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面一个精彩桥段,让人过目不忘、叹为观止。
故事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
诸葛亮于公元228年发起第一次北伐,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引军由箕谷出发,作出经斜谷道北攻郿城的态势,他自己亲率主力扑往祁山。一时间,陇西、南安、天水、广魏和安定等陇右五郡惊恐不定,其中有三郡望风归附。
曹魏政权赶紧派看家护院好手司马懿率军迎击。
司马懿很有两把刷子,领十五万大军,一下子就击溃了只会夸夸其谈的马谡,夺取街亭,粉碎了诸葛亮的北伐行动,并乘胜连下三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逼诸葛亮所在的西城。
诸葛亮手下只有两千五百名老弱残兵,要退,根本来不及;要守,力不能逮。
这种情况下,似乎只有束手待毙了。
但诸葛亮很有自信,成竹在胸,命令军士大开城门,吩咐左右“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然后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远道而来的魏军侦察兵不知诸葛亮在弄什么妖蛾子,赶紧回禀司马懿。
司马懿听后,笑容可掬地说:“这怎么可能呢?”命令三军停下,自己亲到城下***。
端坐在城楼上的诸葛亮,也同样笑容可掬,神情自得,捻弦漫弹,琴声悠扬,袅袅入云。
司马懿自言自语地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会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
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断定诸葛亮是在故弄玄虚,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建议发兵攻城,活捉诸葛亮。司马懿严肃地制止了他,并远远地冲着诸葛亮叫嚷道:“诸葛亮啊,诸葛亮,你是空城也罢,实城也罢,老夫今日是不上你的当了。”扭头下令前队变为后队,退兵四十里。
由此,“空城计”就成为了一则千古不朽的军事神话。
后人将之编入“三十六计”中,并用“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等语来进行解读,说“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诸葛而后,不乏其人。”强调空城计是一种心理战在己方无力防守的情况下,示敌人以空虚,即“虚者虚之”,让对方产生怀疑,从而“疑中生疑”犹豫不前。
民间也因此流行出了有许多与空城计有关的歇后语,如“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等等。
京剧《空城计》在《三国演义》的基础上,更替诸葛亮设计了一大段唱词,唱词中充满了对司马懿的戏谑与不屑。唱词云: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耳听得城外乱纷纷,
旌旗招展空翻影,
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
我也曾差人去打听,
打听得司马领兵往西行,
一来是马谡无谋少才能,
二来是将帅不和才失街亭,
你连得三城多侥幸,
贪而无厌又夺我的西城。
诸葛亮在敌楼把驾等,
等候了司马到此谈、谈谈心。
西城的街道打扫净,
预备着司马好屯兵,
诸葛亮无有别的敬,
早预备羊羔美酒犒赏你的三军。
你到此就该把城进,
为什么犹疑不定进退两难?为的是何情?
左右琴童人两个,
我是又无有埋伏又无有兵,
你不要胡思乱想心不定,
来,来,来,请上城来听我抚琴!
老实说,这种改编,有些过了,已失去了《三国演义》里“空城计”里所蕴藏的内涵和精髓了。
仔细想一想,诸葛亮的空城计真的能骗过老谋深算的司马懿?
兵法中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司马懿有十五万人,谅此小小西城,就算不是空城,兵马再多也不会超过五万,即使司马懿围而不攻,诸葛亮也得玩完了。
如果说围城旷日持久,会空耗粮草,则司马懿派几千名先遣小分队攻打西城的四门,也会使空城瞬息露馅。
退一万步说,司马懿真要置诸葛亮于死地,动用几百弩兵,就可以把端坐于城楼之上弹琴的诸葛亮射成筛子了。
司马懿之所以选择退后,根本就不是中计,更不是被吓退的,而是另有打算。
自古以来,各朝各代养威自重的权臣悍将都有一个惯用伎俩:“玩寇和养寇”,即能剿灭的贼寇并不剿灭,留他一口气,养着它,让朝廷不得不倚重自己,甚至贼寇生存不下去的时候,还暗中帮着点,双方结成共生体,共生共赢。
司马懿是聪明人,当然懂这个道理。他相当清楚,自己在魏国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对付诸葛亮;如果诸葛亮早早缺席舞台,那自己的演出就会很快谢幕。
所以,司马懿的退兵,并非未能识破诸葛亮的空城计,而是为了可以继续掌控魏国的军权。
那么,司马懿的退兵的真实原因,诸葛亮有没有窥探出呢?
应该是知道的。
诸葛亮并不认为空城计可以吓退谁,但却也准确地判断出司马懿已经将自己视为“共生体”这一事实,所以才会从容自若、自信满满,既不担心魏兵入城,也不担心自己会被弓箭射,大大方方在城头弹琴。
由此可见,诸葛亮在弹琴时,是不可能用一些充满挑衅性的语言来刺激司马懿的——万一司马懿忍受不了,所有的一切就要玩砸了。
一句话,诸葛亮的空城计,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根据自己人生剧情的需要,心照不宣地联袂上演的。
在这件事上,诸葛亮虽然成了一个最大的胜利者,但终归也欠了司马懿的一个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