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字是现代汉语常用多音字,在《说文解字》中,它是“行”部的部首汉字。今天我们就只讲这一个汉字,先放在开头说说“道行”的读音,道行一词中的“行”应读作héng,是最易读错的汉字用法之一,今天的字字形虽简单,但内容却非常,请注意掌握。
行。读音有五个,依照读音不同,其意义也不同,《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行,人之步趋也。从彳,从亍。”许慎认为“行”字是会意字,即从彳,从亍,左脚迈一步,右脚迈一步,本义是行走。看字形发展:
(“行”字的字形发展)
“行”字从商代直到汉代,不管是甲骨文、金文还是简帛书、隶书,其字形变化不大。那么,这个字形意义是什么呢?真的像许慎说的那样是“从彳、从亍”,表示行走吗?
很有争议。
罗振玉在《殷墟书契考释》中说:“行象四达之衢,人之所行也。”商承祚在《殷墟文字类编》中说:“古从行之字,或省其右作彳,或省其左作亍。许君误认为二字者,盖由字形传写失其初状使然矣。”很显然,近现代专家们认为,“行”是象形字,像道路的样子,本义就是道路,具体就像十字路口的样子。如图:
(道路就像“行”字)
我们认为专家们从甲骨文得出的考释结果相对可信,只是“行”字原来的字形横平竖直,四个角均为直角,后来横竖均弯曲倾斜,上边两角变大,下边两角变小。其实就是今天的“行”。但这并没有到底,因为在古文献中有大量表示“行走”的用法,显然,它是个一字多义的字。
其一:许慎认为本义是“行走”;其二:专家们认为本义是“道路”。
但一定要注意,这两个本义,读音并不相同,且作名词用的“道路”意义在前,更可以说是“本义”
本义读音之外,“行”字还有三个专用读音,也就是说,加起来一共五个读音,并不是大家通常所说的两个读音,读音不同,表达的意义也不一样。显然:“行”在古文献中是兼类词,读音因词类的不同而不同。分别详说如下:
(一)háng。这是它的“道路”本义的读音。读这个音时,“行”是名词。《尔雅·释宫》:“行,道也。”比如《诗·豳风·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毛传》:“微行,墙下径也。”微行,就是墙边的小路。姑娘手提着深竹筐,沿着墙边的小路在(采桑)。你看,在这里,只有读这个音,它才在韵上。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
又比如《左传·襄公九年》:“魏绛斩行栗”。杜预注称:“行栗,表道树。”意思就是魏绛砍伐路边的栗树。
这个读音下,“行”字除了本义之外,又引申出来了很多用法,举常用的说说:
(1)行列。比如《诗·大雅·常武》:“王谓伊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陆德明释文说:“行,列也。”陈行,就是列队。王令伊氏传下话来,策命休父任司马:“士卒左右列好队,领受训戒。”
(左右陈行,戒我师旅)
(2)辈;班辈。比如《礼记·祭统》:“夫祭之道,孙为王父尸。所使为尸者,于祭者,子行也。”郑玄注说:“子行,犹子列也。”祭祀中规定,由孙子辈的人充当祖父的“尸”,那个充当“尸”的人,对于祭祀者来讲是儿子辈,而作为父辈的祭者倒要面朝北去侍奉尸,这就是为了让人明白儿子应当如何侍奉父亲,明白这就是父子之间的关系。《礼记》里记载了很多古代祭祀的仪式,充“尸”受祭比较有代表性。
(3)古代军制,二十五人为行。比如《左传·隐公十一年》:“郑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鸡。”杜预注称:“百人为卒,二十五人为行。行,亦卒之行列。”郑庄公让一百名士兵拿出一头公猪,二十五人拿出一条狗和一只鸡,(来诅咒射死颖考叔的凶手)。
(4)行伍;行阵。《广韵·唐韵》:“行,伍也。”比如《左传·襄公三年》:“晋侯之弟扬干乱行于曲梁。”杜预注称:“行,阵次。”即:晋悼公的弟弟扬干在曲梁扰乱军队的行列。
(5)买卖交易的营业处。比如商行,拍卖行,粮行。比如《儒林外史》:“金有余择个吉日,同一伙客人起身,来到省城杂货行里住下。”
(旧时的杂货行)
(6)行业。比如三十六行;同行;内行;外行;隔行如隔山。
(7)给示处所。用在人称的后面,犹言“这里”、“那里”。比如周邦彦《风流子》:“最苦梦魂,今霄不到伊行。”
(8)名词之外,也用作助词。用在名词或代词之后表示复数。相当于“们”、“等”。比如《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唐太守一时取笑之言,只道他不以为意,岂知姊妹行中心路最多,一句开心,陡然疑变。”注意,在这里的姊妹行和兄弟行,不是行走的行。
(9)量词。用于成行的东西。比如《吕氏春秋·行论》:“燕王闻之,泣数行而下。”
其实以上这些意义,都从道路的本义引申而来,从道路义引申出行列义,从行列义引申出排行、行业等意义。
(二)xíng。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就是许慎说的行走之义的读音。其实,这个意义也由道路引申而出。《释名·释姿容》:“两足进曰行。行,抗也,抗足而前也。”就是举足前行。比如《诗·唐风·杕杜》:“独行踽踽,岂无他人?”独自行走冷清清,难道没人同路行?又比如白居易《长恨歌》:“峨眉山下少人行。”用的也是行走的意义,读音也是xíng。在这个意义里,“行”多用作动词或与行动相关的名词。
(行走)
在这个本义之外,读xíng的用法还有很多,毕竟在现代汉语,这个读音更常用,也举常用的说说:
(1)规律;道理。《易·复》:“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孔颖达疏称:“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也。”
(2)经过;经历。比如《国语·晋语四》:“文公问元帅于赵衰,对曰:‘卻縠(hú)可,行年五十矣。’”韦昭注:“行,历也。”晋文公向赵衰问元帅的人选,赵衰回答说:“卻縠可以,他今年已经五十岁了。”行年多少,就是经历了多少年,即多少岁。
(3)离开。《广韵·庚韵》:“行,去也。”《左传·僖公五年》:“宫之奇以其族行。”宫之奇带领族人离开。又比如李白的《赠王伦》:“李白乘舟将欲行。”行,也是离开的意思。另外,还可以指还,返回。比如《吕氏春秋·行论》:“使者行至齐。”高诱注说:“行,还也。”使者返回了齐。
(《赠汪伦》雕像)
(4)出动;出行。比如《左传·僖公五年》:“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这还是宫之奇的话,虞国过不了今年的腊祭了。就是这一次,晋国不必再次出兵了(即晋国不必再次出兵了)。一般腊祭在十二月举行,实际上,这次没有过完十二月,虞国就为晋所灭。
(5)出嫁。比如《诗·鄘风·蝃蝀(dì dōng)》:“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女子要出嫁,远离父母和弟兄。
(6)行装。《汉书·曹参传》:“萧何薨,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颜师古注称:“治行,谓修治行装也。”我们知道,其实,很快,使者就来了,后来代替萧何为相的,就是曹参。
(7)行程。最有名的例句是《老子》第六十四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的行程,也是从脚下开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运行;流动。比如《论语·阳货》:“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刘宝楠《论语正义》:“行者,谓春夏秋冬四时相运行也。”即四季运行,万物生长。
(9)流通;流行。比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话没有文采,就不能流行到远方。
(10)做,从事。比如:行医;行善;身体力行。《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多做不合情理的事,必然自己垮台(灭亡)。
(11)用,施行。比如《论语·卫灵公》:“行夏之时。”皇侃《论语义疏》:“谓用夏家时节以行事也。”就是施行夏代的节令。
(12)赏赐;授与。比如:论功行赏
(13)斟酒。比如《仪礼·大射》:“公又行一爵,若宾若长,唯公所酬。”现在我们在酒宴上还说行酒,就是这个用法。
(行酒)
(14)行为;德行。《周礼·地官·师氏》:“敏德以为行本。”郑玄注:“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这其实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德行的出处。
(15)古代通使之官。又叫“行人”。比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郑伯有使公孙黑如楚,辞曰:‘楚方恶,而使余往,是杀余也。’伯有曰:‘世行也。’“杜预注:”言女世为行人。”这段话很有意思:郑国的伯有派公孙黑去楚国,公孙黑不肯去,说:“楚国和郑国关系不好,互相憎恨,而派我去,这等于是要杀我啊。”伯有说:“你家世代都是做外交的啊。”世代都是外交官,哈哈。
(16)古诗的一种体裁。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乐府》:“按乐府命题,名称不一:盖自琴曲之外,其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曰‘歌行’。如古辞《孤儿行》、《饮马长城窟行》。”现在我们说歌行体,其实,歌与行是有差别的,只是这种差别细微,在形式上也没有严格的区别,所以有了“歌行”一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有杰出的歌行体诗歌作品。
(17)向下签发的公文或命令。如行文;行令。
(18)汉字的一种字体,即“行书”。据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行书》载:“行书者,后汉颖川刘德升所作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比如,王羲之的行书《兰亭集序》就是行书的典范:
(《兰亭集序》局部)
(19)日月星辰运行的轨道。比如《诗·小雅·十月之交》:“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就是日月显示灾难的征兆,不再遵循平常的轨道运行。
(20)可以。比如行不行。茅盾《子夜》七:“吓一下就行么?说得太容易呀!”
(21)用作副词。用法有两种:其一,表示将要发生,相当于“且”、“将”。比如《诗·魏风·十亩之间》:“行与子还兮。”就是:且(或将)与你一道回家转。其二,表示动作、行为或事情的承接,相当于“即”、“就”。比如张籍有诗《少年行》:“遥闻虏到平陵下,不待诏书行上马。”即用此意义。
此外,这个读音之下,“行”还可以作围棋术语、佛教术语,不再细说。
(三)xìng。这个读音出自《广韵》,三个用法:
(1)事。《礼记·坊记》:“民犹贵禄而贱行。”郑玄注称:“行,犹事也。言务得其禄,不务其事。”那么,就基本上接近“见利忘义”。
(2)行迹。《广雅·释诂三》:“行,迹也。”《玉篇·行部》:“行,行迹也。”比如:《礼记·乐记》:“闻其谥知其行也。”郑玄注:“谥者,行之迹也。”
(3)还可以用作姓氏。《广韵》有载。用作姓氏时,不能读错了音。
(四)hàng。读音出自《集韵》。用于专用词“行行”:刚强貌。《集韵·宕韵》:“行,行行,刚强貌。”比如《论语·先进》里:“子路,行行如也,”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曰:“行行,刚强之貌。”指子路刚强英武。看现在的画像,子路也是最英武刚强的那个。
(孔子的一众学生画像)
(五)héng。这个读音用法最为特别,也是现代汉语里经常用到的一个词“道行”。也就是说,这个音是专为“道行”而设。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泺阳续录四》:“然里之男妇,无不曰三师父道行清高。”在现代汉语词典里,仍然标注为此音,但我们相信,随着大众不约而同的错读,这个读音早晚会被***语委废除,毕竟这样的例子很多,语言还是要民众来用的,约定俗成很正常,但现在我们知道了读音,就尽量不要读错吧。
(道行高深的高士)
“行”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行”字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307,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