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医可汇总为“三个年”:希望之年,价值之年,资本之年。展望2022年,中医馆行业可能发生哪十大变化?
每到年底,总会盘下一年来的所看所想,然后说几句对下一年的期许和预判。
2021年,对中医行业来讲,可以总结为“三个年”:希望之年,价值之年,资本之年。
希望之年,是指***和地方***对中医扶持政策的密集出台,给中医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政治环境。
价值之年,是指中医药在新冠疫情上发挥的重大作用,让国人看到了中医的疗效优势和价值,掀起大众中医潮。
资本之年,是指固生堂上市,阿里健康收购小鹿中医,京东健康战略性布局中医领域等,让中医重新回到资本市场,让大家看到了中医在资本市场的价值。
接下来重点讲讲2022年中医馆领域可能发生的10大变化。
1、中医跟资本的融合将加速
固生堂上市,释放出一个明确的信号:传统连锁中医馆不管是否具备盈能力,不管盈利模式是否可行、可持续,但只要数据稍微过得去,规模还可以,就能够进入资本市场***。
因此,我们有理由坚信,中医馆领域必将有更多资本进来,而部分觉醒者也会积极拥抱资本,通过资本的力量来加速在中医馆领域的整合和并购,从而诞生出更多的上市公司。
核心问题是,下一家中医馆上市公司是谁?是行业老兵如圣爱,还是新进者,我们拭目以待。
2、中医人内部的反思更激烈
第一,中医行业越热闹,就越被大家关注、质疑和批评,必然会放大中医在文化、教育
技术等方面的缺陷。
第二,***、国人、资本都开始助力中医,如果还发展不起来,我们中医人是说不过去的。以前我们可以哭天喊地地说***政策限制,外行领导中医,中医教育西化等等,以后如果再这么说,无疑是打自己的脸。
基于上面两个因素,中医人必将在内部掀起反思潮,到底是走过去的老路,还是把中医
引向新的发展轨道,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跟现代医学、智能科技、大数据技术接轨,如何梳理中医理论体系并形成共识,如何建立起跟当代人的沟通语境,而不是一帮保守中医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麻木自嗨。
所有的反思和矛盾必将集中到一个点上:谁能带领并实现中医高效高品质发展,谁就是王者。
3、中医馆盈利模式将被颠覆
传统中医馆基本上依靠诊疗卖药来获得利润,这种获利方式还能继续支撑医馆持续发展和扩张吗?
就像一个朋友开玩笑说:“某中医馆经历上市高潮后,接下来就要向股民解释持续亏损,看不到盈利希望而伤透脑筋了。”
中医馆靠诊疗服务赚钱和扩张虽然还存在一线机会和一段时间,但基本上是一条不归路。接下来,连锁中医馆必须探索出新的盈利模式,必然就要在治未病、互联网医疗、中医健康产品、中医+礼品等领域大胆尝试,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
中医馆的盈利模式是非常丰富的,只是多年来,在中医医生个体户思维和观念的主导下,大家被束缚和禁锢了,不敢创新和探索。
4、中医健康产品将成爆发点
诊疗不赚钱,诊疗业务难以复制和扩张,诊疗服务难以打造医馆品牌,诊疗话语权掌控在医生手里,客户跟着医生跑等等,必然决定了医馆要重新梳理业务模式,重新评估医馆跟医生的平衡点,寻找出新的拥有主导权的业务产品。
目前来看,医馆最佳的选择之一就是在专业医疗技术优势的背书下,大力做中医健康产品,打造属于医馆的健康产品品牌。
很多新进入中医馆领域的,以及想要破局的连锁医馆,基本上都把中医健康产品做为医馆的核心业务战略。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医馆肯定能在健康产品这条赛道上走出一些市值上百亿甚至上千亿的大品牌,因为中医文化和技术给了中医健康产品最好的基因和土壤。
5、内容运营将成为引流核心
如果按过去静态的眼光来看待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医馆位置、技术疗效是医馆生存发展的核心。因为大家最多就围绕周边3-5公里做做义诊,其它时间基本上是等患者上门,等患者介绍新客。
但今天的竞争完全是动态的,你周边的医疗机构基本上每天都在上演“搞死你”的低价
和免费策略,更别说线上的互联网医疗巨头了。
更为关键的是客户的注意力、对事物的判断依据、信任链已经迁移到线上,加上懒宅的生活习惯和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增加了医疗机构接触客户的难度。医疗机构想要在C端实现低成本引流,突破区域限制,比较好的破解方法就是做内容。
中医馆到了为流量买单的竞争阶段了,在此,建议想要做大做强的连锁中医馆,在流量之战中必须做到三个升级:一是从单一的技术疗效指标升级到用户体验指标;二是用客户生命周期总价值取代客户低频的诊疗价值;三是扩宽和拉深诊疗健康服务项目的变现能力。只有这样升级,我们才会明白该为流量付出多少成本。
6、个体医馆发展进入衰退期
个体医馆盛行的年代一去不复还了,接下来,不管我们一些医生对资本的态度如何敌视和坚绝,都难逃被资本和连锁医疗机构的包围局面,个体医馆以往引以为傲的优势将会被逐步瓦解。
所以,个体医馆,特别是一线城市的,需要想清楚,除了技术优势、区域口碑和客户资源沉淀外,你还能在哪些方面可以改善?
医疗机构之间已经不再是单一技术疗效层面的竞争,而是进入到以“客户体验”为主的综合性竞争,大大提高了竞争门槛,这是大部分个体医馆承受不起的,衰败是必然的事。
7、医馆运营团队的价值凸显
近年来,中医馆的发展路径是明确单一的,就是挖名老中医,靠医生带流量。
这条路已经到尽头了,而这波中医热,更会助推名老中医的价值高涨,已成为医馆不能承受之痛。
从当前医馆发展趋势看,必须具备对“医生、客户、产品”的三种驱动能力,才有可能形成良性闭环,在这个闭环里面,最核心的就是引流能力。
引流能力必须靠运营团队,而不能单纯依靠医生,只有把医生团队和运营团队紧密融合的医馆,才能在未来竞争中建立起核心竞争优势。
好的运营团队是医馆发展飞轮的核心,连锁医馆需要重新认识并尊重运营团队的价值。
8、医馆行业加盟割韭菜盛行
今年参加了好几次中医馆加盟招商方面的会议,除了个别品牌外,基本上都是玩割韭菜的游戏。
有些医馆创始人化身为拯救苍生的天使,在新媒体平台上唱戏,吸引不知水深水浅的中医爱好者,然后把他们集在一起洗脑,掏钱加盟。有些鼓吹中医智能问诊系统,让你摆脱对医生的依赖并实现赚钱无忧。
经济下行,旧业越来越难做,很多人想转型,而在转型选择上,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大健康产业,结果顺藤摸瓜就摸到了中医领域。从7月份以来,很多工厂主、餐饮老板、承包商等过来咨询开中医馆的事,就突然明白了,医馆加盟市场确实很有需求。
可惜的是,你这种需求正是别人锅里的韭菜。所以,建议大家加盟中医馆,一定要谨慎。
9、医生IP打造遭遇信任危机
从之前医生对做网红,打造自己IP嗤之以鼻的态度,到今年的疯狂触网,不得不感慨,医生心海底针,观念变化之快让人难以琢磨。
医生集体触网打造个人IP,说一千道一万就一个目的:流量变现。但在流量变现的基础上,也希望我们医生坚持基本的科普精神和医德信仰,不擦枪走火。
可惜的是,很多医生跟MCN机构的合作已经开始走歪路了,如北京某些医院的中医医生集体出现“震惊体”、“卖惨体”和“雷同故事”,进而传染给全国医生,社会舆论一片哗然。
这样下去,医生IP必将在“流量变现”的诱惑下走向深渊,如果任其蔓延,搞不好其恶劣影响如某田系一般。
10、师徒模式的商业化将崛起
中医传统师徒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也不可能对中医技术传承和提升起到多大的作用,因为缺乏了最核心的环节——价值共创共赢。
但中医传统师徒模式+商业模式的结合,将有可能成为中医产业发展生力军。
笔者跟进了好几个中医师傅,徒弟多则上百人人,少则几十多人,在传技的基础,用商业化的策略把徒弟们团结在一起,朝着目标一个点一个点地布局。虽对商业的理解稍显笨拙,对商业化的探索相对谨慎,但可以看出,我们部分中医医生清醒了。
中医传统师徒模式+商业模式的结合,具备天然的技术优势和医疗团队的稳定性,如果再跟市场运营进行良好的结合,至少可以在区域建立起核心竞争优势,而且对中医技术的传承和中医产业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在此,再重述一个观点:中医领域,不缺技术大师,缺的是能跳出中医思维局限和具备商业战略的医生企业家。
/ END /
// 本文来源:诊锁界
// 作者:蒋小富
❖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图中图片基于CC0协议,已获取授权,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