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京剧艺术大师麒麟童(周信芳)来到太原演出,轰动了山西戏曲界。演出《四进士》那天,有位青年观众看得是那么入神,他就是兴县中路梆子剧团的须生演员李万林,当时他们剧团正在兰村演出。《四进士》这出戏中路梆子本来没有,是著名须生果子红(丁果仙)从京剧著名老生马连良那里移植过来的。李万林当时正致力钻研果子红的演唱艺术,听说京剧中“南麒北马”演这出戏,各有千秋。难得麒麟童送戏到此,哪能放过这个学习的机会,他赶了几十里路,到太原去看戏,果然是名不虚传,他简直看入迷了,散戏后公共汽车早没了。李万林满怀丰收的喜悦,徒步摸黑回到兰村。
李万林从小就喜欢戏。他是山西兴县人,15岁加入本县的剧团学演中路梆子,师从名小生十七生(董翠珍)习艺。戏曲演员要求幼功,15岁才开始学戏,相对来说困难要大得多,但李万林学习刻苦认真,加以十七生教戏要求严格,因此,他进步很快。十七生非常爱这个勤奋用功的学生,并且深深懂得同台演出可以更好的提携后生,便经常与李万林同台演出,在实践中更好的培养他。如演《告御状》十七生自演寇准,让万林演八贤王;演《黄鹤楼》十七生自演周瑜,让万林演刘备;演《长坂坡》十七生自演赵云,也让万林演刘备;演《凤仪亭》十七生自演吕布,让万林演王允,使他得到很好的锻炼。李万林还受到唱花脸的王海林和老票友白鹤龄的指点,技艺得到很大提高,18岁就在家乡一带颇有名气了。
1960年22岁,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更加勤学苦练。1964年在省现代戏会演时以扮演《茶山牧歌》中的农牧技术员吴志清获得好评;1968年调到忻县晋剧团又以扮演《白毛女》中的杨白劳在群众中博得广泛的喜爱。果子红的音域宽,唱腔韵味醇厚,表演细腻动人,在山西以至全国享有盛名,李万林学习果子红狠下功夫,他善于控制、运用自己的嗓音。在行腔吐字、韵味上很有果子红的风范。经过15年的努力,李万林的名字可以说已是誉满晋北城乡了。
“浩劫”中李万林所在的剧团解散了,1970年忻县地区北路梆子剧团发现了这个人才,吸收了他。从此,他踏上了做一个北路梆子须生演员的征程。
北路梆子虽与中路梆子有着一脉相承的血肉关系,然而在唱法上却各具特色、殊不相同。一般来说北路梆子的唱,更为高亢激越,有更多曲折宛转的长腔,难度较大。特别是像李万林这样唱了多年中路梆子,对唱腔下过苦功,并取得了一些成就的演员难度更大,北路和中路在发声方法发声部位等方面都有许多差异。北路调门高,原来是降B调,近年来在改革中已除低了半个调现在用A调,仍比中路高一个调,故而北路假声用得多而且高。北路唱腔中曲调的旋律线高滑音多,高低音变化复杂,共鸣腔脑后音和脑前音用得多,鼻腔音也较多。而中路则是胸腔共鸣嗓音口腔音用得多,必须仔细地、严格地将两个剧种区分开来,否则将会非驴非马,既缺乏北路梆子的味,又失去中路梆子的光彩。因此改学北路梆子,对李万林可是个严峻的考验。
李万林小时在家乡,也常听北路梆子。他听过老一辈名须生十二红(刘宝山)、九岁红(高玉贵)演的戏,曾为他们的唱所倾倒。然而后来北路梆子倍受摧残趋,于衰亡。他开始学戏的时候,北路梆子已经没有专业剧团了。唱中路梆子他是轻车熟路,改唱北路,他必须再用上加倍的功夫,从头学起,而且很可能费力不讨好,毁掉原有的名声。李万林考虑再三,北路梆子是晋北人民喜爱的剧种,内蒙、河北、晋中也还有许多观众,它是祖国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色彩艳丽的花,它有优美的唱腔和深厚的艺术传统。它中断多年,在党的关怀和大力扶持下,经过小电灯(贾桂林)等老一辈艺人的努力,十几年来又显示了它的生命力。然而“十年”中它又一次遭到暴风雨的袭击,老艺人凋零殆尽,新生力量培养艰难,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再衰败下去,要把担子接过来传下去,李万林立志要为继承发展北路梆子须生艺术作出贡献。
决心下了,方向明了,为了学好北路梆子,他到处寻师访友。他向前辈艺术家九岁红、十六红(冯金泉)、十三红(周陈贵)求教。探索苦练掌握北路演唱特点。他博采众家之长,又有自己的发展,他认为唱高腔,不能只用嗓子,而要讲究用气,否则不仅不能持久,也不能唱得好听。他着重练丹田吸气,练“拔嘹子”(拔高),练出高音再使之逐渐宽厚,改掉过去常有的刺耳的尖细之音。他注意用气,唱四股眼(4/4)时,都是用丹田气运到口腔,加上鼻腔音,口鼻共鸣使之有厚度,保持拖腔的始终饱满,音色透明。强弱的控制使整句唱既一气呵成,又见鲜明的层次,而且巧妙地积蓄着一种用不完的力量,不至于“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唱(三性)(1/4)时,尽可能闪着唱以,交代字为主,而不死唱。为了使声音宽厚,他向以宽音著称的玉梅红(孔丽贞)的唱法学习,多用脑腔音,到用胸腔音的时候,又向十三红学习胸控音。如唱《斩子》中那一句“在宝帐怒恼个杀人的精”就更显得韵味醇厚,他全面地学习了九岁红的唱法,但又有变化,唱到跌宕处,垛字的关键处,就不用九岁红那样猛打猛洒,为的是给下边的接唱做好准备。
文革中到处打派仗,剧团处于瘫痪状态。李万林不肯虚度年华,他到文工团去唱歌。在文工团他也不放弃学习的机会,他努力学习乐理,大大提高了识谱能力,从此他练嗓子,不再只按传统戏曲喊嗓子的方法喊"哝啊”等音,而改成按照乐谱由低而高,由高而低地练。他把唱歌的发声方法融汇到北路梆子的唱腔之中。理论开阔了他的认识领域,实践又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还适当吸收兄弟剧种如河北梆子、京剧、豫剧、中路梆子等唱腔中的优点,使他在唱腔上有了极大的飞跃。人们赞誉他的嗓子,天赋厚,音域广,声音扎实,音色甜美,高亢圆润,遒劲奔放,高音区清脆明亮,低音区宽厚深沉,真假嗓转换自然表理力强。这许多特点,正是他多少年来的心血所注。经过长期不懈的磨练,一点一滴字斟句酌的下功夫,深钻苦练,才走上了成功之路。
李万林唱戏极为注意观众的情绪,他说:“唱戏就是唱情绪,你唱得没有情绪,观众就不能和你共鸣,你把观众唱得都没情绪了,你不也就越唱越没情绪了吗?”他把每一句唱词都尽量唱出情绪来,总是保持应有的激情来感染观众。
要唱得有情,首先是要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演员自己被角色所感动,他才能通过自己的演唱去感动观众。1979年,山西省举行现代戏会演。他主演的《续范亭》一剧获得了优秀出奖。续范亭是一位民族英雄、革命将领。当年曾长期活动在李万林的家乡,当地流传着不少续范亭的革命故事。万林对这位革命前辈无限敬仰,接受了扮演续范亭的任务以后,他深入收集研究可能找到的资料,请人讲解续范亭的事迹和诗文。对英雄敬仰的感情随着了解的深入与日俱增。创作的激情在胸中奔腾。在这个戏里,他创造了好多段,声情结合的唱段。作家胡正同志对他的演唱十分称赞,并指出:“在中山陵前剖腹明志,一场戏只他一个人演唱,激昂悲愤之情,强烈地感染了观众。”
1982年他以成功地扮演《血手印》“行路”一折中的林有安,获省中青年优秀演员评比会演的优秀中年演员一等奖。林有安在贫困中,与儿子相依为命,知道了儿子被诬陷绑赴法场,就要开刀问斩。他孤苦无依,有冤无处诉,有屈无处申,不顾年迈赶往法场与儿子见上最后一面,李万林紧紧抓住人物此时悲愤哀怨的感情,用唱和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还没有出场,一句介板)“怀悲愤急匆匆去往杀场“声如裂帛,气贯长虹,震撼了满场观众。在紧锣密鼓中,人物出场了,你看他摇着银发,抖着长须,步履维艰,几次捯步,一个抢背翻跌在地,勉强站起来又是一连串的退步,一个屁股座子坐倒了,只十分利索、边式的几个动作就把个苦难老人,在这急于去会即将含冤而死的儿子时,跌跌撞撞,慌不择路的神情很好地演出来了,李万林体会人物深,艺术本领大。他在这折戏里把唱做结合起来,且唱且做,深情感人。整个一折戏虽然不长,却几次把观众的眼泪摧了下来。
《辕门斩子》是李万林的另一出拿手戏。这是一出唱工戏,京剧和很多梆子剧种都有,而北路梆子更以其独特的唱工,不同于其它剧种。杨六郎见到杨宗保,见到佘太君,见到八贤王,见到穆桂英有着一板接一板不同感情的唱段。全剧唱词达三百多句,唱下来将近两个小时李万林唱来,一气呵成,而又跌宕有致,以人物感情准确而赢得观众的爱赏。李万林谈到他自己演戏的体会时说:“演着后边的戏,要联系着前边的戏。联系不起来就唱不出情绪来”。他说他演《斩子》就联系着前边《穆柯寨穆天王》的戏,一想起在穆柯寨被穆桂英打下马来,大大失了他元帅的尊严,火就往上冒,于是见到宗保,就恨不得把他立即斩首。心头有恨,愈激愈烈,才不管谁来讲情,他都不准,最后穆桂英讲情的时候,又想着前面提到天门阵,没人去破,收了穆桂英破天门阵就有望了,心里真是高兴,大念弥陀,李万林认为如果没有这样的情绪,就不可能把词句的情感表达出来。我们在山西看他演出这出戏,满场观众看的那么感动,听得那么入神,简直是如痴如醉,似癫似狂,就是因为他唱出了人物,唱出了情。
李万林认为要唱好情,还要注意吐字,字咬不清楚,声就不准确,就表达不出词句的意思,那还有情呢?必须以字带腔,腔是为字服务的,字正才能腔圆。新排的戏为唱词新谱曲,也必须注意每一个音符,都应为词服务,都应为表达出词意的情服务,他注意字与腔的结合,也是他的唱感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多年来他苦练声腔,他努力于舞台实践,以锻炼自己的艺术能力。他虽然一直担任剧团的“头套”(主演),可他从不挑主角、配角,从不挑戏多戏少。对待一个角色,他都认真推敲,《金水桥》里的唐王,有些演员就因为是次要角色,认为演得差一点也可以对付得过去。李万林却不是这样,他十分用心地塑造了这一形象。他把唐王在矛盾环境之中的思想斗争,反复考虑,几番应付,多方劝说,终于做出果断决定的过程,细致准确地表现出来。他的艺术创造和扮演公主的著名老艺术家小电灯(贾桂林)竞能旗鼓相当。他擅演的剧目还有《十五贯》的况钟、《宝莲灯》的刘彦昌、《空城计》的诸葛亮、《王宝钏》的薛平贵、《杨门女将》的采药老人、《小刀会》的刘丽川、《薛刚反朝》的徐策等等。通过不断地实践,他的戏越来越多,戏路越来越宽,艺术手段越积累,越丰富,大大提高了他的艺术创造的水平,使他终于成为了北路梆子须生的明星,受到广大观众交口称赞。有不少人对他的演唱简直着入迷了,看不着他的戏,就频频要求电台播放他的唱段。
李万林不仅进一步钻研演唱技艺,同时更加恪守一个艺术工作者应有的艺术道德。面对今天祖国建设的大好形势李万林想的是:只有他们这一代继往开来的耕耘者,高瞻远瞩,团结一致,勤奋工作加倍努力,才能使北路梆子这一古老而又稚弱的艺苑之花开得繁荣苗壮。他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不能“独善其身”,还必须担当起承上启下的重任,时刻考虑着北路梆子整个剧种的兴亡盛衰、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