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趣事:成化年间,朱见深干了哪几件露脸的事?
明宪宗朱见深,俗称成化皇帝,是明英宗的长子,明朝的第八代皇帝。朱见深初名朱见浚,他三岁时,被立为太子。斯时,父亲朱祁镇在与蒙古瓦剌部的作战中被俘,他叔父朱祁钰继承了皇位。当时朝野官民,无不对皇帝被蒙古人掳去引为奇耻大辱,希望英宗能被尽快迎回。可是,景宗皇帝对此似乎并不热心,因为迎回英宗,自己的皇位就要受到威胁,毕竟国无二日。然而,举朝上下皆倾向接明英宗回来,景帝不得不向瓦剌遣使迎回英宗。
景泰元年(公元1405年)英宗终于回到了北京,但这仍然不能改变这位太子被戏弄的命运。因为被迎回的英宗不但没有复位,反而使景帝加速了废黜朱见浚的决心。
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景帝正式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废除了朱见浚太子身份,改封为沂王。
可是,造化弄人,刚被册立为太子的朱见济,第二年就死了。御史钟同、礼部郎中章纶上疏景帝,要求“还沂王与储位,以定天下之大本”,不想景帝大怒,拒绝复立朱见浚为太子。结果,钟同被当堂打死,章纶死于狱中。
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年末,景帝身染重病,次年正月,爆发“夺门之变”,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迎太上皇复位,改元天顺。是年为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朱见浚十一岁。朱祁镇重新成了皇帝,朱见浚又成为了太子,并改名为朱见深。
明英宗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十八岁的朱见深,继承了父亲的皇位,开始了他二十三年的统治,年号成化,以第二年为成化元年。
世人皆知,明宪宗有恋母情结,虽然他宠幸比他大十七岁的万贵妃,还宠信宦官汪直,殊不知,他也算是一位好皇帝。
成化年间是明朝相对较为稳定的时期,时称太平盛世。这不仅是因为前朝的积累,更可贵的是这位谦和的皇帝很是体察民情,明史记载他即位的当年即“免天下军屯粮十之三”,次年“免今全国屯粮十之三”。
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停河南采办(免征河南贡物)”,赈济湖南、江西等地的灾荒。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免湖广秋粮。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二月,派副都御史滕昭视察浙江、京畿、河南、四川、福建,三月,免湖广、山东受灾税粮,六月,亲自祭天求雨,赈济广西灾荒,七月,赈济山西灾荒,十月免京畿、山东、河南受灾税粮。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八月,赈济山东、浙江水灾,指派工部修筑钱塘江堤坝,大获成功。十二月,彗星现,下诏罪己,敕令群臣修身反省,分条叙述朝政得失。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京城大旱,派员向上苍求雨,同时派人甄别囚徒罪状,平反冤案。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免山东、湖广、京畿、京城、山西、陕西全部钱粮,赈济山西两次,赈济山东三次。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正月初一,赈济京城贫民。七月,免除江西受灾钱粮,十一月,免河南钱粮。今列举成化前十年,就发现,每年都有大批省份钱粮全免。省民之赋,轻民之役,这正是明朝前期富裕升平的重要原因。这种太平、富裕与皇帝宽和,朝臣任用贤明、朝政相对清明是分不开的。
宪宗继位后,在内政方面干了几件露脸的事。
重用前内阁首辅李贤。当时,内阁成员有三个:李贤、陈文、彭时。李贤是大儒,并且,是当时的名臣,身兼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之职,甚有宰相风度,后世赞曰:“自三杨以来,得君无如贤者;伟哉!宰相才也!”李贤从政激浊扬清,在用人方面,进贤退不肖,他提拔了一大批忠于朝廷,为政清廉的官员,同时革斥了四千多名冒功贪图爵位的投机者,一时之间,民心大奋。
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一个名叫黎淳的官员,请求追查当初废除他太子之事,宪宗批答说:“景泰事已往,朕不介意,岂臣下所当言?”。
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十二月,明宪宗思及郕王朱祁钰“戡难保邦,奠安宗社”,遂谥郕王朱祁钰“恭仁康定景皇帝”帝号。这件事,后人多赞誉。
尽管宪宗做过这么多令人拍手称快的好事,但这不是史学家们所关注的,他们津津乐道、大书特书的是无非是宪宗与万贵妃淫乱的事以及信用宦官妖僧,炼丹、吃春药的故事。似乎不这么描写就不能突出成化一朝的特色。可以说,当世史学家对宪宗的诟病,比前清丑化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殊不知,清人撰写的《明史》是这样评价宪宗的:“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时际休明,朝多耆彦,帝能笃于任人,谨于天戒,蠲赋省刑,闾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于斯复见。”“顾以任用汪直,西厂横恣,盗窃威柄,稔恶弄兵。夫明断如帝而为所蔽惑,久而后觉,妇寺之祸固可畏哉。”这个评价看来还算公正。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