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情感 / 正文

知性什么意思(优雅知性什么意思)

时间:2022-04-05 08:00:09 浏览:19次 作者:用户投稿 【我要投诉/侵权/举报 删除信息】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知性”这个词。比如“知性美”、“知性女人”,就常用来形容一种有文化有内涵的气质。这种气质既不那么情绪冲动,又不是过于精明计较,而是能给人以成熟、温和、聪慧、优雅的感觉,深受人们喜爱。

知性什么意思

不过,从根源上说,“知性”这个词还是来自哲学。而且,不同于在生活用语中的含义如此丰富含混,“知性”在哲学中是有清晰界定的。

知性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

柏拉图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在划分人类知识时提到了知性。他把人类的知识分为想象、常识、科学和数学知识、哲学等四种,这四种知识又分别对应着人的想象、信念、知性和理性四种认识能力。

从人类知识中划分出想象和常识,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因为人们常常会把自己想象和信念的产物当作知识加以信奉,自以为是而难辨真假。做出这种划分,让我们更关注在想象和信念之上的可靠的知识。

在柏拉图之后,亚里士多德把整个认识可以分为感性、被动理性、主动理性。被动理性就是“知性”,它作为理性的分支,依附于感性,负责处理感性材料。

知性什么意思

近代以来,最为清晰地界定知性的是康德。康德认为人具有三种先天的认识能力,分别是感性、知性和理性。

知性思维超越感性,但是它的层次又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理性。知性思维既可以被当作知识形态,也可以被当作思维过程的一个阶段。作为认识辩证发展的一个必要的基本环节和相对的独立阶段,可以简单地认为,知性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

康德的知性概念

考察人类的认识能力,作为认识的前提先确定我们认识事物的能力本身,是康德哲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如果在没有反省自己何以能够认识事物之前就发表意见,断言自己可以认识事物,这是缺乏根据的武断。

康德认为,知识是由两种成分结合成的:一是外来感觉的混乱质料,二是内心的有条理的形式。这就像把银子溶液倒进模子才能形成银元一样。

知性什么意思

感性与这些感觉质料直接联系。空间和时间是两种纯粹的感性直观形式,空间和时间加之于感性材料才有经验对象产生。

知性则对经验直观进一步整理,使其具有规律性。而知性进行整理的方式是利用范畴。所以,感觉加上直观形式,再加上范畴,就成了知性知识。

康德说:“知性不能直观,感官不能思维。只有当它们联合起来时才能产生知识。”

具体而言,什么是“知性”呢?“意识从其自身产生观念的能力,认识的能动性,就应该叫知性。”

人为自然立法

如果说感性是接受的能力,能够接收到经由感官形成的素材,那么知性则是把这些素材进行安排的能力,可使其具有一定的形式。

人们之所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在于把经验直观的材料纳入范畴的框架中,才使它具有了规律性的联系。

知性什么意思

“太阳晒石头,石头热了。”这仅仅是经验直观的材料。在这个经验直观的材料之上再加进因果性的知性范畴,才会形成“太阳晒热了石头”这样的判断。

在康德看来,因果性是人的内心的形式。以此类推,对于自然界来说,我们是立法者。

人为自然立法。人之所以看到这样的世界,是因为看世界的人内心对世界作了这样的规定。

人类认识能力有界限

知性可以安排经验直观的材料,但是它的作用是局部的、有条件的,只能在现象之间行使统一作用,不能超出现象。简言之,知性的对象是现象界。

在知性之上的是理性。知性用范畴来整理统一感性的知识,而理性则用理念来整理统一知性的知识。

知性什么意思

有三个理念:“灵魂”、“世界”和“上帝”。康德认为这些理念都属于“自在之物”,人类的知性范畴是无法到达的。

知性是没有矛盾的,但是,理性要试图到达自在之物则不能避免矛盾。所以,理性思维方法是辩证的、矛盾的。而且这种矛盾不可解,叫做“二律背反”。这反映了人类认识能力的界限。

小结

总结一下:知性是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认识能力。它可以把感性材料以一定的范畴框架进行安排,从而形成知识。在知性之上,人类还以完全脱离感性经验的理念来安排知识。但是,人类只能认识现象界,一旦试图认识“灵魂”、“世界”和“上帝”等现象背后的自在之物,就会陷入二律背反。

知性什么意思

康德完成了认识论上的“哥白尼革命”,因为之前人们都是往外寻求知识,而是康德则指出其实是人自身的认识形式决定了知识。这是令人惊醒的一个极大的转折。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因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5304928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