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字识读」第一辑:与人有关的部首及篆字(24):口、叫、舌
文/图|王万平
在上期《篆字识读23:自、嗅、皇,自是一只鼻子,能辨别香臭也妄自尊大 》一文里,我们解读分享了与人有关的篆字“自”、“嗅”、“皇”,有兴趣的朋友可翻看。
今天我们继续解读分享《与人有关的部首及篆字:口、叫、舌》。
70、口
70、口读音:kǒu,若寒切。
《说文解字》:人所以言食也。
象形字.指人用来说话和饮食的器官。后被引申为“洞口”、“门口”等义。以“口”作偏旁或部件的字,均含“言语”、“吃喝”或“洞穴”、“缺口”等义。
甲骨文、金文、篆文直至隶变之后的今文字“口”,字形变化都不大,都像人的嘴巴的样子。
71、叫
71、叫读音:jiào,古弔(diào)切。
《说文解字》: 吼也,从口敫(jiào)声。
此字始见于篆文。意义不同的时候,篆文的写法也各不相同。吼叫之“叫”时, 由“口”、“敫”构成,表示呼喊的声音;呼叫之“叫”从“口”,丩(jiū)声。“丩”是“纠”的初文,表示叫声如绞合的绳索,悠长不断。本意也是呼喊。
小篆的另一种形体,从言、从丩。
72、舌
72、舌读音:shé,食列切。
《说文解字》: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
象形字,舌头下部为“口”,上部像口中伸出的舌头的样子。
甲骨文,或许是因为人和动物的舌头伸不长,或者特征不太明显,所以就用类似于蛇的“信子”来表示。下面字的三点则代表唾液。
金文,基本沿袭了甲骨文的形体。 战国文字,基本沿袭了惊人的形体。
小篆,基本沿袭了金文和战国简文的形体。
您好!
感谢观赏、点赞、关注、转发!
我是王万平,古琴、书法职业教师。读书、弹琴、写字,略有心得,愿与您分享交流。您有任何批评、意见及建议,欢迎留言,我们共同探讨,共同学习。谢谢!
篆字解读往期图文:
《篆字识读22:耳、圣、听:每只聪慧的耳朵旁,都有张逆耳的嘴 》
《篆字识读21:看、眠、瞬:眠字民冥要分清,舜与寅天差地别 》
《篆字识读20:众、省、觅,劝人反省位高减省,文字有趣值得玩味 》
《篆字识读19:目、眼、眉,就是先民创作的形象生动的简笔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