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新近公布的半年度报告里,私人银行业务又交出漂亮答卷:私行客户数11.2万户,AUM(管理客户总资产)3.1万亿元,均较上年末增长10%以上,规模遥遥领先同业。
数据之后的表述更加重要:私人银行作为大财富管理价值循环链的引擎,战略定位实现升级,由原来聚焦于向高净值客户提供“个人”服务转变为向私行客户及其背后企业提供“个人+企业”综合服务……集全行之力深化客户综合经营与服务。
典型的“字少事大”。长时间以来,银行业务分属“零售”“批发”两大条线,分别面向个人和企业,业务逻辑、组织架构乃至风险管理都自成体系,私人银行一般归入零售条线。招行私人银行从服务“个人”变为服务“个人及其背后企业”,意味着跳脱了两大条线的划分,定位不止是“升级”而更是“升维”。
中国最大私人银行因何升维,又将给市场带来什么?我们可以从招行整体战略里一窥究竟。
招行私人银行的“三级火箭”
今年6月,招行私人银行部总经理王晏蓉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用“三级火箭”来概括招行私人银行的发展:“一级火箭”是链式输送,即从2007年开始,依托雄厚的零售客群基础向上输送私行客户;“二级火箭”是资管大发展,从2012年开始,“货架”上的产品极大丰富,私行规模实现跨越式成长;“三级火箭”即公私融合,也就是从服务个人转向服务“个人+企业”,是招行私人银行又一次“动力切换”。
“公私融合”的背景是招行行长田惠宇今年提出的“大财富管理价值循环链”。在2020年报致辞中,田惠宇这样阐述: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双循环”战略格局下,居民财富结构迎来巨变,伴随“房住不炒”、养老第三支柱建设等政策出台,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比例将快速提升;国民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企业加快直接融资步伐,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公募REITs全面启动,资产端供给进入百花齐放的新时代——大财富管理,就是打通资金资产两端的“连接器”。
值得注意的是,这幅图景并没有“零售”“批发”之分,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都织在同一张网里。现实中,两大条线的业务边界也在融合,例如银行为某新动能企业提供并购贷款,所获非标资产经由资管部门组合打包成私募基金,再由零售条线销售给私行客户,一笔业务就从“批发”串联到“零售”;若私行客户是企业主,自身也有融资和工资代发需求,则又从“零售”串联到“批发”。
私人银行客户有很大比例是企业主或董监高,是“零售”“批发”业务的汇集处,由此入手则全盘皆活。正因如此,招行将私人银行定为“大财富管理价值循环链的引擎”,实现定位升维。
王晏蓉对媒体如此表述:“私行业务并不仅仅是我们私行部在做,也不仅仅是零售条线在做,而是招行的整个价值循环链在支撑。”
新动能崛起与传承需求的驱动
招行私人银行“公私融合”背后,有两股社会经济的大潮在推动:一是新动能崛起,二是企业传承。
据招商银行和贝恩联合发布的《202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随着经济新动能崛起,年轻群体的创富速度加快,40岁以下高净值人群的占比已从2019年的29%升至2021年的42%,已成为中坚力量。
“新动能企业主要依靠技术创新,为了锁定核心人才,大部分都会做股权激励,这是招行的强项。”招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招行有金融科技优势,为很多企业客户提供了数字化股权激励系统,解决流程复杂、周期漫长、大量纸质需要签订和保存等问题;另一方面,股权激励“批量制造”高净值客户,企业考虑管理层和骨干的个人利益,也更倾向和私行业务最强的招行合作。
企业传承需求同样迫切。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全球家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高皓表示,我国民企是改革开放40年间发展起来的,未来十年将迎来历史上首次民企大规模集中传承的挑战。“根据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数据,只有不到40%的企业能成功传承到二代。”高皓认为,代际传承是摧毁财富和民企的最大单一因素。
这正是私人银行发挥作用的契机。招行2013年完成境内首单“家族信托”,将这个海外企业家普遍使用的传承工具引入本土,此后一直走在市场开拓和业务创新的前沿。
家族信托能实现财富传承、风险隔离、灵活分配、组合投资,还能通过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家风向上,具有显著的社会意义。招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业务需求井喷,“去年的业务规模大幅超越此前七年的总和,今年上半年的业务规模又超越去年全年。”
通过“公私融合”,招行私人银行已不局限于个人资产配置、保值增值,而在更大范围内支持实体经济、新动能企业,由此实现了社会价值的“升维”。
本文源自金融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