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情感 / 正文

赵普文言文(赵普文言文翻译)

时间:2022-04-03 12:00:11 浏览:9次 作者:用户投稿 【我要投诉/侵权/举报 删除信息】

3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于《易》,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召与语。安进曰:“今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难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安从克集庆,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后坐事谪知桐城,移知饶州。陈友定兵攻城,安召吏民谕以顺逆,婴城固守。援兵至,陈友定败去。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洪武元年,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

(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四》,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B.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C.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D.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即《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被誉为"大道之源"。B."耆儒"是指年高博学的读书人。"耆"意为年老。"儒"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同。C."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这是古代在***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D."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建生祠,是古代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安学养丰厚。他自小聪明,广泛阅读经史,学有专攻,在侍奉皇帝的读书人中资格最老,皇帝还专门赐门帖子赞扬他。B.陶安深谋远虑。他深知金陵的战略地位,肯定太祖攻克金陵的战略目标;陈友定叛军攻打饶州城时,陶安抚民心待援兵,最终获胜。C.陶安擅长政治投机。元末大乱,陶安避世不出,但明太祖大军一到,他又率领乡亲迎接,并奉承太祖说起兵是顺天意得民心。D.陶安对朝廷极忠诚。他在地方任职爱民如子、政绩显著,深受百姓崇敬;在中央任职出谋划策、针砭时弊,深受皇帝信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友定兵攻城,安召吏民谕以顺逆,婴城固守。

(2)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

30.答案:1.C; 2.C; 3.C; 4.(1)陈友定带兵进攻饶州,陶安召见饶州官员和百姓,把顺正与邪逆的道理告诉他们,要官民围住城池牢牢守卫。

(2)有的御史向皇帝提到陶安私下的过失。皇帝盘问说:“陶安怎么有这样的事?况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解析:1.此题可根据对称句式以及虚词“者”“则”“而”进行断句。2.C项“吊伐”是“吊民伐罪”的省略,在古代***军队收复失地时,凭吊死去之人讨伐有罪之人。3.C项 “擅长政治投机”“奉承太祖”表述错误,应该是他富有政治远见。4.【参考译文】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幼年时就很聪敏,广泛阅读经史,在《周易》方面特别有造诣,避乱而隐居在家。明太祖朱元璋攻取太平府,陶安与老儒李习率领城中的百姓出城迎接。太祖接见他,并跟他谈论。陶安进言说:“如今天下大乱,豪杰们纷纷起来争夺,然而那些人的用意在于掠夺子女玉帛,没有治理乱世、拯救人民、安定天下的胸怀。您这次渡江作战,军威神武而又不害百姓,使人们心悦诚服。上应天意,下顺民心,执行抚慰人民、讨伐罪人的神圣使命,天下不难平定。”太祖问:“我想攻取金陵,怎么样?”陶安说:“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如果取为己有,占据优越便利的地势来面对四方,那么向哪里进攻而不能取胜呢?”太祖说:“好!”就留下他参与幕府,授职左司员外郎。陶安跟太祖攻克集庆后,又提升为郎中。等到聘请的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到了之后,太祖问陶安:“这四个人怎么样?”陶安回答说:“我在谋略方面不如刘基,在学问方面不如宋濂,在治理百姓的才干方面不如章溢、叶琛。”太祖赞许他能谦让。黄州刚被攻下的时候,太祖想要派一个重要的大臣去镇守那里,朝中没有胜过陶安的,于是就任命他做黄州的知州。陶安宽缓租赋,减少徭役,百姓因而安居乐业。后因事受牵连,陶安被贬桐城知府,后改为饶州知府。陈友定带兵进攻饶州,陶安召见饶州官员和百姓,把顺正与邪逆的道理告诉他们,要官民围住城池牢牢守卫。援军到达后,陈友定的军队失败逃走。各位将领想全部杀掉投降叛军的人,陶安不同意。太祖赐诗赞扬他,饶州百姓建造生祠供奉他。洪武元年,太祖任命陶安掌管起草诏命,兼修撰国史。皇帝曾经驾临大臣们议事的东阁,与陶安及章溢等谈论前代兴亡的原委。陶安说,丧乱的根源,由于骄纵奢侈。皇帝说:“处在高位的人容易骄纵,处在安逸享乐的环境的人容易奢侈。骄纵,好的话就听不进去,有了过失也听不到;奢侈,正确的思想道德就不能树立,行为也会无所顾忌。这样下去,没有不灭亡的。你说得很恰当。”君臣又谈论到立国的学说、道统。陶安说:“正道不明,是因为有邪说为害。”皇帝说:“邪说妨害正道,犹如美味使人吃了愉快。邪说不除去,正道就不能兴起,天下还怎么治理?”陶安叩头说:“陛下所说的,可以说是深深地探求到了治国的根本了。”陶安侍奉皇帝十余年,与其他读书人相比资格最老,皇帝制作了门联送给他,说:“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非常荣耀的。有的御史向皇帝提到陶安私下的过失。皇帝盘问说:“陶安怎么有这样的事?况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那个御史回答说:“我也是道听途说。”皇帝大怒,立刻罢免了他。

3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熹幼颖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和买、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光宗即位,除江东转运副使,以疾辞,改知漳州。奏除属县无名之赋七百万,减经总制钱四百万。以习俗未知礼,采古丧葬嫁娶之仪,揭以示之,命父老解说,以教子弟。常病经界不行之害,会朝论欲行泉、汀、漳三州经界,熹乃访事宜,择人物及方量之法上之。宁宗之立,韩侂胄自谓有定策功,居中用事。熹忧其害政,数以为言,且约吏部侍郎彭龟年共论之。会龟年出护使客,熹乃上疏斥言左右窃柄之失,在讲筵复申言之。御批云:“悯卿耆艾,恐难立讲,已除卿宫观。”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穷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节选自《宋史·朱熹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B.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C.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D.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土。B.丁钱,人口税,封建时代***向成年男子征收的一种赋税,亦称"丁口钱"。C.耆艾,古以五十岁为艾,六十岁为耆,与"耆宿"同义,指年高而素有德望的人。D.罢祠,免去祠禄官之职。宋京师的庙宇、宫观设有祠禄官,常由宰相、翰林学士等兼领。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熹救灾有方,政绩卓著。浙东饥荒,他通过减免税收的形式来招募各地米商,为灾区捐赠粮食;同时他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做出长远的谋划安排,得到皇帝的认可。B.朱熹爱民如子,移风易俗。任职浙东时,凡政事方面有不利于百姓的地方,全部加以改正和革除;任职漳州时,因当地的百姓不懂得礼节,他采用多种方式积极教化百姓。C.朱熹作风严峻,不畏权贵。他的下属州县官吏惧怕他作风严峻,有些人甚至自行离职,他所管辖的地区风纪肃然;他上疏直言韩侂胄等近臣窃取权柄的危害,却并未被采纳。D.朱熹钻研理学,著述颇丰。朱熹做学问注重深入研究事理并与实践结合,同时注重加强自我修养;他研究圣贤经典,在他死后,朝廷把他对《大学》等作训解的书立于学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

(2)会朝论欲行泉、汀、漳三州经界,熹乃访事宜,择人物及方量之法上之。

31.答案:1.C; 2.C; 3.A; 4.(1)朱熹每天探访民情,巡行境内,乘坐单车,摒弃随从人员,所到之处人们都来不及知道。(2)正赶上朝廷讨论要划清在泉州、汀州、漳州的土地分界,朱熹于是察访事宜,选择好人员物品和丈量方法献上。解析:2.“与‘耆宿'同义,指年高而素有德望的人”错误,“耆艾”泛指老年人,有时可指尊长、师长,但不定是“素有德望的人”。3.“为灾区捐赠粮食”错误,原文为“则客舟之米已辐凑”,即外地船只运来的大米已汇集到这里来出售,非“为灾区捐赠粮食”。4.参考译文:

朱熹,宇元晦,一宇仲晦,徽州婺源人。朱熹从小聪颖理解力强,十八岁时,参加乡貢,考中绍兴十八年进。五年,提侹知军,来到郡上后,他於利害遇上久早不币他进惑治篪政策,活了很多百尧之后,他上书请类按规格推思行赏约根的人。恰好碰到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奏改任朱熹为举新东常平荼盐公事,当天乘坐单车上路,朱熹又以纳粮的人没有推恩行赏,辞去了职务。等到朝廷对纳粮救灾的人实行奖赏以后,朱熹才接受了这一职务。朱熹刚一拜任,就写信到其他州郡,招募米商,减免他们的税收,等他来到郡上后,客商的米船已经辐辏而至。朱熹毎天探访民情,巡行境内,乘坐单车,摒弃随从人员,所到之处人们都来不及知道。州县宫吏害怕他的戚仪,甚至有些人自行引退,部属一片整肃。凡是丁钱、和买、役法、榷酤这一类政事,有不便于民的,全部加以改正和革除。在救济灾荒之余,他随事谋划,一定要定下长久之计。有人攻击朱熹,说他疏略于政事,皇上对三淮说:“洽恰相反,朱熹的政绩很可观。”光宗即位后,拜官江东转运翮使,因病辞去,改任为州知州。他奏请朝廷免除了漳州屬县的无名杂穊七百万钱,减免经总制钱四百万。因为当地百姓不懂符礼节,他择取古代丧葬嫁娶的礼仪,来演示给他们,让父老们进行解说,来教导子弟。他常常忧虑不能推行文量土地、划定界限的危害,正赶上朝廷讨论要划清在泉州、汀州、漳州的土地分界,朱嚞于是察访事宜,选择好人员物品和丈量方法献上。宁宗继位时,韩侂胄自认为有拥立皇帝的功劳,居位于朝廷执掌政事。朱熹担心他会妨害政事,多次发表言论,并约吏部侍郎彭龟年共同上奏抨击韩侂胄。逢彭龟年出外护迳使者,朱熹于是上疏斥夤左右亲幸窃取衩柄的过失,在讲席上再次中明这个观点。宁宗御批写道:"我怜恤你年岁已高,恐怕难以再居立讲席,已授给你宫观的职位。”庆元二年,沈继祖任监察御史诬告朱熹十大罪状,下诏除官,罢免祠职。庆元四年,朱森因为自己已年近七十,反复请求遲职,庆元五年,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笫二年朱熹逝世,终年七十一岁。朱熹做学问,大抵是主张穷尽事理来获得知识,反躬自求,亲自实践,其中以保持敬心为主。朱熹曾经说古代圣贤统的传续散布在书册之后,圣人经典的悫旨就不明了,而道统的传续也开始隐晦不显。于是他尽一生全部的精力,钻研穷究圣贤经典的意旨和训示原意他所写的书在世上广泛流传。朱熹死后,朝廷把他对《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训解立于学宫。朱熹一生写的文幸共一百卷,与学生的问答一共八十卷,还有别录十卷。

3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铉,字宝鼎,勃海南皮人也。九岁入学,书《急就篇》,月余便通。家素贫,常春夏务农,冬乃入学。年十六,从浮阳李周仁受《毛诗》《尚书》,章武刘子猛受《礼记》,常山房虯受《周官》《仪礼》,渔阳鲜于灵馥受《左氏春秋》。乡里无可师者,铉遂诣大儒徐遵明受业。居徐门下五年,常称高第。年二十三,便自潜居讨论是非。撰定《孝经》《论语》毛诗》《三礼义疏》及《三传异同》《周易义例》合三十余卷。用心精苦,曾三秋冬不畜枕,每睡,假寐而已。年二十七,归养二亲,因教授乡里。生徒恒数百人,燕赵间能言经者,多出其门。以乡里寡文籍,来游京师,读所未见书。举秀才,除太学博士。及李同轨卒,齐神武令文襄在京妙简硕学,以教诸子。文襄以铉应旨,徵诣晋阳。时中山石曜、北平阳绚、北海王晞、清河崔瞻、广平宋钦道及工书人韩毅同在东馆,师友诸王。铉以去圣久远,文字多有乖谬,于讲授之暇,遂览《说文》《仓》《雅》,删正六艺经注中谬字,名曰《字辨》。天保初,诏铉与殿中尚书邢邵、中书令魏收等参议礼律,仍兼国子博士。时诏北平太守宋景业、西河太守綦母怀文等草定新历,录尚书、平原王高隆之令铉与通直常侍房延祐、国子博士刁柔参考得失。寻正国子博士废帝之在东宫文宣诏铉以经入授甚见优礼卒特赠廷尉少卿及还葬王人将送儒者荣之。杨元懿、宗惠振官俱至国子博士。

(选自《北史·李铉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寻正国子博土/废帝之在东宫/文宣诏铉以经入授/甚见优礼/卒/特赠廷尉少卿/及还葬/王人将送/儒者荣之B.寻正国子博士/废帝之在东宫/文宣诏铉以经入授/甚见优礼/卒/特赠廷尉少卿/及还/葬王人/将送/儒者荣之C.寻正国子博士/废帝之在东宫/文宣诏铉以经/入授甚见优礼/卒/特赠廷尉少卿/及还/葬王人/将送/儒者荣之D.寻正国子博士/废帝之东宫/文宣诏铉以经/入授甚见优礼/卒/特赠廷尉少卿/及还葬/王人将送/儒者荣之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叫表字,通常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B.《论语》,孔子的教学以及生活中的语录结集,相传由孔子编写而成。C.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也可以用来指优秀人才等。D.六艺,通常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铉幼时家贫,非常喜欢学习。因为家中贫穷,他便常常在春夏时节参加农业劳动,到了冬天才入学学习;为了学习知识,他曾经拜多人为师。B.李铉教授弟子,成效颇为显著。回家奉养双亲时,他曾在乡里教授弟子,学生数量常常达到几百人,燕赵一带能谈论经籍的,多出自他的门下。C.李铉撰定典籍,因饱学被选用。他编定《孝经》等三十余卷;李同轨去世后,齐神武帝亲自在京城精选饱学之士教育皇子,他被齐神武帝选中。D.李铉治学严谨,修改经籍谬误。他认为距离文学先圣所处的时代已经很久远了,经籍中文字多有错误,于是就在空暇时删改六艺经注中的错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里无可师者,铉遂诣大儒徐遵明受业。

(2)以乡里寡文籍,来游京师,读所未见书。

32.答案:1.A; 2.B; 3.C; 4.(1)乡里没有可以从师学习的人,李铉于是到大儒徐遵明处去接受学习。

(2)因为乡里少有典籍,所以来到京城游学,读没有见过的书。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以经入授”是教授经书的意思,不应该断开,排除C项、D项。“王人”是“送”的主语,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句意:不久正式担任国子博士。废帝在东宫为太子时,文宣帝诏令李铉教他经书,得到优待礼遇。去世时,特赠官为廷尉少卿。到回乡下葬,国君送别,儒士以这个为荣。故选A。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孔子的教学以及生活中的语录结集,相传由孔子编写而成”错误,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故选B。3.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项,“齐神武帝亲自在京城精选饱学之士教育皇子,他被齐神武帝选中”错误,张冠李戴,由“及李同轨卒,齐神武令文襄在京妙简硕学,以教诸子。文襄以铉应旨”可知,应为“齐神武帝命令文襄精选饱学之士,来教育各位皇子,他被文襄选中”。故选C。4.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师者”,从师学习的人;“遂”,连词,于是;“诣”,到……去,前往;“受业”,跟随老师学习。(2)“以”,连词,因为;“寡”,少;“游”,游学;“未”,没有。

参考译文:

李铉,字宝鼎,是勃海南皮人。九岁入学,抄写《急就篇》,一个月就通晓。家中一向贫困,常常春夏时节务农,到冬天才入学。十六岁时,跟从浮阳李周仁学习《毛诗》尚书》,跟从章武刘子猛学习《礼记》,跟从常山房虯学习《周官》《兴仪礼》,跟从渔阳鲜于灵馥学习《左氏春秋》。乡里没有可以从师学习的人,李铉于是到大儒徐遵明处去接受学习。在徐遵明门下五年,常常是成绩最优秀的。二十三岁,就自己隐居起来研讨学术是非。编定《孝经》《论语》《毛诗》《三礼义疏》以及《三传异同》《周易义例》共三十余卷。用心精勤刻苦,曾三个秋冬不备枕头,每次睡觉,和衣打盹而已。二十七岁,回家奉养双亲,因而在乡里教授弟子。学生常有数百人,燕赵地方能谈论经籍的,大多出自他的门下。因为乡里少有典籍,所以来到京城游学,读没有见过的书。推举为秀才,任太学博士。到李同轨去世,齐神武帝命令文襄在京城精选饱学之士,来教育各位皇子。文襄选中李铉应旨,征召到晋阳。当时中山人石曜、北平人阳绚、北海人王晞、清河人崔瞻、广平人宋钦道以及善于书写的韩毅都在东馆,是各王的师友。李铉认为距离文学先圣所处的时代已经很久远,文字多有错误,在讲授空暇时,就阅读《说文》《仓》《雅》,删改六艺经注中的错字,名为《字辨》。天保初年,下诏李铉与殿中尚书邢邵、中书令魏收等人参议礼律,仍兼任国子博士。当时诏令北平太守宋景业、西河太守綦母怀文等人起草拟定新历,录尚书、平原王高隆之命令李铉和通直常侍房延祐、国子博士刁柔讨论新历的得失。不久正式担任国子博士。废帝在东宫为太子时,文宣帝诏令李铉教他经书,得到优待礼遇。去世时,特赠官为廷尉少卿。到回乡下葬,国君送别,儒士以这个为荣。杨元懿、宗惠振都任官到国子博士。

3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尉元,字苟仁。年十九,以善射称。神中,为虎贲中郎将,小心恭肃,以匪懈见知。世祖嘉其宽雅有风貌,稍迁驾部给事中。从幸海隅,赐爵富城男,加宁远将军。

天安元年,薛安都以徐州内附,请师救援。显祖以元为使持节与城阳公孔伯恭赴之。申纂诈降,元知非诚款,外示容纳,而密备焉。元遂长驱而进,贼将周凯望声遁走。彧[注]遣将张永、沈攸之等率众讨安都,屯于下磕。永乃分遣羽林监王穆之领卒五千,守辎重于武原。元以张永仍据险要,攻守势倍,惧伤士卒。乃命薛安都与李璨等固守,身率精锐,扬兵于外,分兵击吕梁,绝其粮运。永势挫力屈,元乘胜围之,攻其南门,永遂捐城夜遁。伯恭、安都秉势追击,时大雨雪.泗水冰合,永弃船而走。元豫测永必将奔亡,邀其走路,南北奋击,大破于吕粱之东。

是时徐州妖人假姓司马,自称晋王,扇惑百姓。元遣将追斩之。延兴元年。假元淮阳王。元表:“淮阳郡上党令韩念祖始临之初旧民南叛全无一人令抚绥招集爱民如子南来民费系先等前后归附户至二百有余南济阴郡睢陵县人赵怜等辞称念祖善于绥抚,清身洁己,请乞念祖为睢陵令。若得其人,必能招集离叛,成立一县。”显祖诏曰:“民情如此,可听如请。”元好申下人之善,皆此类也。太和初,出为镇西大将军,甚得夷民之心。三年进爵淮阳王,以旧老见礼,听乘步挽,杖于朝。

其年,频表以老乞身。元诣阙谢老,引见于庭,命升殿劳宴,赐玄冠素服。又诏曰:“公以八十之年,宜处三老之重。”高祖再拜三老,亲袒割牲,执爵而馈。十七年七月,元疾笃,高祖亲幸省疾。八月,元薨。

(选自《魏书·列传第三十八》)

[注]彧:即刘彧,南朝宋第七位皇帝。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淮阳郡上党令韩念祖始临之/初旧民南叛/全无一人/令抚绥招集/爱民如子/南来民费系先等前后归/附户至二百有余/B.淮阳郡上党令韩念祖始临之初/旧民南叛/全无一人/令抚绥招集/爱民如子/南来民费系先等前后归附/户至二百有余/C.淮阳郡上党令韩念祖始临之初/旧民南叛/全无一人令/抚绥招集/爱民如子/南来民费系先等前后归/附户至二百有余/D.淮阳郡上党令韩念祖始临之/初旧民南叛/全无一人令/抚绥招集/爱民如子/南来民费系先等前后归附/户至二百有余/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祖,庙号。一般用于王朝最初建立者,也可用于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B.爵,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我国古代春秋时期设有公、侯、伯、男四等爵位。C.乞身,古代以做官为委身事君,故称请求辞职为乞身。它与"乞骸骨"意思相同。D.三老,古代一种荣誉职位。相传统治者设三老、五更各一人,以父兄之礼尊养。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尉元作战身先士卒。讨伐张永时,他命薛安都与李璨等人坚守,自己亲率精兵,攻打吕、梁,后又乘胜追击张永,使其弃船逃跑。B.尉元富有军事谋略。开赴徐州期间,他知道申纂并不是诚心投降,就表面上表示接纳,暗中则做好了充分的准备。C.尉元从政很有手腕。他发现假托姓司马的妖人自称晋王来蛊惑百姓,就果断派人杀死他;他任镇西大将军时,治理很合夷人心意。D.尉元深受皇帝敬重。他因功绩大受到皇帝礼遇,不仅赐予他乘车入朝,拄拐杖在朝堂行走的权力,还赐给他帽子和衣服,尊称其为三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以张永仍据险要,攻守势倍,惧伤士卒。

(2)元豫测永必将奔亡,邀其走路,南北奋击,大破于吕梁之东。

5.尉元认可韩念祖可以做睢陵县令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33.答案:1.B; 2.B; 3.A; 4.(1)尉元认为张永仍然占据险要的地形,攻守形势相差很远,害怕损伤士兵。

(2)尉元预计到张永一定会逃跑,就在他逃跑的道路上拦截,从南北两边奋力攻打,在吕梁的东边狠狠打败了张永。5.善于绥抚(善于安抚百姓);清身洁己(为官清廉)。解析:1.原文标点:淮阳郡上党令韩念祖始临之初,旧民南叛,全无一人。令抚绥招集,爱民如子,南来民费系先等前后归附,户至二百有余。2.“公、侯、伯、男四等爵位”错误,应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3.A项分析不当。“使其弃船逃跑”分析错误。从文中“伯恭、安都乘势追击,时大雨雪,泗水冰合,永弃船而走”的信息来看,张永最后弃船逃跑是因为伯恭、安都乘势追击,故本项错误。4.【参考译文】

尉元,字苟仁。尉元十九岁时就以擅长射箭而著称。神麚年间,任虎贵中郎将,做事小心谨慎,恭敬严肃,因从来不懈怠而受到重用。世祖嘉奖他为人宽厚文雅有风度,逐渐升任为驾部给事中。跟随皇帝到沿海地区,被赐予富成男爵位,升任宁远将军。

天安元年,薛安都率徐州叛投我方,请求派军救援。显祖命令尉元为使持节与城阳公孔伯恭一起开赴徐州。申纂谎称投降,尉元知道他们心不诚,就表面上表示接纳,而暗中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尉元于是率部队向前挺进,敌将周凯听说他们来了就逃走。刘或派遣张永、沈攸之等人率兵讨伐安都,在下磕驻扎。张永就分派羽林监王穆之率领五千士兵在武原守卫战略物资。尉元认为张永仍然占据险要的位置,攻守形势相差很远,害怕损伤士兵。于是尉元命令薛安都与李璨等人坚守,亲自率领精锐士兵,出城炫耀武力,分兵攻打吕梁,切断其粮草运输。张永势力受挫,尉元乘胜追击,包围了张永,进攻其城南门,于是张永放弃守城连夜逃跑。孔伯恭、薛安都乘势追击,当时天降大雪,泗水上全部结了冰,张永弃船逃跑。尉元预计到张永一定会逃跑,就在他逃跑的道路上拦截,从南北两边奋力攻打,在吕梁的东边狠狠打败了张永。

这时徐州有一个假托姓司马的妖人,自称晋王,蛊惑百姓。尉元派人将他追杀了。延兴元年,暂授尉元为淮阳王。尉元上书给皇帝说:“淮阳郡上党县县令韩念祖开始到任的时候,过去的百姓都叛逃到南方,完全没有一个人。县令安抚招集百姓,爱民如子,从南方来的百姓费系先等先后归顺,民众增加到两百多。南济阴郡睢陵县人赵怜等人告诉我说韩念祖很善于安抚百姓,为官清廉,请求立韩念祖为睢陵县令。如果能够任用此人的话,一定能够把那些反叛离去的人招回来,成为一个县。”显祖下令说:“既然百姓有这样的要求,那就听从这一请求吧。”尉元喜欢陈说手下人的好处,大都和这件事相类似。太和初年,出任镇西大将军,治政很得夷人之心。太和三年晋爵封为淮阳王,以对待耆旧硕老的礼节接待他,允许他乘坐挽车入朝,拄着拐杖在朝堂行走。

那年,尉元多次上书因为年纪大而请求退休。尉元到宫廷拜谢,被引见到朝廷,皇帝下令登堂举行慰劳尉元的宴会,赐给他黑色的帽子和白色的衣服。又下诏说:“尉元今年八十岁,应当处在三老的位置。”高祖两次拜见三老,亲自袒臂宰割祭祀的牲畜,端起盛酒的爵馈赠他们。太和十七年七月,尉元病重,高祖亲自去看望。八月,尉元去世。

3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七岁知属文,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方庆叹曰:“是必致远。”会张说谪岭南,一见厚遇之。擢进士,始调校书郎,为左拾遗。时玄宗即位,九龄建言:“臣谓选部之法,敞于不变。今若刺史、县令精核其人,则管内岁当选者,使考才行,可入流品,然后送台,又加择焉,以所用众寡为州县殿最,则州县慎所举,可官之才多,吏部因其成,无庸人之繁矣。故于用人不可不第其高下,高下有次,则不可以妄干,天下之士必刻意修饰,而刑政自清,此兴衰之大端也。”俄迁左补阙。九龄自才鉴,吏部试拔萃与举者,常与右拾遗赵冬曦考次,号称详平。始说知集贤院,尝荐九龄可备顾问。说卒,天子思其言,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知院事。会赐渤海诏,而书命无足为者,乃召九龄为之,被诏辄成。迁工部侍郎,知制诰。九龄文雅,为帝知。会范阳节度使张守佳以斩可突干功,帝欲以为侍中。九龄曰宰相治物有其人然后授不可以赏功***之败由官邪也。遂止。九龄体弱,有想藉。故事,公卿皆措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独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自九龄始。后帝每用人,必曰:“风度能若九龄乎?”。与严挺之、袁仁敬、梁升卿、卢怡善,世称其交能终始者。及为相,谔谔有大臣节,议论必极言得失。安禄山初以范阳偏校入奏,气骄蹇,九龄谓裴光庭日:‘“乱幽州者,此胡雏也。”及讨奚、契丹败,张守理执如京师。

九龄署其状曰:“穰苴出师而诛庄贾,孙武习战犹戮宫嫔,守理法行于军,禄山不容免死。”帝不许,赦之。帝后在蜀,思其忠,为泣下。病卒,年六十八,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献。

——节选自《新唐书·张九龄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九龄曰/宰相治物/有其人/然后授不可以赏功/***之败/由官邪也B.九龄曰/宰相治物有其人然后授/不可以赏功***之败/由官邪也C.九龄曰/宰相治物有其人然后授不可以赏功/***之败由官/邪也D.九龄曰/宰相治物/有其人然后授/不可以赏功/***之败由官/邪也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拾遗,唐代谏官名,主要作用是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政策决策失误),古代官职以左官为上。B.吏部,中国古代官署,唐朝设吏、农、礼、兵、刑、工六部,吏部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C.孙武,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有关史料记载有孙子"吴宫教战斩美姬"的故事。D.谥,古代帝后、贵族、大臣或其它有身份地位的人死后,后世依据其生平事迹给出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九龄富有才华,聪敏致远。他七岁能写文章,十三岁凭文章得到广州刺史王方庆的称赞,时贬岭南的张说也欣赏看重他。B.张九龄指陈时弊,恪尽职守。他指出当时选部的法则弊病在于不变,建言应考核当选者的才能品德,评定等级并选择使用。C.张九龄素有风姿,文雅友善。他用笏袋装笏板,皇帝任用新人也以他的风采为标准;别人写不了的诏书他起草即成;交友能始终如一。D.张九龄善于识人,先知先觉。他参与吏部选拔,能够鉴别人才,考核公平;看到安禄山态度骄慢,便知其会反叛,建议诛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之士必刻意修饰,而刑政自清,此兴衰之大端也。

(2)故事,公卿皆措笏于带,而后乘马。

34.答案:1.B; 2.B; 3.D; 4.13.(1)天下之士定会刻意进修自守,刑政自然清正,这是有关***兴衰的大事。(2)按照以往的习惯,公卿都把笏插在衣带里,然后骑马。解析:1.意思为“宰相是代替天来治理天下的,有了当宰相的人才后,才能任职,不能用它来奖赏功劳。难道说***的败亡,不是由官员的不称职和奸邪所致的吗?”2.“农部”应为“户部”。3.“建议诛杀”是安禄山讨伐奚及契丹失败时候的事。4.参考译文:

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七岁时就会写文章。十三岁时带着他写的字去谒见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看了感叹说“:这孩子前程不可限量。”当时张说贬谪岭南,见到他后对他极好。后来考中进士,调任校书郎。升为左拾遗。后来玄宗即位,张九龄上疏说:“臣认为选部的法则,其弊病在于不变。如今若在刺史、县令中详细核查,在管内每年当选者,另考核其才能品德,可入等级的,送到台里再加选择,以所用人的多少来评定州县的好坏,那州县就会慎重对待所荐举的人。可任官的人才多了,吏部也可顺利完成任务,不会有那么多的庸人了。所以说,用人不可以不排列其才能的高下。才能分出了等级,就不会盲目用人,那天下之士定会刻意进修自守,刑政自然清正,这是有关***兴衰的大事。”不久调任为左补阙。张九龄颇能鉴别人才,吏部考试时,张九龄常与右拾遗赵冬曦一同参与评定,当时称他们考核为“详平”。当初,张说主管集贤院,曾推荐张九龄可任顾问。张说死,天子想起张说说的话,召张九龄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主管集贤院的工作。那时要赐渤海诏书,而能写这样诏书的人找不到,于是召张九龄起草,渤海之事也就办成了。升张九龄为工部侍郎,管理草拟制诰事。张九龄因文雅而受到皇帝的赏识。那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皀因斩杀可突干有功,皇帝打算任张守皀为侍中。张九龄劝谏:“宰相是代替天来治理天下的,有了当宰相的人才后,才能任职,不能用它来奖赏功劳。难道说***的败亡,不是由官员的不称职和奸邪所致的吗?”此议就作罢。张九龄一向体弱,但很有风姿。以往的习惯,公卿都把笏插在衣带里,然后骑马。张九龄则常让别人代他拿着,特制一个笏袋。以后,朝臣们的笏也都装在笏袋里了。以后皇帝每用一新人,都要问:“他的风度能与九龄相比吗?”张九龄与严挺之、袁仁敬、梁升卿、卢怡等人友善。世人都称道他们的交往能始终如一。到他任相位时,能不避权贵而直言,保持大臣的节度。张九龄有所议论时,必认真剖析得失。安禄山最初以范阳偏校的身份入朝奏事,态度颇骄慢。张九龄对裴光庭说:“将来扰乱幽州的,必定是这个胡儿。”及至讨伐奚及契丹失败,张守王圭把安禄山执送京师。张九龄在文件上批道:“过去穰苴出师,斩杀误期的庄贾,孙武训练士兵,斩杀不听令的宫嫔。张守王圭行令军中,安禄山不宜免死。”皇帝不同意,竟赦了安禄山。皇帝后来避难到蜀,思念到张九龄的忠心,为之落泪。病死,终年六十八岁。追赠荆州大都督,赐谥为“文献”。

3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扈跸乐安,朱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具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河南近河处,时有冲决。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大同孤悬塞外,按山西者不及至,奏别设御史治之。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在官九年,迁左侍郎,食二品俸。

初,也先深入,视京城可旦夕下。谦令石亨设伏空舍,遣数骑诱敌。敌以万骑来薄,副总兵范广发火器,伏起齐击之。也先弟享罗、平章卯那孩中炮死。相持五日,也先邀请既不应,战又不利,知终弗可得志,又闻勤王师且至,恐断其归路,遂拥上皇由良乡西去。论功,加谦少保,总督军务。谦曰:“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耻也,敢邀功赏哉!”固辞,不允。谦性故刚,视诸选耎①大臣、勋旧贵戚,意颇轻之,愤者益众。又始终不主和议,虽上皇实以是得还,不快也。景泰八年正月壬午,亨与曹吉祥、徐有贞等既迎上皇复位,宣谕朝臣毕,即执谦与大学士王文下狱。诬谦等与黄竑构邪议,更立东宫。丁亥弃谦市,籍其家。千户白琦又请榜其罪,镂板示天下。一时希旨取宠者,率以谦为口实。及籍没,家无余资,独正室

䥏钥钥甚固。启视,则上赐蟒衣、剑器也。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都督同知陈逵感谦忠义,收遗骸殡之。逾年,归葬杭州。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注】①耎(ruǎn)“软弱。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具/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B.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具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C.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具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D.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具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B.超迁,迁是指古代调动官职,超迁是指超越一般的升迁过程,职位得到连续升迁。

C.勤王,指尽力于王事,后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D.蟒衣,明代创制的一种绣蟒的官服,明初只限于皇帝左右宦官及得宠亲信之人所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谦口才出众,明察秋毫。在朱高煦投降一事中,他奉旨口列罪状,最终朱高煦伏法认罪;在江西时,他昭雪冤屈的囚犯有数百人。

B.于谦正直为民,震慑一方。黄河水患,他主持修筑堤坝,设置亭长并督促加强维护;他没收守边将官私自开垦的田地来供给边防用度;太行的盗贼迫于他的威望都隐匿起来。

C.于谦运筹帷幄,居功不傲。也先入侵,他命令石亨设下埋伏,派遣骑兵诱敌深入,历时五天打败也先;朝廷评定功绩,他以边疆不稳为由坚决推辞。

D.于谦含冤遇害,义感天地。他因石亨等人的诬陷而遇害,死之日,阴云聚集,天下人都认为他冤枉;陈逵被于谦的忠义感动,收殓他的尸体埋葬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同孤悬塞外,按山西者不及至,奏别设御史治之。

(2)丁亥弃谦市,籍其家。千户白琦又请榜其罪,镂板示天下。

5.《明史》称赞于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可是他最终却含冤而死,原因何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5.答案:1.D;2.B;3.C;

4.(1)大同孤立在塞外,巡行山西的官员不能按时到达,他上奏书建议另外设置御史管理它。

(2)丁亥年,杀于谦于集市,没收他的家产。千户白琦又请求张榜公开他的罪过,镂刻铁板宣示天下。

5.①性格刚直,轻视怯懦的大臣、有功勋的旧臣和皇亲贵戚,遭人怨恨而被诬蔑。②于谦始终不主张和议,太上皇因此不喜欢他。

解析:1.“轻骑”是“遍历所部”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所宜”与“兴革”组成所字词组,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项。

2.“职位得到连续升迁”错,职位得到连续升迁指的是“累迁”,“超迁”指的是越级升迁。

3.“历时五天打败也先”错,由原文“相持五日,也先邀请既不应,战又不利,知终弗可得志,又闻勤王师且至,恐断其归路,遂拥上皇由良乡西去”可知,也先考虑会谈无望,作战又不顺利,救援的军队马上就到了,才撤兵离去。

4.【参考译文】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考中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年,授官御史。于谦上奏对答的时候,言谈博雅流畅,皇帝为之倾听。他跟随皇帝征伐乐安,朱高煦出城投降,皇帝命令于谦口头列数他的罪状。于谦言词郑重斩切,声色威严激烈。朱高煦伏在地上发抖,说罪该万死。皇帝十分高兴。于谦出京巡按江西,昭雪冤屈的囚犯数百人。于谦上疏奏报陕西各处低级文武官吏是百姓的祸害,诏命派遣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能够托付大任,正值增设各部右侍郎任直省巡抚,于是亲手写上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升迁他任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到达官所,轻装骑马全面视察所管辖的地方,邀请访问父老乡亲,审察当时情况所应当创建和革除的,马上写好奏疏议论其事。一年共数次上书,稍有水灾旱灾,就上报。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不时有河水冲击而决口。于谦命令加厚修筑堤坝,按里程设置亭,每亭有亭长,责令督促统率修筑维护。大同孤立在塞外,巡行山西的官员不能按时到达,他上奏书建议另外设置御史管理它。他全部强取守边将官私自开垦的田地作为官田屯种,用它来资助边防用度。他的威望和惠德到处传播,太行潜伏的盗贼都避开隐藏。于谦任官九年后,升迁为左侍郎,享受二品官俸。

当初,也先入侵,以为京城能够在一天内攻下来。于谦命令石亨设下埋伏,腾空房舍,派遣几名骑兵引诱敌人。敌人用一万多骑兵来进攻,副总兵范广发动火器,埋伏的士兵起身一齐攻击敌人。也先的弟弟孛罗、平章卯那孩中炮而死。相持了五天,也先约请他们会谈已经不被答应,作战又不顺利,知道最后是不能如愿的,又听说救援国难的军队马上要到了,害怕截断他的归路,于是挟持上皇从良乡往西方离去。评定功绩,加于谦任少保,总管军务。于谦说:“四面边境战事很多,这是卿大夫的耻辱,哪里敢邀功请赏呢!”坚决推辞,皇帝不答应。于谦性格本来就刚直,看到那些怯懦的大臣、有功勋的旧臣和皇亲贵戚,内心非常轻视他们,于是怨恨他的人更多。他又始终不主张和议,虽然太上皇确实是因此才得以返还,却不喜欢他这样。景泰八年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已经迎接太上皇再次登上皇位,宣告训谕大臣完毕,马上捉拿于谦和大学士王文关进监狱。诬陷于谦等人和黄竑合谋奸邪,重新树立东宫。丁亥年,杀于谦于集市,没收他的家产。千户白琦又请求张榜公开他的罪过,镂刻铁板宣示天下。当时希望取得宠信的人,大多以于谦作为话柄。到登记没收他的所有财产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东西,只有正室的锁很坚固。打开一看,是皇帝赐给他的蟒衣、剑器。他死的那天,阴云从四处合聚,天下的人都认为他冤枉。都督同知陈逵为于谦的忠义所感动,收殓他的尸体埋葬了他。第二年,归葬在杭州。

3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人举之赵相赵午,午言之赵王张敖所,赵王以为郎中。数岁,切直廉平,赵王贤之,未及迁。会陈豨反代,汉七年,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

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欲以身死之。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后数岁,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景帝曰:“梁有之乎?”叔对曰:“有之。”上曰:“其事安在?”田叔曰:“上毋以梁事为也。”上曰:“何也?”曰:“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景帝大贤之,以为鲁相。鲁相初到,民自言相,讼王取其财物百余人。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余各搏二十,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自敢言若主!”鲁王闻之大惭,发中府钱,使相偿之。相曰:“王自夺之,使相偿之,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相毋与偿之。”于是王乃尽偿之。数年,叔以官卒。

(节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

B.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

C.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

D.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文中指高祖对赵王傲慢无礼。

B.髡钳,古代的刑罚,剃去头发叫“髡”,用铁圈束颈叫“钳”。

C.孝文帝,是用谥号来称帝王,谥号是人死后给予褒奖的称号。

D.顿首,即叩头,头叩地而拜,文中指田叔对孝文帝非常尊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叔刚直清廉,素有贤能。他为人严苛廉洁,喜欢结交有德望的人。后经赵午举荐,被任命为郎中,得到赵王赏识。

B.田叔忠肝义胆,无惧生死。赵王属下刺杀高祖不成后,朝廷下令追随赵王的人罪及三族,田叔毅然追随赵王至长安。

C.田叔思虑缜密,体贴君心。他查清梁王有罪的事实,又给皇帝提供妥当建议,使皇帝不会陷入两难的境地。

D.田叔智慧理政,灵活处事。他初为鲁相时,为袒护鲁王,惩罚了状告鲁王的百姓,使鲁王主动偿还百姓财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

(2)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

5.田叔认为孟舒是长者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回答。

36.答案:1.A;2.C;3.D;

4.(1)恰好事情被发觉了,汉朝下命令逮捕赵王和谋反的群臣。

(2)汉景帝召回田叔让他到梁国审查这个案件,田叔全部了解了案情,回朝报告。

5.①朝廷下令赵国有胆敢跟随赵王进京的罪及三族时,孟舒至死追随赵王。②匈奴侵扰边疆时,孟舒知道士兵疲惫,不忍心对士兵发号施令。

解析:1.“与语”意思是“跟他们谈话”,语意完整,前后需要断开;“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中“毋能出其右者”是陈述“汉廷臣”的,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C两项。“尽拜为郡守”中,“拜”的宾语是“郡守”,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D项。

2.“谥号是人死后给予褒奖的称号”解说错误,谥号有褒有贬。

3.“为袒护鲁王,惩罚了状告鲁王的百姓”分析错误,田叔惩治告状的百姓,是为鲁王立威,同时也为了感化鲁王,令其归还百姓的钱财。

4.【参考译文】

田叔是赵国陉城人。田叔为人严正清廉,洁身自好,喜欢和那些德高望重的人交游。赵国人把他推荐给赵相赵午,赵午又在赵王张敖那里称道他,赵王任命他为郎中。任职几年,他峻切刚直,清廉公平,赵王认为他贤能,却没有来得及升迁他。恰逢陈豨在代地谋反,汉七年(前200),高祖前去诛讨陈豨,途径赵国,赵王张敖亲端食盘献食,礼节十分恭敬,汉高祖却傲慢地平伸开两条腿坐着大骂他。当时赵相赵午等几十人都为此发怒,对赵王张敖说:“您侍奉皇上礼节完备周全,现在对待您竟是如此,我们要求造反。”就私下里互相谋划弑杀皇帝。恰好事情被发觉了,汉朝下命令逮捕赵王和谋反的群臣。于是赵午等人都***了。这时汉朝又下诏书说:“赵国有胆敢跟随赵王进京的罪及三族。”只有孟舒、田叔等十多人穿着赤褐色的囚衣,自己剃掉头发,颈上带着刑具,假称赵王的家奴跟随赵王张敖到了长安。赵王张敖得以释放出狱,被废黜为宣平侯,就推荐称赞田叔等十多人。皇帝全部召见他们,跟他们谈话,认为朝中的大臣没有能超过他们的,皇帝十分高兴,任命他们都做了郡守或诸侯的国相。汉文帝即位后,召见田叔问他说:“先生知道谁是天下忠厚长者吗?”田叔叩头说:“从前的云中郡太守孟舒是个忠厚长者。”

贯高等人谋反,皇帝颁下明令诏书,赵国有敢跟随赵王张敖的人罪及三族。然而孟舒自己剃掉头发颈带刑具,想要为赵王效死。匈奴王冒顿刚刚征服北夷,又来边塞为害,孟舒知道士兵疲劳困苦,不忍心说什么,士兵们争相登城拼死作战,像儿子为父亲、弟弟为兄长打仗一样。皇帝又召回了孟舒,让他重新做了云中郡太守。几年后,梁孝王派人暗杀吴国以前的丞相袁盎,汉景帝召回田叔让他到梁国审查这个案件,田叔全部了解了案情,回朝报告。汉景帝说:“梁国有那件事吗?”田叔回答说:“有那件事!”皇帝说:“那件事到底怎么样?”田叔说:“皇上不要过问梁国的事了。”皇帝说:“为什么呢?”田叔说:“现在梁王如不伏法被处死,这是汉朝的刑法不能实行啊;如果他伏法而死,太后就会吃饭不香睡眠不安,这又是您的忧虑啊!”汉景帝认为他非常贤能,让他做了鲁国的丞相。田叔刚刚到任,百姓自发地向丞相上言,控诉鲁王夺取财物的有一百多人。田叔抓住为首的二十个人,每人笞打五十大板,其余的人各打手心二十,对他们发怒说:“鲁王不是你们的君主吗?怎么敢毁谤君主呢!”鲁王听说后,非常惭愧,从内库中拿出钱来让国相偿还他们。田叔说:“君王自己夺来的,让国相偿还,这是君王做坏事而国相做好事。国相不能参与偿还的事。”于是鲁王就尽数偿还给百姓。几年后,田叔在鲁国相国的任上去世。

3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太祖拔滁州,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太祖尝与语,奇之。时获盗百余,当弃市,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鞫之,获全活者众。太祖领同州节度,辟为推官。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五年春,加右仆射、昭文馆大学士。俄丁内艰,诏起复视事。遂劝帝遣使分诣诸道,征丁壮籍名送京师,以备守卫;诸州置通判,使主钱谷。由是兵甲精锐,府为充实。普为政颇专,廷臣多忌之。时官禁私贩秦、陇大木,普尝遣亲吏诣市屋材,联巨筏至京师治第,吏因之窃货大木,冒称普市货鬻都下。权三司使赵玭廉得之以闻。太祖大怒,促令追班,将下制逐普,赖王溥奏解之。开宝八年,出为武胜军节度、检校太尉兼侍中。帝作诗以饯之,普奉而泣曰:“下赐臣诗,当刻石,与臣朽骨同葬泉下。”帝为之动容。翌日,谓宰相曰:“普有功***朕昔与游今齿发衰矣不容烦以枢务择善地处之因诗什以导意普感激泣下朕亦为之堕泪”时枢密副使赵昌言与胡旦等厚善。会旦令翟马周上封事,排毁时政,普深嫉之,奏流马周,黜昌言等。郑州团练使侯莫陈利用骄肆僭侈,大为不法,普廉得之,尽以条奏,利用坐流商州,普固请诛之。淳化三年春,以老衰久病,令留守通判刘昌言奉表求致政,中使驰传抚问,三上表乞骸骨。拜太师,封魏国公,给宰相奉料,令养疾,俟损日(注)赴阙,仍遣其弟赍诏书赐之。七月卒,年七十一。

(节选自《宋史·赵普传》)

(注)损日:病情减轻的时候。损,疾损,病情减轻。

1.下列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启太祖讯鞫之 鞫:审问。B.冒称普市货鬻都下 鬻:卖,出售。C.权三司使赵玭廉得之以闻 廉:察考,访查。D.利用坐流商州 坐:因为。2.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普有功***/朕昔与游/今齿发衰矣/不容烦以枢务/择善地处之/因诗什以导意/普感激泣下/朕亦为之堕泪/B.普有功***/朕昔与游/今齿发衰矣/不容烦/以枢务择善地处之/因诗什以导/意普感激泣下/朕亦为之堕泪/C.普有功***/朕昔与游/今齿发衰矣/不容烦以枢务/择善地处之/因诗什以导/意普感激泣下/朕亦为之堕泪/D.普有功***/朕昔与游/今齿发衰矣/不容烦/以枢务择善地处之/因诗什以导意/普感激泣下/朕亦为之堕泪/3.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是我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也指王朝更迭时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B.丁内艰是我国古代的丧制名,也称丁母忧。凡儿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均称丁内艰。C.致政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即辞官退休,类似名称还有致事、致仕、乞骸骨等。D.太师,与太傅、太尉合称"三师"或"三公",是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普颇受重用。宋太祖攻克滁州时,赵普被保奏为军事判官;太祖兼任同州节度使,他被征召为推官;后又被太祖授予右谏议大夫等职务。B.赵普精于吏治。他在右仆射、昭文馆大学士任上时,曾劝谏宋太祖派遣使者到各路征调丁壮守卫京城,并在各州设置通判主管钱粮,收效显著。C.赵普因事遭斥。官府禁止私贩秦陇两地木材,普却派亲信购买木材运到京城盖房,并趁机贩卖木材,皇帝听后大怒,赵普险遭贬黜。D.赵普嫉恶刚直。胡旦让翟马周上密奏诽谤时政,赵普上奏流放翟马周,贬黜赵昌言等;赵普将侯莫陈利用的违法活动逐条上奏,使他获罪。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重要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给宰相奉料,令养疾,俟损日赴阙,仍遣其弟赍诏书赐之。(2)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苏武传》)

37.答案:1.D; 2.A; 3.D; 4.C; 5.(1)供给宰相的俸禄,让他养病,等到病情减轻的时候再来朝廷,还派遣他的弟弟携带诏书赏赐他。(2)你本是汉朝的大臣,不顾恩德,背叛主上、背离双亲,在异族那里投降做奴隶,我要见你做什么?;解析:1.D项,句意为:利用因犯罪流放商州。此处“坐”意思是“因犯罪”。2.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赵普对***有功,朕先前与他同游,现在牙齿头发都衰落了,不能用枢务政事烦扰他,选择善地来安置他,因此作诗篇来表达我的本意。赵普感激得哭泣流涕,朕也为之泪下”。“不容烦以枢务”中,“以枢务”是状语后置,之间不断开,排除BD;“普感激泣下”中,“普”人名,作主语,放在句首,之前断开,排除BC。3.D项,“太师,与太傅、太尉合称‘三师’或‘三公’”错误,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4.C项,“并趁机贩卖木材”错误,原文是说赵普的下属官吏偷卖木材,而非赵普。故选C。5.参考译文:

赵普,字则平,是幽州蓟县人。太祖攻克滁州,宰相范质保奏赵普为军事判官。宋太祖曾与他交谈,认为他与众不同。当时捉获强盗百余人,应当弃市,赵普怀疑有无辜的人,报告宋太祖审讯他们,得以保全存活的很多。太祖兼任同州节度使,征召为推官。(太祖)接受禅让时,因辅佐立宋太祖之功,授右谏议大夫,担任枢密直学士。五年春季,(朝廷给赵普)加封官职右仆射、昭文馆大学士。不久他因母亲去世居家服丧,服丧未满诏令复职处理政事。于是他劝说皇帝派遣使者分别到各路去,召集丁壮登记姓名送到京师,以备守卫;各州设置通判,主管钱粮。从此军队精锐,府库充实。赵普处理政务相当专断,朝廷大臣多忌恨他。当时官府禁止私人贩卖秦、陇两地木材,赵普曾派遣亲信官吏去买造府第的木材,联成大木筏运到京城修建住宅,官吏趁着这个机会偷卖木材,假称赵普买来到都城出卖。代理三司使赵玭查到此事报告皇上。太祖大怒,催促百官上朝列班,将要发下诏书贬退赵普,幸而王溥上奏解救了他。开宝八年,出朝为武胜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侍中。皇帝作诗为他饯行,赵普捧着诗流泪说:“陛下赐臣的诗,应当刻在石碑上,与臣的朽骨一同葬入地下。”皇帝为此很感动。第二天,对宰相说:“赵普对***有功,我过去与他交往,现在年纪老了,不能再用大事来烦劳,选择好的地方安置他,以诗来表达心意。赵普感激流泪,我也为此落下眼泪。”当时枢密使赵昌言和胡旦等人交情深厚。胡旦让翟马周上密封奏章,毁谤时政,赵普非常憎恨他们,上奏流放翟马周,贬黜赵昌言等。郑州团练使侯莫陈利用骄横奢侈,进行违法活动,赵普查访到此事,全部条陈上奏皇上,侯莫陈利用因犯罪流放商州,赵普坚决请求处死他。淳化三年春,赵普因为年老体弱多病,命令留守通判刘昌言送呈表章请求退休,宦官骑驿马抚慰问候,共三次上表乞求告老。后来被授为太师,封魏国公,供给宰相俸禄,让他养病,等到病情减轻时来到朝廷,还派遣他的弟弟携带诏书赏赐他。七月去世,当时七十一岁。

3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B.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C.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D.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是中国古代执掌监察官员的一种泛称。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下属皆置"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约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B.我国古代授予官职叫"拜",调动官职叫"迁""转"。"迁"一般指提升调用, "迁谪""左迁"常指升职。C.右,周、秦、汉时,我国以"右"为尊。从东汉至隋唐、两宋,我国又逐渐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蒙古族建立元朝后,一改旧制,规定以右为尊,当时的右丞相在左丞相之上。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又改以左为尊。此制为明、清两代沿用了五百多年。D.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它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是记载历史上重要人物的一种题材。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廉颇虽然有心胸狭隘的特点,但当他听到蔺相如的言论后,能马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他的负荆请罪也表现了他的爱国思想。B.本文以叙述为主,却"于序事中寓论断",这和《屈原列传》的写法非常相似。作者通过精心选材,恰当裁切,表现了人物的鲜明个性,表达了作者对蔺相如和廉颇的赞美。C.文中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如蔺相如对敌和对廉颇态度的对比,廉颇对蔺相如前后态度的对比,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秦王的色厉内荏的对比等。D.作者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以对秦斗争为主线,以廉、蔺矛盾的冲突和解决为中心,把他们放在秦赵斗争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表现鲜明的人物形象。

4.把下列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之急而后私仇也。

5.根据选文内容,概括蔺相如形象特点。

38.答案:1.D; 2.B; 3.B; 4.(1)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2)我之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将***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5.在“渑池之会”中,表现出蔺相如的英勇果敢、不畏强暴。在“廉蔺交欢”中,表现蔺相如顾全大局(以***利益为重或明大义识大体)、宽厚待人的品质。解析:参考译文:

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想在西河外的渑池与赵王进行一次友好会见。赵王害怕秦国,打算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道:“大王如果不去,就显得赵国既软弱又胆小。”赵王于是前去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和赵王诀别说:“大王此行,估计路程和会谈结束,再加上返回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还没回来,就请您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的妄想。”赵王答应了,便去渑池与秦王会见。秦王饮到酒兴正浓时,说:“我私下里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您奏瑟一曲!”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说:“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秦地土乐,请让我给秦王捧上盆,来相互为乐。”秦王发怒,不答应。这时蔺相如向前进献瓦缻,并跪下请秦王演奏。秦王不肯击缻,蔺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如果我***,脖颈里的血可以溅在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从们想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睁圆双眼大声斥骂他们,侍从们都吓得倒退。因此秦王很不高兴,也只好敲了一下缻。相如回头来招呼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国的大臣们说:“请你们用赵国的十五座城池向秦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你们用秦国的咸阳向赵王献礼。”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也未能压倒赵王。赵国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因而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会结束以后回到赵国,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作为赵国的将军,我有攻战城池作战旷野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蔺相如本来就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无法容忍在他的下面。”并且扬言说:“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到这话后,不愿意和廉颇相会。每到上朝时,蔺相如常常声称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蔺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蔺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向蔺相如抗议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颇传出坏话,而您却害怕躲避着他,胆怯得也太过分了,一般人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有出息,请让我们辞去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众人都说:“廉将军比不上秦王。”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猛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我之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将***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鞭,由宾客引领,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这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的胸怀如此宽大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了生死与共的好友。

3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 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 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曰:“然。非与?”孔子曰: “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 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 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意为: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却沿着旷野而行。孔子用以形容他与弟子被围于野的困境。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B.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C.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D.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B.仲尼,孔子的字,孔子名“丘”,“尼丘”为山名,“仲”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C.《诗》即《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三百首诗,又称“诗三百”。D.宰,原指贵族的管家,后也作县令别名,如“家君作宰”,本文为第一种含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为人正直,不畏危难。他因批评陈国和蔡国国君的问题,在陈蔡之间遭遇两国的围攻,断绝粮食,但依然坚持教学。B.子路面对困境,主张反省。他认为孔子的学说得不到当权者的信任,有可能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德行不够,应该加以改进。C.子贡面对困境,主张妥协。他认为孔子的学说虽然确实非常伟大,但为了便于让天下人接受,应该适当降低一些要求。D.颜回面对困境,信念坚定。他认为即使不被接受,孔子也还是应该坚持自己的正道,不被接受,更能显出君子的品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2)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39.答案:1.A; 2.B; 3.A; 4.(1)如今的楚国,是个大国,却来聘请孔子。如果孔子在楚国被重用,那么我们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们就危险了。(聘,征聘,聘请;用于楚,被楚国任用;用事,掌权)

(2)虽然是这样,老师还是要推行自己的学说,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么值得担心呢?不被接受,这样才能显出君子的本色!(虽然,虽然是这样;不容,不被接纳;病,忧虑,担心);解析:1.原文断句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根据主语一致原则,可以先排除C、D,再根据上提示,“赐”与下文单独断开。2.“仲”在这里指孔子在兄弟中的排行。3.孔子遭遇陈蔡两国围攻的原因是他过于贤能,威胁到了两国掌权大夫的利益。4.参考译文:

孔子迁居到蔡国三年,吴国攻打陈国。楚国救援陈国,军队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住在陈国和蔡国的边境上,楚国便派人去聘请孔子。孔子正要前往拜见接受聘礼,陈国、蔡国的大夫商议说:“孔子是位有才德的贤人,他所指责讽刺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长久地停留在我们陈国和蔡国之间,大夫们的施政措施、所做所为都不合仲尼的意思。如今的楚国,是个大国,却来聘请孔子。如果孔子在楚国被重用,那么我们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们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双方就派了一些服劳役的人把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和他的弟子无法行动,粮食也断绝了。跟从的弟子饿病了,站都站不起来。孔子却还在不停地给大家讲学,朗诵诗歌、歌唱、弹琴。子路很生气地来见孔子:“君子也有困窘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困窘面前能坚节操不动摇,小人遇到困窘就会不加节制,什么过火的事情都做得出来。”

这时子贡的脸色也变了。孔子说:“赐啊,你认为我是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的。难道不对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种基本原则贯穿于全部学说之中的。”

孔子知道弟子们心中不高兴。便叫来子路问道:“《诗经》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却排徊在旷野上',难道是我们的学说有什么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呢?”子路说:“大概是我们的德还不够吧?所以人家不信任我们;想必是我们的智谋还不够吧?所以人家不放我们通行。”孔子说:“有这样的话吗?仲由啊,假使有仁德的人必定能使人信任,哪里还会有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呢?假使有智谋的人就能畅行无阻,哪里会有王子比干被剖心呢?”

子路退出,子贡进来见孔子。孔子对子贡说:“赐啊,《诗经》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却徘徊在旷野上。难道是我们的学说有有什么不对吗?我们为什么落到这种地步呢?”子贡说:“老师的学说博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没有一个***能容纳老师。老师何不稍微降低一些您的要求呢?”孔子说:“赐啊,好的农夫虽然善于耕种,但他却不一定有好的收获;好的工匠虽然有精巧的手艺,但他却未必能使人们都称心如意。有修养的人能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一定被世人所接受。现在你不去研修自己的学说,反而追求苟合取容。赐啊,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

子贡出去之后,颜回进来见孔子。孔子说:“回啊,《诗经》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却徘徊在旷野上'。难道是我们的学说有什么不对吗?我们为什么落到这种地步呢?”颜回说:“老师的学说博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没有一个***能容纳老师。虽然是这样,老师还是要推行自己的学说,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么可担心呢?不被接受,这样才能显出君子的本色!一个人不研修自己的学说,那才是自己的耻辱。至于已下大力研修的学说不被人所用,那是当权者的耻辱了。不被天下接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被接受,这样才能显出君子的本色!”孔子听了欣慰地笑着说:“是这样的啊,姓颜的小伙子!假使你有很多钱财,我愿意给你做管家。”

4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钦,字敬之,顺天通州人。正德六年进士,由行人授御史,巡视居庸诸关。十二年七月,帝(明武宗)听江彬言,将出关幸宣府。钦上疏谏曰:“臣闻明主不恶切直之言以纳忠,烈士不惮死亡之诛以极谏。比者,人言纷纷,谓车驾欲度居庸,远游边塞。臣度陛下非漫游,盖欲亲征北寇也。不知北寇猖獗,但可遣将徂征,岂宜亲劳万乘?且匹夫犹不自轻,陛下奈何以宗庙社稷之身蹈不测之险。陛下不虞祸变,欲纵辔长驱,观兵绝塞,臣窃危已。”已,朝臣切谏皆不纳。复疏,疏入,不报。八月朔,帝微行至昌平,传报出关甚急。钦命指挥孙玺闭关,纳门钥藏之。分守中官刘嵩欲诣昌平朝谒,钦止之曰:“车驾将出关,是我与君今日死生之会也。关不开,车驾不得出,违天子命,当死。关开,车驾得出,天下事不可知。万一有变,我与君亦死。宁坐不开关死,死且不朽。”钦因负敕印手剑坐关门下曰:“敢言开关者,斩。”夜草豌曰:“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而后有车马之音羽旄之美今寂然一不闻,辄云‘车驾即日过关’,此必有假陛下名出边勾贼者。臣请捕其人,明正典刑,不然万死不奉诏。”奏未达,使者复来。钦拔剑叱之曰:“此诈也。”使者惧而返,为帝言“张御史几杀臣”。帝大怒,顾朱宁:“为我趣捕杀御史。”会梁储、蒋冕等追至沙河,请帝归京师。帝徘徊未决,而钦疏亦至,廷臣又多谏者,帝不得已乃自昌平还,意怏怏未已。又二十余日,钦巡白羊口。帝微服自徳胜门出,夜宿民舍,遂疾驰出关,数问“御史安在”。钦闻,追之,已不及。欲再疏谏,而帝使中官谷大用守关,禁毋得出一人。钦感愤,西望痛哭。于是京师盛传“张御史闭关三疏”云。明年,帝从宣府还。至关,笑曰:“前御史阻我,我今已归矣。”然亦不之罪也。世宗嗣位,出为汉中知府,累官太仆卿。

(节选自《明史·张钦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而后/有车马之音/羽旄之美/B.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而后有车马之音/羽旄之美/C.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而后有车马之音/羽旄之美/D.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而后/有车马之音/羽旄之美/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在明代是执掌监察的官员,奉命外出巡视关防的御史称为巡关御史。B.幸,古代一般指封建帝王到某地去,或者得到封建帝王的宠爱,文中指前者。C.敕印,指敕符、印信,是古时朝廷用以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等的凭证。D.微服,古代专指封建帝王为避人注目和隐匿身份,改换服装出行或私访。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钦担任重要职务。他进士出身,曾任御史,负责巡视长城居庸关一带的防务,官至太仆卿。B.张钦力阻皇帝出关。他违抗君命,命人关闭关门,藏起钥匙,亲自持剑坐在城关下禁止打开关门。C.张钦始终坚守职责。因为他不肯妥协,皇帝出关门时多次询问“御史安在”,足见皇帝对他的恼怒。D.张钦为官忠心可鉴。他的三次忠谏在京城广泛流传,皇帝从宣府回来没有治罪他,原因之一就是他的忠心。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闻明主不恶切直之言以纳忠,烈士不惮死亡之诛以极谏。(2)陛下不虞祸变,欲纵辔长驱,观兵绝塞,臣窃危已。5.张钦智勇兼备,请简要说明他“智”的具体表现。

40.答案:1.C; 2.D; 3.C; 4.(1)我听说圣明的君王不厌弃恳切率直的进言来接纳忠臣,有节气壮志的人不惧死亡的责罚来极力劝谏。(2)皇上您不考虑祸患事变,想放开马缰长直入,在极远的边塞显示兵力,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危险的。5.①关上城门的同时将钥匙藏起来。②以皇帝出行应有的威仪为借口劝阻其出关。假戏真做,呵斥使者使诈。解析:1.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而后有车马之音,羽旄之美。2.也可指有权势或有身份者。3.“皇帝对他的恼怒”错。4.参考译文:

张钦,字敬之,是顺天府通州人。正德六年中选士,从行人升职到御史,巡察居庸关一带的城关。正德十二年七月,明武宗听信江彬的进言,打算出居庸关去宣府,张钦上书劝谏听说圣明的君王不厌弃恳切率直的进言来接纳忠臣,有节气壮志的人畏惧死亡的責罚来极力劝谏。近来,人们议论纷纷,说皇上想度过居庸美,到远方的边蹇游历。我猜测陛下不是随意游玩,而是想亲自征讨北方的贼寇。不知道北方贼寇猖鳜只可以派遣将领前往征讨,鄢能陛下亲自带军征讨?况且一般人尚且不会看轻自己,陛下怎能凭借担负宗庙囯家重任之身奔赴到不能预测凤险的地方。皇上您不考虑祸患事变想放开马缰长驱直入,在极远的边蹇显示兵力,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危险的。”后来,朝中大臣的恳切劝谏都未被采纳。张钦又上书,秦议呈报后,没有回应。八月初一,皇帝私访到昌平,迺报出关的命令非常紧急。张钦命令指挥宫孙玺紧闭关门,收取了美门的钥匙藏起来。分守宦官刘嵩想到昌平去觐见,张钦阻止他说;“皇上将要出关,今天是我和你的生死之时。关门不开,皇上不能出去,违抗皇上命令,当被处死。如果打开关门,让皇上出关,***的事情就不可预料了。万一情势有变化,我和你也会被处死。宁可因不开关获死罪,死了也会不朽。”张钦于是背负着敕符印信,手中持剑坐在城美门下说:

敢说打开美门的人,杀之。”当夜拟写奏幸说;“我听说天子如有亲自率兵征战的事情,一定会先约定时间下诏书让朝中大臣们集中商议,皇上出发,有禁军护卫,百官跟从后面有喧哗的车马和华丽的仪仗。現在安静的听不兒一点声音,而总是说‘皇上的车马当日要过美门’,这肯定是假借陛下的名义出关眼外敌勾结。我请求捉住这个人,依照法律公开处置,不这样的话被处死也不接受皇上的命令。”奏章还没送到,皇帝派来的使者又来了。张饮拔剑呵斥他说:“这是使诈。”使者害怕而返回去,对皇帝说“张御史差点杀了我”。皇帝大怒,回头对朱宁说:“替我快去逮捕杀张御史。”正好梁储、蒋冕等人追到沙河,恳请皇帝返回京城。皇帝犹豫未决,张钦的奏章也到了,朝中大臣又紛紛进谏,皇帝不得已就从昌平回来了,心中一直闷闷不乐。又过了二十多天,张钦巡視白羊口。皇帝改换衣服隐藏身份从德胜门出来,晚上住宿在民家房舍,于是快速奔馳出美门多次询问“张御史在哪里”。张钦听說后,追赶他,已经来不及了。想再次上书劝谏,而皇派宦官谷大用把守关门,禁止任何人出关。张钦有所感触而澈憤,酾向西而痛哭于是京城广泛传播“张御史闭关三疏”的事。第二年,皇帝从宣府回来。到了关门,笑肴说:“先前张御史阻止我出关,我现在已经回来了。”但也没有治罪他。明世宗魑承君位后,张钦离开京城到汉中做知府,积功升至太仆卿。

赵普文言文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因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5304928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