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泉州红了——7月25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定义,是“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包含3个类别: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以及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今天,岛妹就借着泉州申遗成功的喜气,给大家讲讲世界遗产那些事。
一算上泉州,中国现已有56处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8处,世界自然遗产14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处。具体名录如下——
(图源:央视)
三类世界遗产有啥区别呢?
世界文化遗产,主要关注文物、建筑群和遗址,是人类文明或文化传统的重要见证,具有突出的历史、艺术以及科学价值。这也是大众较为熟悉的一个类别。中国现有的38处世界文化遗产,可谓跨越历史、丰富多元。
举例来说,有的是证明中华悠久文明的“实锤”,例如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现,结束了直立人是猿是人的争论;良渚遗址,给“中华文明5000年”提供了直接证据;河南安阳殷墟,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史提前至商朝;
有的则代表中国古代社会的科学、艺术、建筑顶峰:秦陵兵马俑、故宫、天坛、颐和园等皇家遗址恢弘大气,苏州园林、丽江古城、福建土楼、平遥古城体现的民间智慧熠熠生辉。至于长城,那是1987年世界遗产第一次评选时,全场最没有争议和悬念的“无与伦比的杰作”;
也有的体现文化碰撞交融: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体现了文明交汇、宗教与世俗融合之美;澳门历史街区、鼓浪屿,都是“万国文化汇集地”。
再说世界自然遗产。这个类别关注地球多元的自然面貌,除了能够体现地球进化史的稀有地貌,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的栖息地,也属于世界自然遗产的范畴。
中国的14处世界自然遗产中,有湖北神农架、中国丹霞以及九寨沟等,具有特殊审美和科学价值的自然景观;还有四川大熊猫栖息地、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等“受威胁动物和植物的生境区”。
至于中国的4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顾名思义,在自然和文化层面都独具价值。
以武夷山为例,武夷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有丰富的地貌类型,还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同时,武夷山的文化身份十分独特:三教名山、古闽族文化重要活动地区、2200年前“现代化城市”的中心……
像这样的“复合型”世界遗产,中国还有泰山、黄山以及峨眉山-乐山大佛3处。
可能有岛友会问,中国现在已有56处世界文化遗产,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是否说明申请世界遗产并不困难?
当然不是,门槛很高的。
泉州(图源:网络)
二要想成为世界遗产,首先要满足详细且严格的入选条件。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规定,申请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遗址,必须具有“全球突出的普遍价值”。
指南给出了10项标准,其中针对“文化遗产”的有艺术价值、建筑成就、文化传承等6项标准,针对“自然遗产”的有自然和物种多样性、自然景色等4项标准。各国申报的项目必须至少符合其中一条标准,才有资格进入《世界遗产名录》。
“硬实力”只是项目成为世界遗产的入门条件。真要入选,还得经历漫长的申请过程:送达材料、专业咨询机构评估、世界遗产委员会年会审议并做出决定,通过这三道大关卡,至少需要两年。
然而,这还是按照最快流程计算。实际申请往往会由于各种因素被不断拉长,例如每年的申遗数量就有严格限制。从2018年起,世界遗产申报开始实行最新限额机制,每国每年只可申报一处,而且委员会每年审查的总数目不超过35处,那些世界遗产较少的***还有优先权。
因此,每次开世界遗产大会,竞争都是相当激烈。
环节多、时间久、名额少、标准严,再加上提前将项目列入《预备名录》的强制性准备过程,基本上每一个成功申遗的项目都要经历“台下十年功”。
拿泉州来说,早在2001年,泉州便计划以“海上丝绸之路东端”为主题开启申遗之路。此后,泉州联合了8座城市签署《泉州共识》,以推动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在2018年6月的世界遗产大会上,委员会一致决定,泉州项目“发还待议”。
分析当时的失败原因,泉州的项目申请者们认为,如果是一座桥、一座塔这类单一主题,很容易在文化价值上被理解。但泉州这种“海上丝绸之路”组合式的主题申请,说服国际专家并非易事。
于是,泉州在原项目基础上调整项目定位,将遗产点从原先的16处增加到22处,再次梳理申报点组合逻辑,提出“宋元时期中国海洋贸易重要历史”这一主题,才有了此次申遗成功——此时,距离泉州开启申请之路已经过去了20年。
不过,也正是因为入选的标准严格、审查专业,才让每一处世界遗产都分量十足、货真价实。中国的56处世界遗产堪称优中选优,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深厚底蕴,展示了中华大地壮美山河。
回头再看中国的56处世界遗产,有没有你老家的?哪些是你去过的?哪些是你旅行计划中的?来留言区一起讨论吧!
文/山形秋
资料/蓬舟、石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