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读特
2020年深圳市每天产生垃圾2.9万吨,2021年则增加为每天3.4万吨。在9日举行的“委员议事厅”上,代表、委员们提出,深圳实施强制垃圾分类一年来,虽然垃圾分类有成效,但是垃圾总量仍在增加的现象值得关注,并建议“分类”和“减量”应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垃圾分类行为纳入征信惩戒框架
活动中,代表委员们提出,目前,我市仍存在垃圾分类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比如城中村、写字楼等公共场所垃圾分类工作相对较差等,同时,部分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也有待提升。
长期关注垃圾分类问题的市人大代表肖幼美建议,将垃圾分类的工作与信用体系挂钩:“可以把个人垃圾分类行为纳入到征信惩戒框架,让违约的人、失信的人为此付出代价。”同时, 她建议,应当完善对对市、区各级***和基层单位都纳入绩效考核,从而提升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立企业回收系统促垃圾“减量”
“‘分类’和‘减量’应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市政协委员、民革***常委、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王雪说。
如何更有力地推动垃圾减量?肖幼美提出,要探索垃圾分类按量收费制度。她认为,应该以开始家庭垃圾账户,随袋征收,通过经济杠杆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
王雪则认为,除了倡导市民个人积极开展垃圾减量行动,深圳还应通过立法让生产厂家承担起垃圾减量的社会责任——能够回收的包装、零部件都必须回收,比如饮料瓶、电动车电池等。
科技赋能让垃圾分类更便捷可溯源
拿出手机扫一扫,AI识别垃圾分类功能让居民不用为垃圾分类而烦恼;把垃圾投入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居民将获得相应积分并转入手机微信钱包……活动中,代表、委员们认为可以充分利用科技赋能,把垃圾分类做细做实。
盐田区政协委员、深圳大梅沙雅兰酒店市场营业部总监郭微提出,可引入智能垃圾分拣站,通过红外感应、机械手等设备实现厨余垃圾整包投放、免手动破袋等功能,或引入垃圾分类声光报警系统,工作人员可通过摄像头和对讲机远程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让垃圾分类更便捷。她还建议,可以在垃圾投放点安装AI人脸识别装置、居民投放垃圾可实现在线溯源,长时间正确投递,还能获得积分、兑换礼品,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逐步养成分类习惯。
(原标题《垃圾分类有成效 垃圾总量在增加 代表、委员建议“分类”“减量”两手抓两手硬》)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元春)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