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育儿 / 正文

气鸣乐器(笛俗称笛子梅属于边梭音气鸣乐器)

时间:2022-04-05 09:05:05 浏览:10次 作者:用户投稿 【我要投诉/侵权/举报 删除信息】

提示:除了笛子,当下考古界的普遍做法是,在某一地发现了一件器物,马上会联想到另一处发现的,进而会形成这样一个定论——两者一定是一个文化类型。这可能是对人类审美相似甚至相同的一种忽略。

气鸣乐器

气鸣乐器

气鸣乐器

笛子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汉族乐器,也是汉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在洪荒的史前社会,由于生活物资的匮乏,人们制作笛子,且使之精美和持久地流传,采用材料最便捷的应该莫过于动物的骨头。人们将猎取动物食肉之后,将它们的骨头制作成笛子,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做的骨笛了。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遗址,C14、释光测年结果显示其距今约9000―7500年,保护区面积5.5万平方米,始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1986-1987年间,贾湖遗址出土26支精致的骨笛,分别有5孔骨笛、6孔骨笛、7孔骨笛和8孔骨笛。经专家研究,这些骨笛已具备了四声、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把中国七声音阶的历史提前到八千年前。最早的几只骨笛被复原后,专家们惊奇地发现,可以用它们来吹奏那首在我国河北等地流传的民歌小调《小白菜》。

这让过去那些认为笛子不是中原乐器的所谓学者们很打脸,贾湖骨笛的发现改写了中国音乐史,同时它也是世界上同时期遗存中最完整而丰富、音乐性能最好的音乐实物。贾湖骨笛距今约8000年,在时间上,不仅远远早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陶制器皿状笛子和在化妆版上刻画的类似后世阿拉伯竹笛的笛子形象要早。要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早2000年,被称为笛子的鼻祖。

贾湖遗址位属早于仰韶文化的裴李岗文化,古代贾湖先民曾在此居住了千年之久。通过贾湖骨笛专家研究发现,当时,贾湖人已经有了音与音之间距离差别的基本概念,这些音程关系,经过了七八千年,甚至上万年的音乐艺术实践。而那些曾经认为笛子并非中原乐器的所谓学者们,其研究依据除了乌尔古墓出土的笛子和古埃及出现的笛子等,大约还依据了几句唐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以及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他们认为,因为羌笛的存在,以及我国西部地区很多少数民族都有吹骨笛的习惯,所以,骨笛乃至笛子应该是羌人的发明。

其实,自周代雅乐中用竹笛配器以来,古人制笛就常用竹,但偶尔也采用其他材料如铜、铁、银、瓷、玉等,骨笛亦是其中之一,已经十分罕见。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帝时期,因为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人们就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对此,《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为什么会选择用竹子制作笛子呢?一是人们发现竹子比骨头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是竹子便于加工。

材料的多样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进行选择的空间,也是社会物质丰富的说明。而这一时期,羌笛并没有出现。羌笛也被称为羌管,竖着吹奏,两管发出同样的音高,音色清脆高亢,并带有悲凉之感。今天的研究发现,羌笛最初和笛子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最初的羌笛是用鸟腿骨或羊腿骨制成,有两种用途,既是吹奏的乐器,又是策马的马鞭,故又名“马鞭”或“吹鞭”。在西汉以前,羌笛只有四个音孔,到公元前1世纪,经过京房(公元前77年—前37年)在后面加了一个最高音的音孔,才有了五个音孔。也就是说,羌笛最初是由“马鞭”转变而来,距今只有2000多年的历史。

气鸣乐器

气鸣乐器

气鸣乐器

气鸣乐器

羌笛

因为贾湖骨笛为鹤骨,所以也被称为鹤骨笛。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禽一·鹤》中说:“鹤骨为笛,甚清越。”明《玉芝堂谈荟》卷八有冯海粟诗《鹤骨笛》中也说:胎仙脱骨字飞琼,换羽移宫学凤鸣。喷月未醒千载梦,彻云犹带九皋声。这里的“胎仙”、“九皋”都是鹤的别称。而这也让贾湖骨笛在原材料上与羌笛不同了起来,众所周知的是,鹤主要是有水的地方,要有芦苇,一般在池塘边、浅滩等地方,相对来说在我国西部地区出现的频率较少一些,尤其是青藏地区,除了黑颈鹤,人们几乎看不到其它鹤类的存在。这就让当地的骨笛变成了鹰笛。

从资料上看,鹰笛有两种,一种是藏族鹰笛,另一种是塔吉克族鹰笛,都是由鹰的翅膀骨制成。藏语把骨笛称“当惹”,藏族鹰笛主要流行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省的藏族地区。而塔吉克族鹰笛,是塔吉克族和柯尔克孜族古老的边棱气鸣乐器,主要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等地。

笛子由鹤骨笛变成鹰笛,如果人们将它理解为在笛子传播过程中,制作笛子的材料,一定会随着地域的不同而发生改变。这就是说,作为笛子,在向西传播的过程中,作为材料的部分应该是藏族和塔吉克族等民族的发现、发明,而由此再向前推,那么就有了这样的一种可能,即在某些时候一种物件可能有着多地的起源,而这也导致了这种物件在起源时间上的完全不同。这至少会给人们这样一个启示,即:有的时候,我们在考古的时候,发现两样相似的物件,不能很随便地就说这样来自那样,或者那样来自这样。

我们不能说,鹤骨笛变鹰笛不是贾湖骨笛的传播;我们更不能说,鹤骨笛变鹰笛就是贾湖骨笛的传播。不能说不是,是因为贾湖骨笛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笛子;不能说是,是因为在西部当下还在吹骨笛拭目以待这些民族中,分明都有着自己民族关于骨笛的起源。比如,塔吉克族鹰笛的起源传说就是这样的:

在很早很早以前,居住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人,过着狩猎生活,家家户户养着猎鹰。有一个名叫娃发的猎手,祖辈都是有名的猎户,家里养着一只祖传的鹫鹰,人们都叫它“鹰王”。

娃发每天带着“鹰王”狩猎,但猎获的鸟兽几乎全被奴隶主夺去。有一天,他忍不住向“鹰王”倾诉自己的哀怨:“塔吉克奴隶就像天边坠落的星星,活着的被吸血鬼吸吮,死去的都闭不上眼睛……”猎鹰受到主人的感染,开始在奴隶主家的上空盘旋,奴隶主吓得胆战心惊,就要求娃发交出“鹰王”,为他家看门护院。娃发不肯交出“鹰王”,很快被奴隶主打晕了过去。

“鹰王”不忍心看到主人娃发的样子,飞在天空中对主人说:“快杀了我吧,用我骨头,做支笛吧,你有了笛,要啥有啥,就不会受苦啦!”见主人不肯,又说:“娃发,你杀了我吧,我死以后,会成仙家,你若不杀我,奴隶主一来,把我抢走,你也难活。”娃发悲从心来,还是舍不得杀“鹰王”,但“鹰王”却掉在地上摔死了自己。

气鸣乐器

气鸣乐器

气鸣乐器

鹰笛

娃发想到“鹰王”生前说过的话,为了让“鹰王”死后成为“仙家”,就抽出了“鹰王”翅膀上最大的一根空心骨头,钻了二个洞眼,做成了一支短笛,取名“那依”,吹出了动听的曲调。娃发没想到在这曲调声里,猎鹰成群而至,狠狠地惩罚了奴隶主,使他再也不敢欺压奴隶了。从此,鹰笛在塔吉克人开始盛行.并且一直流传至今,可见其历史之久远。

历史也许是这样的,在某些时候它只能有一个答案,但是在某些时候,它却有着很多个答案。我们不能说传说就是答案,但也考证不出鹤骨笛与鹰笛之间的实质性关联。因而,也只能相信在很多的时候,人类对于美的追求是非常相似的,人类的审美也是非常相像的。除了笛子,当下考古界的普遍做法是,在某一地发现了一件器物,马上会联想到另一处发现的,进而会形成这样一个定论——两者一定是一个文化类型。这可能是对人类审美相似甚至相同的一种忽略。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因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5304928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