“在咖啡、奶茶之外,果切已成下午茶新选项。”
下午三点,徐家汇某公司的会议室里正在进行一场头脑风暴。针对一个方案的落地执行,与会人员意见不一,讨论陷入僵局。
有人提议叫份外卖,吃点东西醒醒神。“咖啡?”“喝完晚上睡不着!”“奶茶?”“太甜、太不健康!”“水果?”“来一份西瓜、蜜瓜、桃子和葡萄四拼!”
在下午茶吃什么的问题上,开盖即吃的果切,让这个男少女多的会议室快速达成一致。
如今,果切已经成为不少一二线城市白领下午茶的最佳选项。
“对比去年同期数据,果切销量翻了3倍以上。”饿了么水果零售业务负责人杨子江向新零售商业评论介绍说,越来越多的年轻白领开始在下午茶或者夜宵时间,选择点一份洗好配好的果切,满足一天营养所需。
在百果园上海静安店里,三三两两的白领正利用午休时间在店内选购各式果切。店长施小姐称,从门店过往的销售数据来看,大约有70%为女性消费者,此外,选择果切的人群中,18~30岁的占了近80%。
一线城市、商务中心、白领群体、年轻女性,这四个关键词完全符合人们对于大消费赛道的完美想象。
那么,果切业务成长的关键在什么,这个市场能“长出”一个喜茶吗?在看似没什么技术含量的领域,果切品牌该如何构建竞争壁垒?果切未来的想象空间又在哪里?
1找赛道更要看时机
果切并不是新事物,早在十多年前,就有创业者围绕白领的日常生活轨迹,发掘了果切这一细分品类的需求。
这其中以成立于2010年的“果酷”最为典型。起初,果酷主要向写字楼里的白领们提供鲜果切配服务,然而,当时并不发达的即时配送体系,以及自配送的高成本,很快让这一模式找不到生存空间。
两年后,果酷在获得天使轮融资后,转型向企业提供下午茶服务。
一位长期观察消费赛道的投资人表示:“在考虑投资价值的时候,看准时机有时比选对赛道更重要。”在他看来,果切是水果行业的细分类目,果切的发展,取决于水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渗透率。
有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水果人均年消费量为32kg(仅即食鲜果),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预测,2020年我国水果人均消费量将达到60kg。
就目前水平来说,我国人均水果消费量相比健康标准人均消费70kg以及发达***人均消费105kg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
“2018年末,我们通过数据洞察发现,在白领聚集的商场、写字楼区域,搜索和购买果切的消费者呈指数级上升趋势。”据杨子江介绍,水果行业的头部品牌如百果园、鲜丰水果,也是在2018年前后开始为消费者提供水果现切服务的。
显然,饿了么、美团等外卖平台的兴起,为依赖于场景消费的果切业务提供了成长动力。而一些创业者也敏锐地察觉到果切这个细分赛道的机会,并借助互联网发展起来。
耿斌便是其中之一。2017年,耿斌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果切品牌“切果NOW”,在他眼里,“果切和外卖是天作之合,如果没有外卖平台解决配送和流量等问题,果切市场起不来”。
他认为果切从水果品类里独立出来,是消费升级后的必然趋势。以前人们大多在家吃水果,并不是因为喜欢在家吃,而是因为不少水果需要清洗、削皮,只能在家处理。
随着人们日常水果消费习惯的形成,在家之外的更多场景中——办公室、大街上、医院里,等等,水果需求已然存在,这就为果切的出场做好了准备。
此外,一二线城市人口结构更加多元化,单身群体与小夫妻家庭占比越来越高。一些水果如西瓜、哈密瓜等通常个头较大,快速消耗难度不小,但一份250克或者500克的西瓜果切就刚刚好。如果想要不同的口味,还有双拼、三拼、四拼等多种拼配选择,反而节约了这一群体的时间和消费成本。
“线上平台兴起之后,大家对即时消费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易观高级分析师何懿轩表示,目前,果切业务中,有一部分是为大公司、超市以及便利店等B端客户提供果切的,但体量更大、增速最快的还是面向C端消费者的这部分市场。
2门店生长的逻辑
需求决定市场,从果切业务来看,在一二线城市里,这个需求的存在无需质疑。不过需求的庞大,并不代表销量就能快速提升。同所有商品一样,在需求之外,品质和价格才是消费者最关心的事情。
从新零售商业评论写稿时在饿了么、美团两个平台搜索的信息来看,一盒250克的海南麒麟西瓜果切促销价通常在8.9元左右,但如果购买整果,西瓜的单价仅为7.4元/500克,价差不小。
楚乔是一枚95后单身狗,以前她每天都会带一个水果去上班,但往往一忙起来就没空清洗、削皮,久而久之也就没有兴致自带水果了。
自从发现外卖可以点果切后,加班时她常叫一份水果外卖送到公司,既省时又省事。不过,她感觉目前果切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活动的时候单价有点高,品质也让人不大放心,“总担心商家会将那些快要坏掉的水果用来做果切”。
事实上,果切产品和整果不同,它包含了加工服务和品质保障——果切需要人工切配,并包装好配送出去,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损耗,比如并不影响食用却影响口感的边角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