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三问青年科技人才③】
【圆桌对话】
主持人:光明日报记者白雪蕾
本期嘉宾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院长穆荣平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专家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惠园特聘教授廉思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理论与技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孙锐
在***“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科研人员展示无人植物工厂水稻育种加速器中的水稻。新华社发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介绍黑洞的相关知识。新华社发
在中科院北京新技术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部分科研人员在“SDG决策支持与综合展示厅”留影。新华社发
1.关注其事业诉求也关心其家庭需求
记者:青年是科技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是科技事业的生力军。在打造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关注的重点?
穆荣平:青年科技人才处于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时期,他们中的很多人既要承担养育儿女等家庭生活压力,也要面对个人事业选择与职业竞争压力。前者决定家庭是否幸福美满,后者决定着个人的职业生涯前景乃至***科技事业发展。因此,青年科技人才的核心诉求主要体现在事业和家庭两个方面。
从事业角度看,青年科技人才最看重三点:一是高水平科研工作平台,有助于集聚科技创新要素,拓展学术交流合作圈,提升学术影响力,使青年科技人才的职业生涯更稳健、更长远;二是稳定的经费支持、制度保障,确保青年科技人才尤其是基础研究人才心无旁骛潜心科研;三是顺畅的成长通道、开阔的晋升空间,确保有为青年能够在创新实践中脱颖而出。从家庭角度看,青年科技人才主要关注两个问题:首先是能够获得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包括住房和收入。其次是子女能够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全过程接受优质教育。
廉思:为青年科技人才发展打造适宜的环境,需要一整套具备系统性、稳定性、持久性,同时兼顾动态性和灵活性的人才工作制度安排。人才吸引政策并不是某一项孤立的专门政策,而是广泛体现于户籍、就业、海外人才回流、创新创业计划等诸多政策之中,融入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各个环节。目前,我国教育、科技、人保、侨务、统战等许多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都承担着引才留才的任务,为避免政出多门、工作无序等现象,需要更高层级之间融通协作,制定出精准高效又开放灵活的人才工作政策群。
孙锐:以用为本,给平台、给舞台,在实践中历练锻造是培养青年人才的根本。要信任青年人才,敢于把他们放到急难险重的任务中和重点岗位上,推动他们经受锻炼、早日成才。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高层次人才大多是在承担重大任务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是在挑战和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管理学界曾提出“熔炉”理论,认为一个人只有被投入到一座“熔炉”中去,经过一些特别考验,才能百炼成钢。这里的“熔炉”是指一些难度较大的实践岗位或特别任务,“特别考验”则包括一些艰难的历程、痛苦的决断以及刻骨铭心的事件。这样的经历,会对个体包括信念、恒心、意志在内的全面能力产生重塑作用,如果个体能够从中学习到经验、体会出意义,就会获得自我超越和全面提升。
2.青年已成各地招才引智“抢手资源”
记者:我们留意到,不少地方已出台了高标准的青年科技人才支持计划,积极引进青年人才。具体情况如何?
穆荣平:近年来,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怀柔、上海张江、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科学中心的规划建设步伐也在加快。各主要经济中心城市纷纷调整人才政策重点,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从平台、项目、薪酬、住房、落户等方面释放吸引力,对青年科技人才的争夺越发激烈。当前,已经形成了青年科技人才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三大区域创新枢纽城市及次级中心城市集聚的态势,青年科技人才南下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等创新型城市的大潮正在掀起,必将显著提高大湾区受教育人口比例、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创新驱动数字转型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孙锐:近年来,配合***人才强国战略有效实施,济南、武汉、成都、南京等地陆续出台相关支持性政策,在岗位聘用、职称评定、项目支持、金融支持、荣誉表彰等方面给予人才诸多便利。
在职务聘用方面,济南、武汉作了详细规定。如济南市在《关于实施海内外高层次创业人才企业发展计划的意见》中规定,可特设岗位聘任急缺型青年科技人才,不再受单位专技岗位、等级及结构限制;武汉提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可聘任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担任楚天学者、特聘教授或相关领导职务。
在职称评定方面,四市政策内容相似,多是提出依据人才能力和业绩通过绿色通道直接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受限于学历、资历、岗位数量等条件。
在项目支持方面,成都提出,特别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主持的项目可予以特殊立项,不受总额限制。
在金融支持方面,南京出台了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用贷款、贷款贴息扶持等政策,用来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创办企业。在贴息额方面,针对不同行业分别给予50万~100万元人民币扶持。
在荣誉表彰方面,四市均设立了不同的人才工程,用有力的表彰奖励推动青年人才成就感、价值感的满足,并以职务、职称、项目为引领,提升人才引进政策的创新力,促进青年科技人才发挥潜能。
3.须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政策的结构性短板
记者:***总***指出,“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让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还面临哪些现实问题需要破解?
穆荣平:青年科技人才发展主要面临三方面掣肘。一是当前我国的创新主体定位相对宏观,缺乏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路线图和支持政策,考虑如何使用青年科技人才的多,考虑怎样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少;二是创新主体绩效评估导向相对宽泛、操作过于简单,难以科学评价和合理认定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贡献,也就难以充分激发其创新创造活力;三是青年科技人才在全球视野、系统思维和跨界跨学科能力等方面普遍存在不足,难以满足科技强国和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
破除这些桎梏,亟须建立四个方面的制度:一是构建科学规范的科研绩效评估制度,遵循科技创新活动基本规律,分类评估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在评估过程中发现和使用青年科技人才;二是建立公平合理的职业发展制度,引导创新主体构建适应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开发与创新等活动特点的青年人才职业发展规划与制度保障;三是建立精准有效的青年科技人才激励制度,引导青年敢于碰难题、善于跨领域跨学科,形成“单打冠军”与“团体冠军”竞相涌现的发展局面;四是建立多层次青年科技人才交流培训制度,帮助青年拓宽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视野,提升科学前瞻、技术预见的战略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培养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廉思:当前我国青年科技人才政策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短板,主要表现在:对青年科技人才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抉择特点考虑不足;过于强调经济和行政要素,对社会及文化因素考虑不足;对相关人才政策的统筹力度不够。例如,不少地方出台的人才政策中物质条件已经非常优厚,但青年科技人才在选择职业机会、进行迁居决策时,往往以家庭为单位、以长期职业发展为目标、以事业和生活并重为特征,日益关注文化积淀和公平环境等“软因素”。然而,这些方面尚未在人才政策中得到充分考虑与精准回应。
孙锐:目前,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中还有许多束缚青年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陋习陈规,如“能上不能下”“求稳怕乱”“求全责备”“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等问题还普遍存在,破格提拔办法不完备、不透明,导致青年人才“逢提必疑”。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青年人才的快速成长。
4.打造集聚青年科技人才“强磁场”
记者:下一步,为了汇聚青年力量、壮大青年科技人才队伍,还应实施哪些具体举措?
穆荣平: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青年科技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必须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创新主体责任。
一是支持***实验室、***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战略科技力量结合自身定位,制定青年科技人才发展规划,履行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二是设立***青年科学家奖,鼓励科技社团和民间组织设立青年科学家奖,营造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社会氛围。三是支持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与发展,壮大企业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打造企业主导的创新联合体,系统提升产学研合作整体效率。四是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成就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行业领军企业。
廉思:重视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离不开“两个体系”的建立健全。
一是打造以家庭为单位的人才工作体系。要理解和尊重青年科技人才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责任,在制定人才政策时,着眼的基本单位应是“家庭”而非“个体”,充分发挥“软环境”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应通过专业化机构提供生活服务支持,为青年科技人才及随迁家属提供力所能及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帮助。
二是搭建青年科技人才职业发展的成长体系,畅通人才在不同体制间的流转,盘活人才资源。对临时技术项目,尝试“项目+人才”合作制,实行稳定与流动相结合、保障与激励相结合的聘用与收入分配制度。积极探索青年科技人才双聘制,推进“三无式”社会化职称评审改革,即无总量控制、无身份区别、无使用限制,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达到相关工作要求的专业技术人员均可参加职称评审。
孙锐:未来,应从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和推动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此,要理顺各地方、各系统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的接续工作,尽可能减少各类项目互有重合、重复资助、集中少数、效率不足的现象,形成上下对接、各有侧重、系统有序的***青年人才整体支持计划。
在部署***重点项目、布局前沿领域时,应规划好相关专业领域青年人才梯队建设任务,吸引和稳定一批处于创新活跃期的青年人才,事先评审其素质潜力,定期评估其工作进展,鼓励他们自由探索,开展世界一流的开创性科研工作。
改革青年人才评价机制,破除职称评审、岗位晋级、奖励评价、项目评审中“伪同行”评议、“老人评新人”、关系评议等问题。着力选拔重点青年基础研究人才,提高其薪酬待遇,吸引最优秀的人才专心从事基础研究工作。
在***重大项目实施中,鼓励和引导资深科技专家与中青年骨干人才结对子,及时发现、培养、提携优秀青年人才。将青年人才培养情况作为***重大课题结题评估的重要条件。在重点创新基地、创新平台建设项目中,应规定由青年创新人才担任共同负责人或后备负责人,并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在***国际人才交流项目基础上,可增加“创新团队青年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重点扶持优秀青年人才与国际一流专家结成团队、紧密合作,在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切磋中提高创新能力。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白雪蕾陈之殷李晓严圣禾蒋新军)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31日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