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育儿 / 正文

钱穆(钱穆简介)

时间:2022-05-07 19:54:04 浏览:19次 作者:志袁为刚 【我要投诉/侵权/举报 删除信息】

在今天的人看来,科学已经成为新时代的权威“信仰”,古代所谓的气运之辞都是迷信之流,没有合理化的立足点。

但它并不是全然无意义的存在,作为一种“过去式”,它在人心中的内在作用依然被保留着。这是过去流传下来的智慧,虽有瑕疵,但不容被全盘诋毁。

钱穆先生认为,我们中国人过去喜欢讲“气运”二字,这两个字分开来讲又是“气数”和“命运”两个词。

它们在中国的思想史上占着重要的地位,一些智者懂得利用其中的道理去磨炼自己,小则修身养性,大则入世成业。如此来想,气运自有它生存的土壤,时至今日也有被应用的广阔天地。

关于此问题背后的道理,钱穆先生深有研究,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独到见解。其实对于今天日益浮躁的现代社会而言,“气运”所反映的哲学意味未尝不是一剂安心良药。

钱穆

“气数”与“命运”

先生认为,中国思想里的气字,至少有两个涵义,一是极微的,二则是能动的。

以“极微”而言,气可穷追至物质无法再分之微,而树立如此观点之初衷离不开先人对于世界宇宙起源之思考。

笔者认为,古时存在万物皆有灵的观念,而这个“灵”字从微观角度看来便是各个物的“气”。接着将各物可分为有无思想之物,那么人便从此间脱颖而出,在思想观念上反馈“气”的另外一个涵义,即“能动”之气。

钱穆

其实这样的能动之气与古代阴阳之说颇为相似,万物在聚合离散之中形成宇宙之变化。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有悲欢离合,无生命之物亦有千万年之渐变,此消彼长,这气数便有数不清的形态。

关于“命运”,先生认为,命是指的一种局面,较大而较固定。因此如果讲命就必须兼顾运,运则能转动。

这两个内容就如同花瓣的两面,成长之过程中不是只有阳面和阴面的概念的,它也会“生老病死”,化入泥土,滋养新循环。

以“人”为例,我们在过去喜欢讲这人的生辰八字,根据既有的理论体系中提炼出一套新的学说,然后相互印证,形成这个人在这人世间行走一遭的符号。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柴米油盐,他走的路已经是被安排好的。

钱穆

不过即便如此,人本身还是有勇气形成另一套“命运”之说的,这便是“不认命”。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

人们在所谓的命运低谷中也懂得把握机会,制造自信的内在力量,如此一来,“命运”又从低端重新返回常态,甚至如人的精气神一样昂扬向上。总的来看,运是相对平衡的状态,正如溪水一样,有涨有落,合自然之法则。

钱穆

背后的历史积淀

气运的观念有其原始的思想动机,与古代人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息息相关,后来也在历朝各代的历史实践中得以完善。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英雄是一个备受推崇的形象。这种人往往有常人追求的气运,懂得审时度势,利用机遇,无论是民族英雄还是所谓的不择手段的“奸雄”,都有这样的共通之处。

先生认为,每当历史上遇到大扰动、大混乱,便有那些稳居独善之士,退在一角落,稳握枢机,来斡旋那气运。有很多史学家也不遗余力地记载这些英雄的事迹,甚至于神化其出生情景,仿佛这命运已经是天意注定一般。

钱穆

刘邦

比如刘邦的母亲曾经在大泽之陂休息,当时草根皇帝刘邦美化自己在出生前,他的母亲在河边去休息,慢慢睡着了,在梦中与神相会。这个时候,正在外面寻找她的父亲目睹天上有蛟龙飞过,到家时刘邦就出生了。

这样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史学家也热衷于此类记载,这也不是一时兴起的行为。

圣人在获得出生“光环”后被后人赋予正向的气运,虽然实际上并不是这气运在完全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也与本人的主观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孔子圣之时者也,则正因为他知变,他的***正处于衰落期,但其目及长远之处,以文振世,以变化之“气”生出崭新之命运,孔圣人并不是虚名。虽处周未衰世,他已然预知天之未将衰斯文。

所以中国人传统观念中之圣人,则必然是应运而生的。

钱穆

孔子

中国人的气运观

钱穆先生认为,“有天心,但同也可以有人力,那就是中国人的气运观”。

中国文化是性道合一的,既然如此,气运便不是单纯的天上之物。天、地、人,三者相融共生,其中“人”虽然不能掌控自然规律,但他在历史的长河中会积累人生的哲学经验,通过原始的生老病死之过程来归纳出天地所无法表达出来的智慧。

科学之所以无法承认“气运”二字,就是因为两者的审判标准不尽相同,后者的智慧是需要从茫茫典籍记载中提炼出来的。

钱穆

钱穆先生曾经在他的著作《中国思想通俗讲话》的中说过一句话:“中国人的气运观,是极抽象的,虽说有忧患,却不是悲观。”

从正面角度来讲,我们传承下来的气运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极具启迪意义的,现在的关注点不是它是否正确,而是如何使它正确地被“使用”。不过,赚钱不是被使用的真正标准,群体的普及度和感知度才是。

我们中国人的最高信仰在各个时代都有独特的描述,但归纳起来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即钱穆先生在《中华文化十二讲》中提到的“文化与自然合一”,这何尝不是对上文中提到的气运观的精神回应?

身为在当代繁杂社会洪流中来来往往的普通人,我们应当在某个时刻去理性地感受先人留下来的财富。

历史的气运一直在变化,唯一不变的是我们一直思考的本能,请善加利用吧。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因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5304928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