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生活 / 正文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2-04-01 22:05:32 浏览:8次 作者:用户投稿 【我要投诉/侵权/举报 删除信息】

接着读唐诗,标题中的这句唐诗出自唐代诗人、书法家、文学家虞世南的《蝉》,因此,这句诗要说的知识点还真不少。我们来一个一个介绍。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像)

原诗如下: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因为出自虞世南,虞世南是隋末唐初人,因此,这一定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比骆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和李商隐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要早,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骆宾王的蝉是饱经患难的蝉,李商隐的蝉是一肚子牢骚的蝉,而虞世南的蝉则显得清明高洁多了。

古人用蝉表达思想感情的咏叹比较多,比如前段时间大火的电视剧《琅琊榜》,有段情节是林殊请大隐士周玄清参与“朝堂论礼”的信物就是一枚玉蝉,周玄清临行问及寓意,林殊答道:“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这是出于三国时期曹植的《蝉赋》。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电视剧《琅琊榜》提到《蝉赋》)

有必要说说蝉这种生物:

蝉,是昆虫纲半翅目颈喙亚目的其中一科,俗称知了(蛭蟟)或借落子。因各地方言不同,别称也有相应的变化。雄蝉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音。雌蝉不发声,但腹部有发音器。蝉在正常人的眼里,生命仅有几个月的时间,夏季一过,秋风一起,蝉的生命就走到了末路,再响亮我蝉声也只不过是生命的哀号罢了,但据生物学家们的考证(比如法布尔)蝉的幼虫在地下生活要达一两年或更长,比如六年周期蝉,幼虫要在地下生长五年的时间,现在有资料证实非洲发现13年周期蝉,它的幼虫要在地下生活12年之久,到第13年爬出地面,登上枝头,高声鸣叫。地下潜藏几年或十几年,只为某年夏天登高一鸣,这真是很神奇的生物,难怪古人们歌咏它。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

作者虞世南也有必要详细说: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就是现在的浙江余姚)人,比初唐另一位大书法家欧阳询小一岁,虞世南出身陈朝名门望族,因此大概在20岁出头就成了陈朝的五品官,589年,陈亡,虞世南有才学,于是被晋王杨广看中,征为王府学士,后来杨广任太子,他成为东宫学士,杨广登基之后,又任秘书郎负责掌管四库图书经籍,遂成一代名儒。隋又被窦建德灭国,窦氏称东夏王朝,虞世南被留用,被封贰侍中,两年后,东夏王朝为秦王李世民讨平,621年,64岁的虞世南成为秦王李世民的幕僚,我们知道,李世民后来做了皇帝,因此虞世南一路顺风顺水研究学问直到暮年,到了633年,李世民为了安置年迈的虞世南,还专门特设少监一职,虽然只有三品,但这是专设的官位,虞世南仍然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心腹大臣,因为虞世南的品行、诗文、书法以及儒学的影响,唐太宗称赏虞世南“五绝”殊荣分别是:“博闻、德行、书翰、词藻、忠直”。628年,虞世南告老不许,到638年,又告老退归田园,终获允许,于是虞世南带着银青光禄大夫三品散官和弘文馆的职衔以及“五绝”殊荣,回归故里,也就在这一年,虞世南终因年迈而逝,享年81岁。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局部)

虞世南正宗名气大的是他的书法,他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他诗文倒在其次,称“五绝”的原因是他跟唐太宗李世民的私人关系非常密切,这比欧阳询有大优势,欧阳询是李世民政敌李建成集团的人,所以,虞世南获得了较好的书坛和文坛地位。今天介绍的这首诗是虞世南的名作。

第一句“垂緌(ruí)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的下垂部分,而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所以说是“垂緌”。因为蝉的生活方式,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于高枝,饮食露水(其实是吸食树汁),所以说是“饮清露”。这整个一句写蝉的形状和习性,实际上也有比兴象征,比如,垂緌暗示官宦身分(古代所谓的“冠缨”“簪缨”也是指高官),在人们的心目中,高官一般不会“饮清露”的,蝉恰是居高而饮清露的典型,是“贵”与“清”的统一。

第二句“流响出疏桐”写蝉的声音,梧桐是高树,用“疏”反衬树高,“流响”写蝉声的长鸣不已。“出”写蝉声传出,把蝉声意象化。前两句写蝉的实象,又隐约暗含比兴,对后面两句起到铺垫作用。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曹丕《典论.论文》)

后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本诗的核心,是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在上两句的描述基础上生发议论。蝉声远传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秋风的传送之力,诗人却认为这是因为蝉“居高”的原因,居高自能致远。这是诗人对品性的强调,即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籍(比如权势、官位,贵人的帮助等),声名自能远播。古代文人更看重人的品格,这是古代文人的价值核心(这其实也儒家的价值评判参照系),他们认为传名后世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一个人的品质和才学,比如曹丕在他的《典论.论文》里说:“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古人认为:所谓的成功人士,有真正的传世佳作或高洁的品格,就不需要史学家们的赞扬,也不需要依托强硬的势力,声名自然会传到后世,中国文人的价值体系是一致的。

(【唐诗闲读】之2,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因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5304928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