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教育 / 正文

出嫁从夫(出嫁从夫在线阅读)

时间:2022-04-07 20:32:11 浏览:7次 作者:用户投稿 【我要投诉/侵权/举报 删除信息】

从盘古开天地、女娲石补天的草创荒蛮世纪,到今天炫目多姿、流光溢彩的文明时代,人类莽莽撞撞,辛勤探索了几百万年。在岁月无声中,人类社会不断繁衍生息,开国建家,形成了今天的亿万家庭。有家庭自然有男女,有夫妇和孩子,于是教育就自然产生了。教育的核心是什么?为什么母教最重要?教育的关键四步是什么?听听一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深度剖析。

一,真正的教育,是从胎教开始的,母教具有不可替代性。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第一部分“国风”里,广为流传的经典诗句。

君子与淑女,男女夫妇之道,人之大伦存焉。

他告诉我们,天地阴阳,世间万物,男与女彼此平等,一半一半,女人不是永远附属于男人,更不是所谓“男人的一根肋骨”。这是中国最纯粹、最本原的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宋朝以前,一直是男女平等,并一直尊重女性,崇尚母教。

母系氏族社会,先置而不谈,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传说,亦置而不谈,我们从“太太”一词谈起。

出嫁从夫

“太太”一词,源自周朝。周朝王室从古公亶父、季历、文王三代,都有贤妃良母助兴王室。这三位贤妃,都是“太”字辈,所以后来“太太”一词,便成为对人妻子的尊称。

其中,周文王的母亲“太任”是这样描述的:

史载,称其端庄诚一,德行无缺失。及有身孕,即自开始胎教,所谓“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因此而生文王。

其中,有提到“胎教”。胎教在《礼记》中的记载,比西方对这方面的研究要早几千年。中国古代认为,父母的言行思想对胎儿有很大影响,今天的科学则刚刚入手研究,认为有影响,但具体还没有最终结论。但古人早就发现了这点,因此,妻子怀孕以后,夫妻分房,包括家里房间装饰都会不同,耳所听、目所染、心所思,都很注意,保持愉悦平静。本来母子一体,母亲的身心状态影响胎儿,现在医学早已证明,毋用置疑。这就是子女教育的第一步,胎教,所以母教之重要性,犹不可代,当然这也是母亲的牺牲与伟大之处。

出嫁从夫

一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甚至说了这样一段话,字里行间,对女性母亲的赞美,无以复加,他说:

在过去朴实无华的农村殷实家庭里,一定是有一个有德有持家之道的老祖母或主妇,作为幕后真正的主持者,不一定是当家的男人或老祖父的成果。

中国文化中,维持传统的家族人伦之道的,都是历代中国妇女牺牲自我的成果,是母德的伟大,……至少由上古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还是如此,中国宗法社会的大家族观念,还未完全转变。也许我的所见不尽然,但须要人家再冷静一点仔细去研究,母教,才是天下文化教育的大教化事业。大至***、民族,小至一个儿女,没有优良传统贤妻良母的教育基础,那就什么都免谈了!

历史上,上面提到的“太太”以外,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广为人知。汉朝,更有汉文帝的母亲薄氏。历史上讲她喜欢读《老子》,懂得避让谦退,很会自处之道,所以命运不像戚妃一样,免于吕后所害。并以黄老之道,教育文帝,使儿子不仅保身自全,更是开启了汉朝“文景之治”的安定局面。

反面的“母教”教材,则有孔子在《春秋》中提到的“郑伯克段于鄢”,讲述了郑庄公母亲因生庄公难产,而恨庄公,爱次子共叔段,对两兄弟产生偏爱的变态心理,最终造成兄弟相残。

而孔子著《春秋》,把首位霸主郑庄公的故事放在开篇,就是指出一个***社会的风气败坏,是先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教育做不好,整个教育都坏了,所以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 而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是母教,孩子在幼儿的时候,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比父亲的影响更重要。

出嫁从夫

二,父亲与母亲的教育特性,各有不同,母教则更有悲悯感化的力量,也更易影响塑造孩子未来的性格。

《易经》上讲“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女在阴阳之属性上各有差别。男性以阳刚居多,女性以阴柔居多。在表现形式上,父性的爱称之为“慈”,像太阳一样,温暖坚定,济世利人。但有时,难免让人生畏。所以,孟子说:“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就是有这一层隐义,为什么是父子,也是强调这一层含义,父爱总是威严的成分多,能成类似“朋友”的亲子关系,比较少见。

母亲的爱则不同,母爱更加包容,更加无条件,以至有时会让人产生“妇人之仁”的叹息。母爱就像观世音菩萨,“悲”性的成分多。悲悯的情怀,依道家老子的观念,是像水一样,“柔弱胜刚强”,在子女教育上,母爱更加具有感化的力量,尤其是在孩子年幼时,影响更大,而同一时期,恰恰是小孩性格尚未定型,更易教化,正是最性格塑造的关键期。

从母教这个意义上讲,母亲本身的素质就更显重要了。南老师曾说:

从妇德到母教,乃至母仪天下,三从四德不是对女性的束缚。

三从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或谓老来)从子”。这出自《礼记》。“从”是“负担”、“负责”的意思,这完全是在保护女性,天经地义。

至于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更没有错,这是一种人格修养和自我完善,不仅女性如此,男性也是要这样。德行,言语,外貌整洁,都是基本的,而且对女性本身很好,是增加女性自身魅力的加分项。像现在,整容的,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至于妇功,多是纺织刺绣之类,补助生活之必须,也无可厚非,正如现今女性之职业。

所以,我们要了解自己的文化,更要正确理解自己的文化。中国文化在对待男女夫妇关系上,平等中有差别,差别中有平等,都是有着深刻的生理、人文内涵的,是遵循道家《易经》天地阴阳的自然规律而设定的,而不是西方文化那样一味平等,非常不同。

出嫁从夫

三,教育本身要顺应子女“性向”,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红楼梦》中,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一出生便溺于脂粉之中。他生生下来的时候,家里上下欢天喜地,让他抓阄,却从一众物中抓住女人用的口红,后来小说,便由此定其一生。虽然是小说,但却不是没有道理,他是告诉我们:性格取向的问题。

我们常听说“天赋”一词,人的性格特长,受环境出生等综合因素影响,的确不同。有的生来文弱,有的生来刚强,有的聪明伶俐,有的老成持重……外向、内向,人格分型,种种判别分类,不一而足。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就是此意。

因此,面对子女教育,不可盲目“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寄自己未了心愿于子女。必须冷静客观,依据其个性,选择其适合的方向。他性格内向,适合科研,不善社交,你不必非让他去搞管理销售;他性格奔放,擅长交际,你不必非得按住他坐冷板凳。

父母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与理想,强加于子女。这样,只能是双输。这种客观得规律,一定要顺应,如此,事半功倍,皆大欢喜。

出嫁从夫

四,教育的核心,首先是教“做人”,而不是“知识”。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有力量”,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看到的话,他并不是一句简单空洞的口号。

信仰的力量无比巨大,去恶向善,把人性中善的一面激发出来,才能实现长久的成功。

中国的文化,是善的文化,善是中国人最深的信仰。没有善,就没有在社会生存立身的根基。名声信誉一坏,不管是在公司单位,还是个体经营,一切都无从谈起。

有八百年历史的周朝,其建国思想的核心就是:“善人是富”。善人是***的财富,也是***富强的基石。善人不是“老好人”,不是孔子《论语》中所言“乡愿,德之贼也”,那样的无用无能之人,而是在为人、处事上都进退有据而不失其正的人。思想行为,一切纯正,社会风气蓬勃向上,正向能量,源源不竭,“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这才是善是富。这完全是中国文化的人格教育,不是知识传授,是一种立身处世的学问之道。

所以,过去中国古代,小学的教育,六岁童蒙,即从学“洒扫、应对、进退”开始,通过生活教育的形式,培养规范内心。

以现代话来讲,便是先从生活的劳动教育入手,以养成清洁整齐的习惯;然后施以待人接物的礼貌教育,这便是所讲“应对”的内涵。换言之,古礼的六岁入小学,先从“洒扫应对”开始。它的教育精神,是注重在人格的培养,和礼仪的规范,并非先以知识的灌输为教育的前提。

继而认字学艺,所谓“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文事武功都在其中。

十八岁后,开启立身成人的大人之学,所谓“学而优则仕”。如孔子心传弟子曾子,在《大学》中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內圣外王”之道。

千百年来,在历史的更迭中,儒释道文化汇流,中华五千年文明得以薪火相传,端赖古圣先贤、仁人志士,这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教育精神。

“建功立业,圣人之余事”,我们不可能人人皆当圣人,但其中的教育精神是一致的,人格教育的根基一但筑牢,则取天下与谋一食,皆不足道也,一如亚圣孟子所言:“达者兼善天下,穷者独善其身”,因缘际遇虽不同,安身立命的自处之道则尽矣。

苟如此,何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烦恼无由上心头”之困,当今之抑郁烦闷也就不存在了,即便有,如王国维所言“人间百凶,成一词人”,苦难最终转化为文学与艺术,依然能够千古留名。如东坡先生,虽苦犹乐,不但祭出了东坡肉、羊蝎子,更祭出了一众千古词篇,至今为人传诵。

这是生活学问的教育,人格坚定的教育,这种根基一旦完成,知识才能作为无上利器,伴人行走江湖。否则,反自戕其身。所谓“知识越多,烦恼越大”。

教育问题,千年大计。关乎每个家庭,也关乎整个***民族的未来。新的世纪,民族复兴正当其时,文化自信亦是必然,从千年经典中挖掘智慧,长养自身,不负己家,不负时代,美好的明天一定属于我们。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因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5304928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