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教育 / 正文

双斑锦蛇(双斑锦蛇有毒吗)

时间:2022-03-31 12:15:27 浏览:18次 作者:用户投稿 【我要投诉/侵权/举报 删除信息】

上期讲了湿地的植物,那么这期我们来聊聊湿地的动物。湿地的动物类群太多,面积太广,每个都说的话1001夜也说不完,今天聊聊合肥湿地的动物。

湿地的动物当然要从蛇老板最擅长的蛇类开始:

1、红点滞卵蛇

双斑锦蛇

这应该是合肥地区最常见的蛇了,活动于水田、池塘等湿地环境,半水生。合肥地区把它称做“水蛇”,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水蛇,分类上水蛇是游蛇科水蛇属的,而它是游蛇科滞卵蛇属(单属单种)的。之所以叫滞卵蛇就是因为它们的卵不会直接产下来,是留在妈妈的肚子里孵成小蛇才分娩出来,它们这种不靠胎盘从母体给宝宝提供营养,还是靠卵黄的生殖方式,不是真正的胎生,所以我们称为~卵胎生。

红点滞卵蛇体长一米左右,喜欢捕食中小型的蛙类和小型鱼类。尤其喜爱吃泽陆蛙(合肥土话称做土田鸡),合肥农村的老人家流传着土田鸡是给水蛇看门的传说,事实上是因为有泽陆蛙多的地方红点滞卵蛇也比较多的缘故,虽然只是传说,还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此蛇分布极广,大半个中国都有分布,俄罗斯和朝鲜也有部分分布。

2、赤练蛇

双斑锦蛇

大名鼎鼎的赤练蛇,也是分布极广的一种蛇,赤练一词很形象的标明了它们的外貌特征。合肥地区称为“赤板蛇”,也是根据它的外观色彩来起的名字。因为颜色鲜艳,在很多武侠小说上吹的神乎其神,被认为是剧毒蛇,合肥还留传着“赤板、赤板、咬伤不得到晚”的讹传。其实赤练蛇并没有毒牙,口腔后部有几颗牙齿特化变大,但没有特殊的沟槽注射毒液,目前也没有咬伤严重中毒的案例,所以我们公认它为无毒蛇。最新的研究表明它们是具有类似毒腺的达氏腺,应该是可以分泌一些微量的毒液,但毒液成分和具体数据指标还缺乏研究。

赤练蛇是典型的夜行动物,白天很少出来,体长一米出点头,偶有很大的个体,蛇老板小时候见过1.5米的大货。食性也很广鸟、鼠、蛙、蟾蜍、鱼、蜥蜴、其它蛇统统都来者不拒。尤其是捕食大个体的蟾蜍,那场面真的惊心动魄,让人难以忘却。

3、赤练华游蛇

双斑锦蛇

此蛇旧名水赤练游蛇,现在科学家搞出个华游蛇属,于是它成了赤练华游蛇。体色和赤练蛇相反,红黑相间的警戒色花纹在蛇的腹面,背面呈泥灰色或者橄榄绿色,和烂泥巴颜色相仿,合肥俗称“泥(糜)雷(一声)子”。夜行的水生蛇类,卵胎生、无毒,吃鱼和蛙类,尤其喜爱吃泥鳅、鳝鱼,以前常在捕鳝鱼的笼子里发现,现在合肥地区非常少见了。

4、***锦蛇vs双斑锦蛇

双斑锦蛇

(双斑锦蛇)

双斑锦蛇

(***锦蛇)

你们能分清楚区别吗?呵呵,别说你们不能,蛇老板不能,很多专门搞蛇类分类的专家也不能。甚至蛇老板认为这两种蛇根本就同名异物的一种动物,当然这需要搞基因的科学家实验才能确定。所以吵来吵去没有意义,我们就当一种蛇来介绍吧。这个蛇颜色花纹远看都和红点滞卵蛇极像,往往被误认为是“水蛇”。仔细看区别还是蛮大,而且下颌往往发黄(可能是古籍上记载的“黄颌蛇”),偶尔进入人家里,常常也被称做家蛇。和红点滞卵蛇不同,它是陆生的无毒蛇类,很少下水,善攀缘,食物包括鼠、鸟和蜥蜴。大的也能超过一米二左右。

5、乌稍蛇

双斑锦蛇

大型无毒蛇类,个别个体可以长到两米。合肥人称“麻公条子”,速度极快,经常只听“倏”的一声就不见了踪影。靠视力在水边追逐捕杀各种蛙类(资料上显示也吃蜥蜴、鱼,据蛇老板观察在合肥地区基本只吃蛙类),对运动的物体极其敏感,在蛇类里面算是千里眼了。由于是传统中药材,又个大味美,合肥市区已经极难见着了,大蜀山上应该还有一些。

6、黑眉锦蛇

双斑锦蛇

现在科学家们又给它改名做“黑眉晨蛇”,唉!拗口,反正蛇老板叫习惯了,就锦蛇吧!大型蛇类,轻松长到一米八,善攀缘,喜欢进入居民家里捕捉鼠、鸟、蝙蝠。所以常常被称为“家蛇”(往往居民报警救助的多是此蛇),其实“家蛇”在合肥并不是特指哪一种蛇类,谁喜欢往人家里跑,谁就是“家蛇”,现在往往被野味贩子称做“菜花蛇”,性格比较温和,在国外多当做宠物饲养。

7、王锦蛇

双斑锦蛇

合肥地区人称大王蛇,成体长两米,真正的长江流域的蛇中之王。传说蛇头上有个王字型的花纹,性暴躁,吃能捕到的一切动物,包括鸡蛋和同类。这里插一句话,蛇吃蛇很正常,但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吃同类,蛇是爬行纲的一大类动物的统称,有3~4千种,是3~4千种不同物种。很多蛇都会吃其它蛇类,可真正连自己人都不放过的数量并不多,王锦蛇是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一个,经常捕食自己的幼蛇(幼蛇和成体差异极大,常被认为是不同种的蛇类),王锦蛇虽然无毒,但什么蝮蛇、竹叶青甚至是五步蛇在它眼里也不过是个充饥的“辣条”。

王锦蛇是名副其实的臭名远扬,它在遇到危险时会从臭腺里分泌恶臭的液体,摸过一次,可能要洗三十遍手都还是臭的,所以有些地方称其为“臭黄蟒”,台湾同胞称做“臭青公”。由于其个大肉多,常被人们滥捕滥食,2000年左右上海非常流行的“椒盐大王蛇”即是此蛇。2010年后经过人们不断研发,此蛇的人工饲养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合肥靠西边包括肥西紫蓬山一带有分布,大蜀山近年来也偶见。至于市区出现的,呵呵!那就不知道是不是菜馆子逃逸的,还是善男信女们为了自己的亏心事赎罪而放生的了。

8、虎斑颈槽蛇

双斑锦蛇

虎斑颈槽蛇以前名字叫虎斑游蛇,成体一米左右(据说四川有产1.5米以上的),喜爱在水边捕食鱼类和蛙类(特别中意蟾蜍),是一种非常神奇的蛇。从前是被认做无毒蛇,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它们不仅有毒,而且有两套奇怪的泌毒器官和方式,一种是口腔内的达氏腺,可以泌出造成严重出血的毒液,国内已有数起咬伤致死的案例,但由于它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毒牙,所以必须是咀嚼式的反复噬咬或者吞咽式的咬特别深,用口腔后面的大牙咬伤,才能让人类中毒。蛇老板推测这种毒液仅仅是预先麻醉和消化猎物的作用,并不是特别用来毒咱们的;另一种就非常有意思了,遇到危险,此蛇往往会像眼镜蛇一样撑开前部的肋骨膨大颈部。

双斑锦蛇

露出红色的警戒色,恐吓对方,并从颈部的皮肤中分泌乳白有时带粉红的毒液自卫。研究表明,这种从它身上泌出的毒液居然不是它自己制造的,它是通过捕食蟾蜍,把蟾蜍的毒液转移到自己身体储存起来,用作防御(人们做过实验,这种毒液和蟾酥的成份是一样的,并且没有捕食蟾蜍的个体是无法如此般放毒的)。这种技术在鱼类(河豚)和蛙类(箭毒蛙)身上常常见到,但在蛇类仅有颈槽蛇这一个属的几种会有,会从颈部泌毒也是颈槽蛇属名~颈槽的由来。为什么能这样呢?具体是怎么把胃里的蟾蜍毒素原封不动移到颈部储存的机理我们都还不清楚,需要等科学家们认真的研究结果。

虎斑颈槽蛇在合肥市区郊区都不多见,巢湖一带比较常见些。

9、短尾蝮

双斑锦蛇

提起短尾蝮,知道的人不多。要说“土公蛇”“土狗子”,很多合肥人就明白了,短尾蝮是合肥地区唯一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毒蛇,别看它们正常八十厘米都不到,往往只有3~50厘米,几十克重,但它们有真正完整、健全、发达的制毒和注射设备~毒腺和管状毒牙。短尾蝮毒液属于混合型毒液,既有神经毒素也有血液毒素。据我所知,在合肥地区只有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才有“抗蝮蛇毒血清”。现在正是蝮蛇为储备越冬脂肪大吃大喝活动频繁的季节,喜欢亲近自然和户外活动的朋友一定要注意:在野外一定要穿厚鞋袜;红薯藤、花生秧子下面一定要看清楚再下手;铺在草地上的衣物一定要抖抖才能穿,发现蝮蛇一定要用棍子挑开,千万不要徒手抓。也请大家慈悲为怀,放它一条生路是正道,没必要一定打死才心甘,这比买一堆乌龟,王八去乱放,善更大的多啊。

短尾蝮卵胎生,食性很广,鼠、鸟、蛙、鱼、等等都吃,在合肥全域都有分布,大蜀山和肥东、巢湖很多,各位看官要切记切记,被它咬伤,蛇老板用自己的领悟告诉大家,死亡不是一定的,很痛是肯定的!

在合肥地区你们还经常会看到发现个种报道,比如塘西河的大蟒蛇、环城公园的白娘娘甚至还有发现什么眼镜蛇、五步蛇,那些都是外来的动物,不是合肥本土居民,至于来源嘛,那就一言难尽了!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因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5304928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