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教育 / 正文

青铜峡108塔(青铜峡108塔简介)

时间:2022-03-27 22:30:35 浏览:9次 作者:用户投稿 【我要投诉/侵权/举报 删除信息】

青铜峡景区,是以黄河大峡谷风光带为主的。而与之配套的"青铜古镇"大型商业街区,我早上九点多到时,空无一人。于是,拍了黄河上的第一坐钢结构大桥后,就去8公里外的108塔风景区。景区很大且气势恢宏,但除了108塔为修旧古建外,其余都是新建筑。

青铜峡108塔

青铜峡一百零八塔,在《嘉靖宁夏新志》卷二中有所简单记载,而同时期的《宁夏府志》就记述的更为详细些:"青铜峡在广武堡北,两山对峙,河水经焉,中有禹王庙,又有古塔一百零八座,不知所始,或云昔人压胜之具"。

自上世纪80年代,塔内发掘出西夏时佛像、经卷等文物后,塔群是古人用来避邪祈吉"压胜之具"的传说,就不攻自破了。还产生两个普遍被学界认定的共识:其一,是一百零八塔应始建于蒙元时期;其二,是西夏所流行的佛教,与吐蕃喇嘛教的传人有密切联系,一百零八塔是藏传佛教的构筑物。

青铜峡108塔

青铜峡108塔

一百零八塔所在的青铜峡,隶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吴忠市。吴忠市,东汉就称灵州,直到清朝改宁朔县。吴忠一带,是西夏时党项族首领、西夏国皇帝(李)元昊统治的腹地……

在拾阶而上,想要登上塔群顶点,凭高纵览雄壮山河时,忽然间产生一个疑问:自东汉到魏晋,后来的唐宋至元明,这一带都盛行过佛教,而元蒙时,藏传佛教为国教,这里有藏传佛教的遗存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这里今天却是回族自治区,虽说沧海会变桑田,可信仰上的改变,是如何开始的?穆教民的最初脚印又是如何踏入和留下的?

青铜峡108塔

群黎萃处,渐染无恒。古代各民族的迁徙,迁徙的地区,迁徙的方式等等,都与统治有着密切关系。而大规模的迁徙,带来文化、风俗上的相互"渐染"也就是必然的。

吴忠一带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变动,是唐贞观四年(630年),唐将李靖大破突厥于阴山,俘众达40余万,全部迁至东起幽州(今北京西南)、西达灵州(今吴忠)的广大地区。从而形成了西夏党项族的主体。此时,还是以佛教为国教。

据《新元史•氏族表》载:元太祖铁木真(尊称成吉思汗)灭西夏后,将甘宁青地的西夏党项族人不断迁往汉地,元时的"色目人"中,党项一族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吴忠一带这是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之后,成吉思汗统领的三次西征中,有大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西亚人加入到蒙古大军中,被称为"探马赤军"(俗称回回军),随着战势的演变,他们逐渐从西域进入到河套华夏故地内。据《元史》载:1273年,元世主忽必烈诏令,"探马赤军"随地人社编民,一事屯垦,二待征战。从六盘山起到黄河沿岸,再至吴忠一带,水草丰茂,土地广袤的地方,成为当时的主要屯垦区域。

这时穆教民开始在吴忠一带扎下根来,虽然到了明代因黄河的"不安流期"还有过几次人口迁徙,但其中都有很多的穆教民众了。

青铜峡108塔

据《吴忠市志》记述:吴忠最早的清真寺是上桥乡吴南大寺,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其余如秦坝关大寺、吴忠北大寺、吴忠南大寺、吴忠堡中寺等等,都是清末民国初年所建,到了民国27年(1938年),吴忠利通区内清真寺百余坊;而到了2005年,利通区共有清真寺448坊。由此可从一个侧面看出,吴忠地区的穆教大大兴盛期是清朝和其之后的近现代。现在,这些掩映在高楼大厦之间的清真寺,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和回乡风情。

青铜峡108塔

常听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是,这话只说出了一半。

旅行的时间长了,去的地方多了,思考也会变得越来越深,仿佛与读一部书就很像了。书的名字,就是我们去到地方的名字;书的叙事,就是那里的某段人文历史;书中的角色,就是那里已往的、现在的每一个人;而书的作者,是在旅行中有所感动、有所发现的我们自己。

一百零八座古塔,当初在这里发愿、募资、聚众造塔是谁?宏伟的庙宇和佛塔早已坍塌殆尽,最初时的场景,好像喧嚣散去那样,淹没在岁月的风沙中。

好在,历史总是会有意安排,让一些人像命中注定一般,即兴走来,在漫不经心的行走中,感觉到属于自己的缘份。于是,就驻留下片刻,努力的拼拾起一段段失落的文化记忆,努力找寻他们的名字。这是因为,我深信,每-次呼唤那些远逝者的名字,他们就会向复活走近一步。

青铜峡108塔

青铜峡108塔

20180816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因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5304928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