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汽车 / 正文

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把新桃换旧符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你对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时间:2022-03-31 03:55:16 浏览:99次 作者:用户投稿 【我要投诉/侵权/举报 删除信息】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总把新桃换旧符

戏曲故事(窗花) 清 山东烟台

总把新桃换旧符

狮子灯(花灯) 现代 北京 黄松青

总把新桃换旧符

西游记故事(窗花) 现代 山东烟台

总把新桃换旧符

花鸟(剪纸) 现代 河北蔚县

总把新桃换旧符

定军山(年画) 清代 江苏苏州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年复一年的岁月更替中,民间美术总是以最鲜活、最热闹、最丰富的面貌出现在新春佳节的习俗与庆典上。在装点节日和娱乐大众的同时,也在坚守和传承着古老的文化。民间美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群众纳福迎祥的普遍心理,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依然在民间节俗和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上天言好事,下界报平安

春节期间的民间美术活动,往往是从祭灶开始。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灶神名叫张单,常常在月晦日上天,向玉皇大帝告知人的罪状。因而成为天地的督使,从管一家伙食的小官,逐渐演变为检查人生行为的司命之神。这大约是民众如此崇信灶王爷的重要原因,由此促进了灶君像的发展。

祭灶时间,北方多为腊月二十三,南方多为腊月二十四。是日,向贴在厨壁上的灶王爷敬香祭拜,民间常用糖瓜涂在灶王爷的嘴上,希望灶王爷多向玉帝美言,以此换得合家平安。然后,将灶王像焚烧掉,以示送灶上天。到了除夕,再将新买的灶王像张贴在厨壁,由此年复一年。

灶王爷像多为木版刷印而成,也有半印半绘的,因年年更换,民间需求量极大。灶王像有单身灶、双人灶、三人灶等多种,还有与财神、天官等搭配成上下构图的样式,但以双人灶为多见,即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并坐的图像。双人灶通常上刻当年节气表,兼有日历的功能;中为灶王夫妇正襟危坐,左右分别书写“上天言好事”“下界报平安”;下部多为宝马驮钱财、聚宝盆等吉祥纹样。在造型和构图上,灶王多为坐于神案后的半身像,头部硕大,视觉冲击力强,突出其作为“司命主”的神性和至高的地位。

扫舍之后,便贴年画

年画无疑是春节民间美术中最普及和最具代表性的品类之一。年画最早起源于农耕社会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神祇信仰,其后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美化环境的民间艺术,表达了民众对安宁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尽管年画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是“年画”一词却出现得比较晚。清代的李光庭在《乡言解颐》中说:“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即是首次见之于典籍的记载。

早期年画以“神荼、郁垒”“秦琼、敬德”等门神为主。明清以来,随着戏曲艺术的蓬勃发展,在门神之外又形成了另一大类别——戏出年画。伴随戏出年画的发展,小说演义、民间传说等题材的年画也逐渐普及起来,共同构成了年画艺术绚烂纷繁的发展局面。

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年画艺术形成了不计其数的产地,北方以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陕西凤翔、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等最有影响,南方以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湖南隆回和广东佛山等最具代表。杨柳青年画以刻版精致、绘画细腻著称,京剧戏出故事与大幅沥粉贴金门神最为人称道。苏州桃花坞年画早在清代康、乾时期,即已漂洋出海,以其成熟而独特的江南风味影响了欧、日近代绘画艺术的发展。

年画艺术是仅有的以“年”为名的民间艺术,以其百科全书式的内容和惟妙惟肖的画面给春节平添了靓丽的光彩。

窗格之上,粉墨登场

年画和窗花好似春节民间艺术中的孪生姐妹,一个装饰门庭,一个点缀窗户,两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如果说年画是代表劳动人民的职业画匠的艺术,那么窗花则是广大民众尤其是劳动妇女的艺术。

每到乡村腊月农闲之时,总见姑嫂妯娌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剪窗花。等到了腊月二十七八打扫完庭院,给窗户糊上新窗纸后,便把花花绿绿的窗花贴到窗格上。此时,农家的窗户不仅是节日装扮的对象,更是人民群众自我艺术天赋与审美观念自由展示的大舞台。人们在剪窗花、贴窗花和赏窗花中传承了技艺,活跃了年节的气氛,也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窗花种类丰富,不只有常见的红色,也有罕见的如河南陕县的黑色,还有河北蔚县、三河和烟台等地的染色窗花以及陕西合阳的纸塑窗花等。蔚县窗花产生于清代晚期,是一个以男性艺人为创作主体的地方剪纸艺术。由于蔚县及其周围区域流行晋剧、梆子和秧歌戏,有力促进了戏曲题材剪纸的发展。俗话说“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到清末民国时期,仅著名艺人王老赏一人所掌握的题材就多达200多种。这种彩色染绘的戏曲人物剪纸通常4张为一套,称为一回,也有8张、12张为一套的,有更为丰富的故事情节。在阳光照耀下,这些彩色戏人在窗格上粉墨登场,成为连台的戏曲演出,令人百看不厌。

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名上元节。是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在如婵娟的月光下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相传中国自唐代即有上元观灯的习俗,到了宋代形制更加完备,已有纱灯、珠子灯、羊皮灯和走马灯等种类,而且出现了大型花灯汇聚结彩如山的记载。此后,元宵之夜万人空巷,男女老少穿着光鲜亮丽的衣服赏花灯,成为上元节的保留节目。

元宵花灯通常可分为三种,一种可视为儿童玩具,如兔子灯、羊灯、狮子灯和滚灯等;一种为宫灯,即宫廷和王府大院悬挂或展示的精美花灯;另一种是商铺展示的彩绘人物故事灯彩。北京花灯,尤以后一种最具特色。作为明清两代帝都,北京可谓八方辐辏,万商云集。为了商业竞争和展示实力,元宵花灯成为众多商铺尤其是点心铺的招牌手段。因此,不少商家不惜花重金聘请优秀的画家绘稿,由此促进了北京灯画的发展。

这类花灯均为方形,四面糊裱绢纱,其上画满群众喜闻乐见的演义故事。元夕之夜,百姓围聚灯下,驻足***,每每流连忘返。元宵之后,花灯被精心收起保存,以待来年再展。若有破损会请画师重绘,以确保灯画新颖亮丽。

除了上述四种代表,春节期间的民间美术还有财神、挂签、爆竹、烟花等,种类非常丰富。这些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物质生活和精神财富的结晶,深刻反映了农耕社会人民群众的精神信仰与民俗观念。

(作者为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副研究馆员)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因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5304928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