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国晓宁 赵立翠 通讯员 付真真 夏萌萌
“她经常磨刀,我下午经常来这里闲玩,她片一会花,就磨几下刀。”4月7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来到东昌府区堂邑镇路庄村丁桃玲的家中,同村村民孙玉兰正在她家中闲玩。此时,丁桃玲正在用磨刀石磨制她制作片花葫芦的片刀,她告诉记者她经常会磨刀,让刀刃保持锋利,才能片出好看的片花葫芦。
丁桃玲正在制作片花葫芦
每一刀都不能重复
传承百年的手工制作技艺
片花葫芦又称“刀削葫芦”,是山东聊城地区特有的削技工艺。制作片花葫芦前,手艺人们会先葫芦染成枣红色,在用刀片进行雕刻,刀片过处露出葫芦本色,红白相间,极为醒目。
“这种苹果葫芦,如果买他们的是十元一个,打算今年在种几分地,种点苹果葫芦,就不用去买葫芦了,我有年纪了,凭着这个本事挣点零花钱就行。”在丁桃玲的院里,记者看到她还种着香葱、韭菜,好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在她的片刀之下,葫芦上就开出了一朵朵美丽的花。
丁桃玲用磨刀石磨刀
丁桃玲告诉记者,她今年72岁,制作片花葫芦已经有五十多年的时间了,她从十六岁开始,父亲忙不过来的时候,丁桃玲作为家里的老大,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片花葫芦制作技艺,片花葫芦制作技艺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丁桃玲没念过书,她在家制作片花葫芦,父亲就去外地售卖葫芦。
“我父亲出一趟门卖葫芦回来的时候,就会给我捎带一些稀罕的吃食,有荸荠、菱角……等。有了这些吃的,我干劲更足。”丁桃玲笑着说。
丁桃玲结婚后,和对象一起种植葫芦,做片花葫芦,到处去售卖。她去过天津、邯郸、石家庄上海等地卖过葫芦,其间也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2019年,专程从上海赶到聊城买葫芦的一位老先生对丁桃玲说,他从十几岁的时候就在上海看见过片花葫芦,还专门在片花葫芦制作艺人那里看如何制作,竟然忘了吃饭。
片花葫芦
丁桃玲对制作技艺标准要求非常高,她告诉记者,苹果葫芦外边的枣红色油漆是她先把葫芦在热水里煮一下,然后在手上里边带个皮手套,外边带个线手套,轻轻地在葫芦上涂抹均匀才可以。如果涂抹不均匀,或者说是涂抹的漆比较厚,就没办法片花了,就无法做成片花葫芦。
“我一天能做6个葫芦,老辈子的就是一刀一片,不重复刀。主要是技巧就是右手抓刀掌握方向,左手大拇指掌握力度和尺度,这样才能做出好的片花葫芦。”丁桃玲说。
丁桃玲的荣誉证书
片花葫芦
丁桃玲在接受采访时,跟她学习片花葫芦制作技艺的赵敏在微信上发来语音表示,等过两天还过来找丁桃玲学习制作技艺。赵敏是从去年的10月份开始和丁桃玲学习葫芦制作技艺的,今年44岁她十分喜欢手工制作葫芦。
“我教过很多人学习片花葫芦制作技艺,无论是谁都可以跟我学习,谁的学费也不要,只要学,我就教给。”丁桃玲说。
范合方圆各异形
艺术美感在葫芦上灵动
在聊城中华水上古城中心光岳楼的东北角,有一间名叫“福禄缘”的葫芦商铺,这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于风刚的店铺。
《清宫词》中有九钟主人吴士鉴写的一首匏器诗:“匏卢秋老结深青,范合方圆各异形;款识精镌题御玩,旊陶而外有新铭。在这间店铺的二楼,迎面墙上就写着这首诗的前两句,文化和艺术美氛围甚浓。
于风刚正在雕刻葫芦
于风刚告诉记者,他从1998年开始制作雕刻葫芦和烙画葫芦,当时他才19岁,也是他刚从聊城第一职业中专工艺美术专业毕业的第一年。
于风刚毕业后,先是去了一家建筑公司实习,当时一个月的实习工资才60元钱,后来在朋友的带动下,他去了北京,找了一份热水器销售的工作,在去北京之前他雕刻了两个葫芦随身带着去了北京。
有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热心大姐看到了他雕刻的葫芦,便对他说要把雕刻葫芦坚持下去,热水器销售这个工作不适合你,这位热心大姐便把他介绍给了一位画国画的师傅,让于风刚跟着学习国画,学习了多半年的国画后,于风刚回到了老家东昌府区堂邑镇路庄村。
1999年,于风刚开始正式雕刻葫芦和烙画葫芦制作,一开始只是给别人加工葫芦。后来,他和同村人合伙承包了21亩地种植葫芦,然后自己雕刻葫芦。但是由于经验不足,最后每个人才挣了600元钱。
2001年,于风刚改变了之前的策略,开始去农户家收葫芦,自己只负责雕刻葫芦和烙画葫芦,然后售卖。
令他最为难忘的事是,有一次,他和同村的人去上海卖葫芦,一个旅馆住的都是从聊城来的卖葫芦的人,他们觉得人多肯定不好卖。然后转战苏州,但是没有卖出去一个葫芦,最后他们辗转去西安,在西安的花鸟鱼虫市场里每人交了20块钱的摊位费,于风刚卖了2块钱,同村的人卖了20块钱。他们身上带的钱已经不足以支撑他们在西安继续卖葫芦,只好悻悻离开。
“从西安回到聊城,已经是晚上10点多,两个人身上总共加起来还剩了两块钱。我们两个只能背着葫芦步行20多公里回家,走到家快明天了,”于风刚说。
2006年4月21日,对于于风刚来讲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因为就在这一天,他的工作室在中华水上古城成立了“当时是文化局邀请我来的城里,现在那时候没想到干到这一步,现在的成就来自于自己的坚持。”于风刚说。
于风刚正在介绍东昌葫芦雕刻
年产值近2亿元
“小葫芦”带动“大产业”
于风刚告诉记者,在人们的观念中,葫芦与福禄谐音,给人们带来福禄,被用在传统的婚仪式上表示美满。葫芦可以用来做容器,盛水、盛酒、做鼻烟壶、还可以做虫具、花瓶、家庭摆设和镇宅辟邪之物,并且还可以食用。前些年,村民把葫芦当做原料出售,每亩仅有一千多元的收入,还愁销路。现在,借助前人的经验在葫芦烙刻上各种传统吉祥图案,一个葫芦附加值增加了20多倍;能工巧匠采取勒、扎、挽等技术,塑造出吉祥如意、福禄寿喜等形状,葫芦的价钱立刻身价倍增,一个葫芦能卖到三、四千元甚至上万元。村民们不单大力生产观赏葫芦、玩赏葫芦,还开发、生产出了乐器葫芦、酒具葫芦、药具葫芦和烟具葫芦。通过丰富葫芦的文化内涵,提高葫芦的商品附加值。
现在的葫芦,在保留葫芦传统工艺内涵的同时,又注重与现代时尚消费观念相结合。工艺葫芦在传统雕刻和片花的基础上,又创新了烙花、砑花、绘花、拼接、范制、勒扎、打结等近百个品种。
记者了解,堂邑镇路西村位于镇驻地北3公里处,是著名的中国葫芦第一村、山东省旅游特色村、山东省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村,旅游资源丰富。主导产业以葫芦种植加工为主,葫芦种植户300余家,葫芦种植面积1200余亩,年产量1200多万个,葫芦加工大户12家,普通加工户近300余家,年产值近2亿元。
每年九月是葫芦收获的季节,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在此选购、旅游。葫芦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以及美国、西欧、日本、韩国、港澳台等***和地区,供不应求。对于风刚来讲,从2004年以后,他就不摆地摊卖葫芦了,就开始接大量的订单,主做订做模式,主要针对于景区和企事业单位。景区包括五台山、泰山、灵隐寺等。
主播正在直播售卖葫芦
“我的产品甚至卖到了美国、智利等***。大部分的订做订单都是在网上找到了我,前期只是订做一小部分,后期他们会有大量的订单涌来。”于风刚说。
如今,路庄村几乎家家开通了网上业务,有数十家快递公司在此设置了物流点,被阿里巴巴总部评为聊城市第一个中国“淘宝村”。“我专门找了主播进行淘宝直播卖葫芦,主播拿营业额的20%分成,疫情之前每个月的直播带货销售额在六万块钱左右,如今,销售额有所下降。”于风刚说。
路庄村以葫芦产业为依托,旅游、物流、餐饮等行业发展迅速,年接待客商及游客近3万人次,年收入达到2000万以上。葫芦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而且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了村庄的和谐发展。路庄村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1000元,远远高于当地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