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句诗是晋代诗人陶渊明所写,成为了脍炙人口的佳句诗篇。
一个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真实境界,也就有了心中的那一份洒脱,也成了大多数人所羡慕的一种状态。
在这一首诗中,诗人能够摒弃名利的欲望,回归于大自然之中。在大自然之中享受一份惬意,享受一份清闲。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都是非常向往的清闲之态。
但是大多数人都难以做到的,是在内心有一种对于名利的摆脱。大部分人都纠结于名利之中,其实正是因为内心的执念,让自己陷入了无尽的苦恼和沮丧之中。
一个人能够摆脱这一些执念,摆脱对于物质的妄念,才会有一种超脱的坦然。
比如道家思想中就说,保持一颗淳朴之心,人生之道是能够要求解决温饱,而非刻意的去寻求那些富贵名利。
《道德经》中就有这么一句话: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要以道的淳朴去整治,那样人们都会无欲无求,无欲无求,自然会清静无味,天下万物将会自归安定。
这是取自《道德经》当中的一句话,其次描述的就是一种自然无为,清净质朴的内心,当内心清净质朴,外在自然坦然得当。
但是生活中,总有人陷入一个思维的误区中,总以为内心的清静是应该在外在摆脱形势的束缚。总以为是心随静转,逃脱世俗,回归自然便是达到内心的清静,其实未必是这样。
《菜根谭》中说:有浮云富贵之风,而不必岩栖穴处;无膏肓泉石之癖,而常自醉酒耽诗。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能有是富贵如风云的高洁风骨,就没有必要刻意的隐居到深山幽谷。没有对于山川景色的迷恋热衷,常常饮酒赋诗,也会是一种乐趣。
正所谓“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当你没有入世的胸怀,在入世之后没有一种宽广,没有一种豁达,那么就不可能有出世的洒脱。
如果只是把内心的清修,简单的寄托在外在物环境的影响,那么这样的一些清静也是肤浅的,因为内心不够淳朴。
最好的内心修行,并非是脱尘离俗的诗和远方,而是入世于生活,也有一份清静和坦然。
即便是在繁华落幕之中,如果能够保持内心的一种自然,即便是外在名利得失出现波动的时候,内心一样能够平静淡泊。
而那些心中无趣的人,附庸风雅,即便是置身山水,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他们的内心是空虚的,内心没有一种恬雅的风情。
说的通俗一点,如果把一个内心清静的人放在山水之间,他感受的是时候山水之中的诗和画意。但是如果把一个内心不清静的人放在山水之间,他并不会感觉到一种清静,反而会觉得有一种空虚和焦虑。
因为他内心不清静,外在的束缚会让他感觉更加的压抑。
这就是一个人内心清静和外在的一切关系,所以说,我们要注重内心的修行,才是人生真正的一个价值和意义。
本文由国学书舍原创,您对于这一篇章的国学智慧是怎么理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