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方言有千千种,要说影响力最大的,非闽南语莫属。据了解,当今世界上使用闽南语及其支系的人数多达7000万人,其中有5500万人是在福建以为的地区。
闽南语作为方言中的大语系,它衍生出许多支系,福建龙岩、漳平、大田等地的方言,也是闽南语系的一支。
那么,我们今天探讨一下在福建闽南语各系中,“男人、女人”的叫法差异与来源。
在厦漳泉地区,男人的叫法有两种:查甫和丈夫。
查甫查,(查郎)是旧时官吏的俗称。
《广韵·佳韵》载:“查,查郎。”
《字汇补·木部》载:“唐明皇呼人为查,言士大夫如仙查随流变,升天入地能处清浊也。”
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说文·用部》载:“甫,男子美称也。”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载:“甫者,男子美称,古书多假借为父字。”
因此,在闽南语中,男人称为“查甫”,盖取此意。
丈夫丈夫在古代指的是男子,并非今义的“老公”。
《穀梁传·文公十二年》载:“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
因此,闽南语中称男子为“丈夫”,是保留了比较传统的古代称呼。
男子侬、田夫侬这两种是闽南语支系的叫法,以“属性”来表达男人,因为古时男子是田中主要的劳动力。侬,则用于称谓之后,泛指“人”。
《六书故·人一》载:“侬,吴人谓人侬。按:此即人声之转。”
由于漳平、龙岩地区的闽南人属于后期迁居的,闽南语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嬗变。
民间说法厦漳泉“男人”的叫法,有个民间说法:古时候福建的男人都是靠打鱼捕猎为生,因此被称为“打捕”,也就是闽南语中男人的谐音。不过没有史料记载,仅仅是传说。
厦漳泉地区,“女人”都是叫“查某”。
查某某,指的是不能明说的人名,因为古时候妇女的地位较低,有的女子甚至没有名字,因此称女人为“某”。
《玉篇·木部》载:“不知名者云某。”
《台湾语典》载:“女子曰查某,女子有氏而无名,故曰某。”
查某这个称呼,多多少少包含了一种对女性的歧视意味。
诸姆侬、喳母侬古时候,“某、姆、母”的读音是很相近的,因此,在闽南语系的不同地区,会采用不同的字,主要还是出于同音混用的原因。这些字则源于古代不同时期对女子的称呼。
《东观汉记·朱晖传》载:“(贼)欲裸夺妇女衣服,昆弟宾客皆惶追,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诸姆衣不可得。’”
王国维《观堂集林·女字说》载:“男子曰某父,女子曰某母,盖男子之美称莫过于父,女子之美称莫过于母。”
由此可见,古代称女子为“母、姆”,是一种赞美之词。这与之前所说的“某”含有对女性的歧视,有着天壤之别。这也侧面说明了方言在历史中是在不断地在嬗变。
闽南语还有一个支系中称女人为“珠娘”,这是源于百越文化。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载:“越俗以珠为上宝,生女谓之珠娘,生男谓之珠儿。”
写在最后福建地区的方言,晦涩难懂,复杂多变,即使是同一个语系,也是各有千秋。就如上述闽南语中“男人、女人”的说法与来历,仅在福建省内就有多重叫法,更何况还有移民省外海外的那么多直系。
福建地区的方言,如果深入考究,会发现每种方言都富含古代汉语的元素,可以说福建方言是在闽越族语言的基础上,与古代数个朝代,不同地方的官话互相融合整合而成的。既有闽越气息,又有上古雅言,更有唐宋之风。
虽然福建有很多不相通的方言,但是它们彼此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研究古汉语的一块“活化石”。#福建#
文/福建本地君
参考:《闽台方言的源流与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