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字演变——甲骨文
“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中的“福”字为合体会意字,与祭祀祈祷有关,在《甲骨文编》中记录有50种构型。
此时的“福”字为“双手举酒祭天”的象形文字,创造这个字的用意在于“用美酒祭神,祈求富足安康”。
此时的字形设计中,“示”为“祭祀”,“酉”表“酒坛”,而类似双手的构型,则代表巫师向祭坛献酒。
当时的人通过这一象形字,表达心中“祈祷”、“纳福”之意,向天地间传达美好心愿。
福字演变——篆字
篆字初期,“福”字的结构进一步简化和稳固,笔画也变得圆润,“方块字”的结构更为明显。《说文解字》中:“福,祐也。从示畐声。方六切。”从此开始,“酉”字讹传为“畐”字,同时,“畐”有“满”之意,与“示”字合起来,就是盛满贡品供奉祖先或神灵,祈求得到庇护之意。
“福”字书面形体,自小篆之始,延续至今,形成统一规范的写法:左边为“礻”,意为“神祇”(泛指神灵),而右边由“一”、“口”和“田”组成。
福字演变——汉隶
隶书时期,相对于小篆体而言,汉隶的“福”字结构不变,在书写方便会略有不同,字形变得方正平直。在“福”字中,“畐”里的“口”和“田”的方直化比较明显,而“示”略有变形,同时为楷体的“福”字奠定了基础。
福字演变——楷体
楷体对汉隶的改进表现在波挑收敛、折角圆转。楷体的“福”字的“畐”承袭了隶书的形状,只是将“口”和“田”原本分两笔写的上方一横和右侧一竖连在了一起写,变成了横竖勾。“示”字的变化较大,表现在上的一横变成了一点,并且整体“福”字来说,左边比右边要窄,更利于书写。
天下第一福
被人称为“天下第一福”的福字是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孝庄太皇太后60岁大寿将至,康熙决定尝试“请福”,一气呵成了这幅 “福”字。
在写法上暗含“子、田、才、寿、福”五种字形,寓意“多子、多田、多才、多寿、多福”,从书法角度看,将数个字合为一体却流畅自然,已属罕见,更为珍稀的是,这也是世上惟一的“五福合一”、“福寿合一”之“福”,1962年,周恩来总理欣然将其命名为“中华第一福”,它又被称为“长寿福”和“天下第一福”。
五福
五福
语出《尚书·洪范》:“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万福攸同
【解释】万种福祉一起到来,形容很多福气降临。
【出处】《诗经·小雅·蓼(lù)萧》:“既见君子,鞗革忡忡。和鸾雝雝(yōng),万福攸同。”
国利民福
【解释】:***的利益和人民的幸福。
【出处】: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五回:“如车有辙,如舟有舵,无旁挠,无中阻,以专趋国利民福之一途。”
百福具臻
【解释】形容各种福运一齐来到。
【出处】《旧唐书·李藩传》:“伏望陛下每以汉文孔子之意为准,则百福具臻。”
福齐南山
【解释】祝颂之辞。指福分如南山一样高。
【出处】《南齐书·豫章献王嶷传》:“常谓福齐南山,庆钟仁寿。”
福寿康宁
【解释】祝颂语。谓幸福、长寿、健康、安宁,诸福齐备。
【出处】陈亮《喻夏卿墓志》:“福寿康宁,子孙彬彬然,皆有可能者,天于夏卿亦何所负哉!”
福至心灵
【解释】福,幸运。福气来了,人的心窍也开了,心思都显得灵巧了。也形容人遇到适当时机时思路灵活、举措得当
【出处】毕仲洵《幕府蒌闲录》:“吴参政少以学究登科,复中贤良,为翰林学士。常常草制以示欧阳文忠,称之,因戏曰:‘君福至心灵。’”
福由心造
【解释】心地好,能行善,就能得到幸福。
【出处】李绿园《歧路灯》第九十九回:“绍闻忽然想起,此厅当日俱是猥亵之语,与今日相较,天渊相悬,云泥迥隔,可见地因人灵,福由心造。”
厚德载福
【解释】指有大德的人能承受多的福分,后指道德高尚的人能多福。
【出处】《国语·晋语》:“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德而服者众,必自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