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上山打猎,下河捕鱼”,这句流传了几千年的常识性俗语。
然而,在湖北省十堰市郧县谭山镇,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它的名字叫“皮家村”。生活在皮家村的村民,他们捕鱼的方式,就违背了“下河捕鱼”的俗语。
皮家村村民捕鱼时,是上山“接鱼”,并且对接鱼的时间也很有讲究,一定要在清明节前后才可以!
至于村民们上山接鱼的历史,也已经很久了,据说有一百多年了!而每一年的清明节前后,村民们接到的鱼,也都会有1000多斤。
以前信息封闭,皮家村清明前后“上山接鱼”的习俗少有人知,只有当地人略有所闻。
不过,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于皮家村村民,一百多年来“上山接鱼”的习俗,也慢慢传了出来。
皮家村“上山接鱼”的习俗传开后,也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心,更有记者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从而引出专家的调查研究,最终揭开了皮家村“上山接鱼”的秘密。
记者采访,目睹村民接鱼过程①:跟随村民上山接鱼
时间回到2015年,皮家村“上山接鱼”的习俗,已经慢慢传开了。
对于这种奇怪的捕鱼方式,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心,很多人特意跑来***接鱼过程,其中有一位记者,还对此进行了全程记录。
当那位记者特意在清明节来到皮家村后,看到村民们,正热闹地聚在一起,并且大部分人都拿着一种竹篓。
难道这就是传说的清明节“接鱼”?
难道就是用这种竹篓上山接鱼?
难道这就要去接鱼了?
犹如一个“好奇宝宝”,记者向村民们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
当记者得到村民们的肯定回答后,便兴奋地加入到村民们的接鱼队伍,她决定跟随大家上山,亲眼目睹一下神奇地接鱼过程。
就这样,记者跟随着接鱼的村民们,踏上了上山接鱼的小路……
由于接鱼的山比较偏僻,大山并没有被开发修路,山路比较崎岖。
对于常年行走的村民们来说,崎岖的山路还好一些,但对于记者,这些山路便显得难走了!
在山路上行走了很久后,记者发现大山中,除了山石、树木、杂草等山中常见物外,哪有什么有鱼的地方?
②:面对鱼泉时的疑惑
正当她在放弃和坚持之间选择的时候,村民们告诉她到接鱼的“流鱼泉”了。
听到到了接鱼的“流鱼泉”了,记者又兴奋起来。不过,当她走到“流鱼泉”跟前一看,兴奋又被失望取代了!
眼前哪有什么能存鱼的地方?
既没有想象中的湖泊,也没有感觉中的河流!眼前,只有一个水流很急,水质清澈的泉眼,正在不停地涌出泉水。
看着这个不大的泉眼,看到一眼能看到底的泉水,记者再一次把疑问的目光投向村民们,似乎在问“这个小泉眼,真的能接到鱼?”
看到记者疑问的目光,村民们笑着告诉她:“这个就是接鱼的‘流鱼泉’了,别看泉眼不大,可是一旦开始出鱼,几天时间能接1000多斤,每天都会有村民来接鱼!”
说话间,村民也开始修整接鱼的“流鱼泉”了。只见他们先把泉眼下方,修出一条窄长的接鱼渠道,再在渠道上面搭上树枝,最后在树枝上盖上编织袋、树叶。
如此,一个幽暗窄长的接鱼渠道就弄好了,渠道出口,放上竹篓便可以接鱼了。
③:流鱼泉接鱼的奥秘
至于为什么要修个幽暗窄长的接鱼渠道?村民们告诉记者,这种鱼怕光,只有晚上才会出来。
以前村民接鱼时都是晚上来接,后来有村民把泉眼上方盖住,发现只要没有阳光,“流鱼泉”变黑暗了,这些鱼白天也会出来。
现在大家研究出接鱼渠道后,大都是白天来接鱼了,毕竟晚上山路难走,有一定的危险。
正在交谈中,只见“流鱼泉”中,有小鱼顺着渠道游出来,接着便进了竹篓。这时,村民提醒大家:开始出鱼了,不要弄出声音了!
随着声音安静下来,从渠道中流出的鱼越来越多,很快便装满了大半个竹篓。
看到接鱼的竹篓快满了,村民们自觉的换另一位村民,换另一个竹篓接鱼。大家依次排队,有序接鱼,并且接鱼的数量也都差不多。看来,他们早已形成了一种默契。
看到村民们默契地排队,看到他们一竹篓一竹篓的接鱼,那位记者直接惊呆了!
④:高端食材简单烹制
直到跟随接完鱼的村民回村后,她才从接鱼的惊奇中回过神来,并被村民们邀请到家中吃鱼。
不过,刚刚从接鱼的惊奇中回过神的记者,在看到村民们做鱼时,又一次遇到了新鲜事!
只见村民把接回来的鱼,简单清洗后,直接放进锅里开煎了,并没有给它们清理内脏。
看到小鱼没有清理内脏,记者的好奇心又上来了,她忍不住问村民,没清理内脏的鱼,煎出来能好吃吗?
这次,村民故意卖了个关子,告诉她煎熟后就知道了。
等到小鱼做熟了,邀请记者开始品尝时,她才发现,这些没去内脏的小鱼非常好吃,并且鱼的内脏也很干净,几乎找不到任何食物残留。
对此,记者再一次询问村民,这些鱼不吃东西吗?
不过这一次,村民们也没有说出真正的原因。他们也不知道,鱼肚子里为何那么干净!直到后来专家调查后,才知道了真正的原因。
就这样,一边吃着美味的小鱼,村民们一边给她讲起了“流鱼泉”的故事……
村民传说,神秘鱼泉的不同版本①:化成乞丐神仙报恩
关于神奇的“流鱼泉”,村民们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一个神仙化身乞丐报恩的神话故事。
传说在一百多年前,有一位神仙路过皮家村时,被一股奇特的香味吸引住了,于是他决定去村子里,寻找香味的来源。
等他进了村子,顺着香味寻找时,发现这种香味,是一户村民家中煎鱼的香味。
按捺不住好奇心和美食的诱惑,他偷偷的把村民煎好的鱼给吃了。偷吃完鱼后,神仙便心满意足地走了。
后来,神仙感觉偷吃了村民的鱼,对不起这户村民,便打算回来报答一下他们。
在报答村民前,他用了一个小“伎俩”,把自己变化成一个乞丐。想用乞丐乞讨的方式,看看村民有多少善心后,再做出回报多少的决定。
不过,让他没想到的是:化成乞丐进村乞讨时,虽然村民们的食物都不充足,但都把不多的食物分了一点给他!
看着手中的食物,他发现这儿的村民都很朴实,都很有善心,于是决定给整个村子一个回报。
回报什么呢?金银财宝只能用一时,还容易给村民带来危险。
正在思考回报什么时,忽然脑中灵光一闪——既然是因偷吃了村民的鱼而起,干脆就回报他们一个“鱼泉”吧!
于是,皮家村的山中,便有了这个“流鱼泉”。
村民们关于“流鱼泉”,“神仙变乞丐报恩赐鱼”的故事,大致就是如此。
当然,这种神话传说,只能当一个故事听听,毕竟它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②:上山采药意外发现
相比于“神仙变乞丐报恩赐鱼”的神话故事,另一个“上山采药意外发现‘流鱼泉’”的版本,可信度要远远大于神话故事。
据说,也是在一百多年前,那时皮家村的村民靠山吃山,主要生活来源,除了耕种土地,便是上山打猎、挖草药。
话说当年,村中有一户药农,依靠丈夫每天上山采药维持生活。这年清明节,天一亮丈夫又要去山中采药。
看到天空下着蒙蒙细雨,想到雨已经下了几天了,妻子便劝说丈夫,连下几天雨,山路湿滑,山中阴冷,今天不去采药也罢。
然而,丈夫看看妻子又看看孩子,想到家中快无米下锅了,只叹了口气后,便钻进了雨雾中。
虽然几天的雨,让山林更湿滑、更难走,但是想想家中的情况,药农却在雨雾中,走得比平常更远了……
不觉间,天就要黑了!
看到一向天黑前回家的丈夫还没回来,药农的妻子在家中已是坐立不安,一边照看着孩子,一边祈祷丈夫快快平安回来。
好在天完全黑下来的时候,药农终于回家了,并且带给了妻子一个惊喜。
这次,他除了带回一竹篓草药,还用上衣包回来一堆小鱼。
看到除了一竹篓草药外,还能有鱼吃,孩子们高兴地直拍手,妻子的脸上似乎也有了光彩,露出了淡淡的微笑——大家知道,这两天不用饿肚子了!
虽然不用饿肚子了,但是妻儿们却好奇鱼是怎么来的?
对于这个问题,药农在催妻子做鱼给孩子们吃的同时,也告诉他们自己在山里的新发现。
他发现原来不常去的一个泉眼里,今天快天黑时,竟然有鱼冒出来,并且鱼群还不少!
看到泉眼里有鱼冒出来,他又没有捕鱼工具,情急之下,便用药篓接了些,用上衣包回来带给孩子们吃。
鱼是有了,但受条件限制,这些鱼没有放油盐,甚至连内脏也没清理,只是简单的烘煎熟了。没想到,简单的烘煎后,鱼的味道却出奇的好吃。
至于好吃的原因,除了鱼本身就好吃,更多的应该和当时食物缺乏有关吧!
③:半个多月鱼群消失
药农发现原本普通的泉眼,变成“流鱼泉”后,认为这是“老天”对村子的“恩赐”,认为这些鱼是属于大家的,而不是属于他自己一个人。
于是,他决定把发现“流鱼泉”的事,告诉全村的村民,让大家的食物也能充足一些。
然而,第二天,当他告诉村民后,大家却都是半信半疑。毕竟,泉眼变“流鱼泉”,听起来就有点不靠谱!
无奈之下,药农硬拉着几个村民,在下午进了山。
当天黑后,他们从山上回来时,整个村子沸腾了,村民们也都相信了泉眼变成了“流鱼泉”。
毕竟,他们从山里带回来的鱼,是不会欺骗大家的眼睛!
当夜,村民们便举着火把,连夜进山接鱼去了。当然,“流鱼泉”也没让大家失望。
随着村民们接鱼的次数增多,大家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这些小鱼只在晚上出来,白天几乎接不到!
不过,对于这种现象,村民们也没有想太多。晚上出鱼就晚上接,反正有鱼接就行了。
日子就在村民们白天劳作,晚上接鱼中度过。不觉中,大家接鱼接了半个多月了。
在接鱼的半个多月里,大家又发现了一个问题,接的鱼越来越小,出鱼的数量也越来越少。
难道“流鱼泉”要没鱼了?村民们不免有些担心。
的确,“流鱼泉”真的快没鱼了!在又接了几天后,“流鱼泉”便再没有鱼流出来了。
失去了“流鱼”的功能,“流鱼泉”又变成了一眼普通的泉眼,村民们也慢慢对它失去了兴趣,重新回到以前的生活中。只有偶尔经过它时,才会有人去看一眼,看看它有没有再出鱼。
④:清明左右鱼泉再现
转眼一年过去,又快到清明节了,皮家村的村民依旧重复着固定的生活方式。
至于一年前的“流鱼泉”,自从停止出鱼后,一年中再也没有鱼流出,人们也不再关注它。只是偶尔路过时,才会有人站在泉边,回忆曾经接鱼的热闹日子。
“流鱼泉”曾经的辉煌,要慢慢变成历史。
然而,正在大家对“流鱼泉”,又失望又怀念时,它又一次给村民们带来了惊喜。有村民傍晚路过“流鱼泉”,惊喜的发现泉水中又有小鱼流出来!
听到“流鱼泉”相隔一年后,重新有鱼流出,村民们简直比过年还开心。大家纷纷找出竹篓,再一次往泉眼跑去……
后来,又是经过了20多天的接鱼,“流鱼泉”便不再出鱼。
再后来,又一年的清明节前后,村民们再一次发现“流鱼泉”出鱼,同样也是经过了20多天,“流鱼泉”又不再出鱼。
以后,村民们慢慢知道了,“流鱼泉”只在每年清明节前后的20多天出鱼。错过了,就得等下一年!
如此,清明节“上山接鱼”,也就慢慢成了皮家村的习俗。而这个习俗,也持续了上百年。
至此,皮家村“流鱼泉”的接鱼经过,“流鱼泉”的两个故事版本,都和大家聊完了。
接下来,就到了解谜“流鱼泉”了。
让我们看看这个“流鱼泉”,到底是“神仙乞丐”所赐,还是其中另有隐藏秘密?
同时,也去了解一下“流鱼泉”中的鱼,看看它们到底是什么鱼?为什么那么好吃,专家却说不能吃?
引来专家,解开“鱼泉”未解之谜①:“流鱼泉”引来专家解谜
时间拉回到2015年!
当那位记者问村民们,这些小鱼怎么到“流鱼泉”的,它们的名字叫什么,鱼肚子为什么那么干净时,村民们也回答不出来。
虽然皮家村有一百多年的“接鱼”历史,但是对于上面的问题,大家也不知道正确的答案。
毕竟,大部分村民没有仔细研究过!即使有村民查找过鱼的来源、鱼的名字,也都以失败而告终。
越是找不到答案,越能引起大家的好奇心!
很快,皮家村的“流鱼泉”,引起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张春光教授的注意。
张教授要在出鱼期内,通过对“流鱼泉”的实地考察,给大家揭开这些谜团。
②:“流鱼泉”中鱼的来源
随着张教授的到来,“流鱼泉”的解谜也正式开始。
刚到皮家村,张教授便请村民带路,打算去山上的“流鱼泉”看看。当一行人走至山脚时,他们看到了一条叫滔河的河流。
当他们看到滔河时,张教授猜想,会不会是滔河和泉眼有相通的地方,让滔河的鱼顺着通道进入了泉眼呢?
对于张教授提出的这个想法,村民们七嘴八舌地给予了否认!
村民们告诉张教授,虽然滔河中有不少鱼,但是从没在滔河中见过“流鱼泉”中的那种小鱼。
另外,滔河位于山脚,水质相对较浑浊,而山中“流鱼泉”的水质却很好,泉水很清澈。
如此,根据村民们的分析,滔河与“流鱼泉”之间,应该没有相连通的地方,“流鱼泉”中的鱼,也不是来自滔河了。
既然鱼不是来自山脚的滔河,那么只能在山中寻找原因了!一行人继续向“流鱼泉”走去。
边往“流鱼泉”走,张教授边和身边的地质学家讨论。等他们到了“流鱼泉”,在对周边地貌观察后,得出一个结论——这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至于喀斯特地貌,是一种什么地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一下,这儿咱简单的说一下它和本文有关的特点——容易形成地下溶洞、地下河和地下暗湖。而喀斯特地貌的这个特点,也是形成“流鱼泉”的主要原因!
也就是说“流鱼泉”的下面,是个很大的溶洞式地下暗湖,而这些流出的小鱼,平常就生活在溶洞式地下暗湖中。
到此,“流鱼泉”中鱼的来源,已经很清楚了。至于为什么只有清明前后,才会有出鱼现象,咱们接着往下看。
③:解谜清明出鱼现象
要想解密为何只有清明前后,才会有出鱼、接鱼现象,就得先了解这些鱼的品种。
虽然这种小鱼很少见,村民们也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但是却难不倒鱼类专家张教授。
从看到这种鱼时,他就知道了它们的名字——多鳞白甲鱼。目前被列入《***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二级保护动物!
多鳞白甲鱼,又名钱鱼、赤鳞鱼,对生存环境的水质要求较高。多生活于水质清澈见底,流速较大,河底为砾石、沙质的溪流中。一般生存区的海拔高程,大约在为300米至1500米左右。
另外,多鳞白甲鱼,喜欢借助河道中溶岩裂缝与溶洞的泉水发育,秋后入泉过冬,4月中旬出泉。出泉时多集中于夜间,头部朝内,尾部向外,集群而出,一般在8到10天内出完。
看到这儿,大家是不是找到“流鱼泉”,每年清明节前后出鱼的原因了?
结合上面的种种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受喀斯特地貌影响,“流鱼泉”的下面,连接着一个较大的溶洞式地下湖。在地下湖中生活着大量的多鳞白甲鱼。
每年4月的清明节前后,这些多鳞白甲鱼,受生活习性影响,便会集体出泉,这便让村民们有了上山接鱼的机会。
当多鳞白甲鱼集体出泉完毕,“流鱼泉”中也不再有鱼流出。
虽然“流鱼泉”的谜解开了,但是张教授却告诉村民们,“流鱼泉”的鱼现在不能吃了!多鳞白甲鱼的野生种群,现在是***二级保护动物,已经禁止食用或售卖。
好了,关于湖北皮家村,“流鱼泉”的故事,就与大家聊到这儿。
对于这个“流鱼泉”,您有什么看法?在此,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