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教育 / 正文

铁色高原(铁色高原片尾曲)

时间:2022-04-03 10:00:05 浏览:9次 作者:用户投稿 【我要投诉/侵权/举报 删除信息】
铁色高原

电视剧《铁色高原》剧照

追完完电视剧《王牌部队》,闲着翻看其他军旅剧时,碰到一部2005年的电视剧《铁色高原》,这部剧由央视影视部、湖南长风汽车公司联合出品,主要演员是侯勇和杜源等。看开头字幕的顾问里有龙桂林和徐诚之,前者比较耳熟。再一听开头那些战士唱歌就不由乐了“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铁道兵志在四方》。

《铁色高原》这部剧看之前,我是抱着一种看导演能把枯燥乏味的铁路施工拍出什么样的波澜壮阔,才能对得起豆瓣9.1的评分。军旅剧中,这个得分很算很高的。但看完以后,心底是有些堵:在那个一没设备,二没技术的年代,20万铁道兵修建云贵战略大铁路,一切只有靠人,曾经有整排战士被塌方捂在隧道里。我在前单位里也听老领导和同事们讲起过:10师47团1营就曾经在青藏铁路关角隧道被塌方困过127名干部和战士,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抢救,终于战胜了塌方,127名战友被全部救出。原铁道兵第10师47团的老兵萧根胜(河南省郏县人,1974年12月入伍)所著《青海长云:一个高原铁道兵战士的青春记忆》(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2013年7月1日)对此也有描述:“关角山下摆战场,死人的事经常发生”。

铁色高原

铁道兵10师47团修建的老关角隧道4009米,海拔3692米(2014年12月下旬停用)

铁道兵常年在崇山峻岭荒郊野外干工程,干部和战士一样,平时住着帐篷,吃也吃不好,六十年代甚至还有吃不上饭的困扰。一年有二十多天的政治学习,一个月的军事训练,其余时间就是干活。同志们干着繁重的体力活,受伤是家常便饭,牺牲了,一把铁锹作为墓碑就立在工地附近。这部剧拍得很有真实感,多数细节场景同我实际经历过的铁路工地没有违和感,没有很多军旅剧那么充满团圆归宿的结局。观众往往能猜到的人物发展在本剧都以让人扼腕的悲剧结局:强忍儿子牺牲悲痛的营教导员叶正元不顾病体归队,牺牲在通车典礼之际;测量技术员夏小月被土匪劫走后确实没有找到,找到尸体是在四年之后;陆军医为救老百姓而牺牲;小炮神为救小孩而牺牲;敢爱敢恨的池衡北死于隧道塌方。这部剧突破了题材的局限,艰苦工程和苦乐生活点滴透着爱恨情仇,闪烁着艰苦奋斗,苦干实干,为民牺牲的大无畏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

铁色高原

最让人动容的是焦头烂额内外交困的秦群营长在见到教导员后的失声痛哭,真实地引起共鸣。每一项工程都会有一段难熬的至暗时间,那段时间内外交困,士气低落,作为指挥员的秦群营长内心的焦虑和巨大的精神压力可想而知。没有工程施工经历的人可能想象不来,一个男人所面对到处是难,所有皆要考虑,唯独自己无暇顾及,压力大时有的人一夜白头,有的人无法自抑,在一个被触发的瞬间失声痛哭是太正常了的。

铁色高原

央视《永远的铁道兵》纪录片剧照

我庆幸自己曾经在铁道兵整体转制后的一个团队(前身就是铁10师47团)里度过自己的青春岁月和前半段职业生涯,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干工程确实很苦,人们所说的唯一好处是薪资高,但如果把节假日、“5+2”、“白加黑”、“6-12”这些没有休息的加班折算的话,时薪就低到了尘埃里。当马云提出“996”福报的时候,几乎所有工程人都是发自肺腑地认同的,因为平时根本就没有“996”的机会,还顾不上家,偶尔的探家被孩子叫叔叔的,孩子不让进家门的比比皆是。对工程人来说,最富有成就的感受莫过于:自己曾经为之付出过的,已经通车的道路,已经蓄水的水库发挥着社会功能和服务效用,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

今天的工程人是辛苦的,但那些铁道兵先辈们就更是艰苦卓绝了,所有辉煌的通车日子都凝聚着数年的艰辛和血汗。共和国以强行的纪律约束,让年轻的荷尔蒙去冲击一个个艰难险阻的铁路工程,年轻的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电影中池衡北排长连正常的恋爱都不能谈,还落了个被部队开除,最终以民工身份继续建设铁路,隧道塌方死亡后留下漂漂和襁褓孩儿过活。这一点是让人很难接受的,但出于整个部队的军地关系考虑,部队的纪律就是天,委屈也没有用。这些和平时代最危险的军人们,当兵时拿着可怜的津贴,退伍后全国的退伍军人待遇都一样,不同之处是常年危险苦干让他们大多落下了一身的伤病,重新去融入缺位已久的家庭,重新回归几乎已脱节的社会,《铁色高原》中的一连长池衡南最后选择了看护烈士陵园。而那些牺牲了的先辈,有许多连婚都没有结,没有完成人类的繁衍传承角色功能,严格意义上还没有成人。那些失去了儿子、丈夫和父亲的家庭,获得一个“烈属光荣”的牌匾和一点微薄的抚恤金,在和平的年代,仅此而已。

铁色高原

隧道人工推出渣车

全国精兵减员被裁撤,当脱下“一颗红星两面红旗”的军装时,这些铁打的汉子们失声痛哭。他们倔强地宣誓:“脱军装不脱责任”,“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铁道兵精神要永远传扬。这是铁道兵战士用智慧和血汗写下的历史华章,也是集体认同的精神信念。

“铁道兵”们退出了历史舞台,那些最晚参军的1981-1982年的老兵们,现在也大都已退休回家。对中国铁建来说,他们留下的痕迹也终将逐渐湮没消失,最终可能就只是在企业历史纪念室存在着。“老兵不死 只是逐渐凋零“。经济市场化的大潮下,呼吁给予他们更多可能不好实现,但企业很有必要将脱下军装的那天设立成一个纪念节日,铭记那些先辈的功业,让后来者对他们保持应有的敬意。

是的,我们都应该对他们保持敬意。

铁色高原

《铁道兵之歌》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因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5304928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