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旅游 / 正文

瓦片层层并一起(瓦片层层并一起是什么)

时间:2022-04-08 14:24:17 浏览:8次 作者:用户投稿 【我要投诉/侵权/举报 删除信息】
瓦片层层并一起

古代建筑

说到建筑的通风换气功能,最先能让人想到的就是窗户了。《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窗”:象形字,从穴,囱音。“囱在墙曰牖,在屋曰囱。”也就是把洞开在墙上的叫牖,把洞开在屋顶的叫囱或者窗。后来。烟囱与天窗区分开来,天窗取代了牖而成为窗户,窗特指房屋墙上通气透光的装置。

在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古代,古人也利用有限的建筑材料和简单的工具造出了很多伟大的建筑。中国古代建筑房屋绝大多数采用木材,木材虽然取材容易、加工方便,但是潮湿后容易腐朽、生虫,保持干燥通风的建筑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在炎热的夏天通风散热就成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古代的通风设计面面俱到建筑材料利于空气交换

对于古代的百姓来说,最重要的通风工具就是窗户了。古代的窗户一般采用的是支摘窗,窗户由木质材料制成,炎热或者需要通风的时候,只需要把窗户支起来即可,既能够遮阳又能够换气。

元代诗人党怀英在《鹧鸪天·云步凌波小凤钩》中写道:“开帘放入窥窗月,且尽新凉睡美休”,就写出了古人在夏天的夜晚开窗纳凉的惬意之情。

瓦片层层并一起

明清建筑:故宫

古代的屋顶大多用瓦片叠加而成,瓦片层层叠在一起,上边的瓦片会把紧挨着的下边瓦片的大部分都给盖住,这样下大雨时也不容易漏水,而且瓦片间还有一定的缝隙,夏天会有微弱的空气流动经过瓦片之间的缝隙,达到外界气体以及热量和室内交换的效果。一些宫殿的重檐式屋顶设计也具有和瓦片一样的效果,大殿的顶部空间很大,殿内的热气上升到顶部,可以通过重檐之间的缝隙散发热量。

明清时期,官式建筑已经定型。重檐庑殿顶就是明清所有殿顶中的最高等级,重檐式建筑结构有威严庄重之象征,皇家宫殿多为重檐歇山顶和重檐庑殿顶。因为人口数量大幅增长,城市规模和城市数量不断增大,民间建筑呈现在前朝的基础上,减少了斗拱的作用,突出了梁、柱、檩的直接结合。这样就简化了建筑结构,节省了木材,是符合明清社会背景的一种改变。

建筑结构设计合理

古代的建筑多用木材搭建整体构架,房屋或者宫殿的承重柱都是圆柱状木材,其他地方常常是砌的砖。在砖墙于木柱相交的地方,常常采取的措施是用墙体把木柱包起来。柱子被密封在墙体中后,容易受潮、糟烂或者腐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代的工匠在墙面的底部留一块镂空的砖,方便内部通风。

紫禁城的墙体就是采用的这种镂空设计,在木柱与墙体连接的地方,留有一定的间隙,在木柱对应的墙体底部位置留一个镂空的砖块,当外部温度与内部温度不一致或者外部有风吹过的时候,墙体内部与外界有一定的压力差。气体依靠压力进入墙体内部带走湿气,木柱也就能够保持干燥了。

瓦片层层并一起

天井

在比较炎热的南方,古代的工匠们把天井、走廊、弄堂的结构配合起来,形成穿堂风加快院内与外界的空气交换。穿堂风主要靠的是从天井引入的凉爽空气,因此天井的结构就尤为重要了。天井由房屋和马头墙围绕而成,马头墙很高,能够完全遮住炎热的太阳光。从早到晚太阳都无法照射到天井中的地面上,地面的阴凉处甚至可以长满苔藓,可见天井设计的通风遮阳效果之好。

古代其他有关通风的建筑设计

古代的正规建筑最早使用的是《木经》中制定的尺寸以及配合标准。《木经》是国内第一部关于房屋建筑方法的手册,但后来失传。宋代将作监的李诫编制的《营造法式》是目前最完整的古代建筑技术书籍,宋代以后的建筑也是按照此书中的标准制度修建。但也有一些地方的建筑以其独特的地形而建造,这类建筑因地制宜,用独特的建筑方法解决了夏天的通风纳凉问题。

南方水运便利,地下暗河也很丰富。如皖南的一些地方会在屋内钻出一个孔洞与地下河相连接。夏天的时候,地下河的凉气会流入室内,冬天的时候地下河的恒温空气又会为室内提供一定的“暖气”,这种设计就保证了室内冬暖夏凉的舒适温度。

瓦片层层并一起

岭南的冷巷

在陕南、豫南和西南地区,建筑房子时会把高度加高,比正常房屋多出半层来,上半层的小阁楼前后都开一扇窗户,保持通风效果。这样既方便室内空气流通,又可以在阁楼上存放粮食,粮食在通风干燥的条件下也不容易霉变。

此外,岭南的冷巷则是通过狭窄冗长的巷道,加快空气的流通速度,风速比较大的冷风吹过巷道时,会带出巷内各家的热空气。因此,冷巷既能达到遮阳的效果,又能起到通风换气的作用。

从通风建筑设计看古代建筑——水平高超,结构严谨古代建筑技术传授方式以口授和抄本为主

《论语》中记载“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古代的工匠带徒弟是需要对徒弟的事业负责的,因此古代的学徒从拜师到出师需要很多年的学习。我国古代的建筑技术,很少见于正史的记载,大多是匠师们口授和抄本的形式传递薪火。

但是从现有的古代建筑中,仍旧能够看出古代建筑技术的高超水平。古人虽然并不明白物理中的热量交换和风速风压原理,但是却能够在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上灵活运用,达到为建筑通风换气、纳凉消暑的目的,这是非常难得的。

瓦片层层并一起

工匠

古代有无数的能工巧匠不断地总结前人的经验,创新建筑技术和建筑结构。但很少汇编成文本笔记流传给后人的,大多数匠人还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教授自己的徒弟,一小部分匠师把自己的经验做成抄本传给自己的徒弟。正式因为古代建筑手册太过稀少,宋代《木经》和《营造法式》的编写就有了更大的历史意义。

标准规范的制定利于建筑质量和节省成本

《营造法式》就成为了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北宋的李诫结合大量的旧有制度,在《木经》的基础上,重新编制了《营造法式》。营造法式详细的记载了释名、诸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为当时和后世的建筑提供了技术要求、时限和材料比例标准。

《营造法式》编制的背景是王安石执政时期,宋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宋神宗采纳王安石的建议在各个领域实施了变法。在财政方面,为杜绝建筑中的贪污腐败和偷工减料行为,命令工部编制《营造法式》。书中对运输远近距离、水流的顺流或逆流、加工的木材的软硬等,都规定了工值的计算方法,对每一道工序的材料构件按照等级、大小和质量要求都作出了规定。

瓦片层层并一起

窗户

因此虽然王安石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变法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而建筑标准的确定,既减少了建筑中贪污浪费的可能性,又揭示了北宋从宫殿到寺庙、府邸的建筑方法,对当代人了解古代建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在通风透气方面结构严谨,技术高超

自《营造法式》确立了建筑的规格及配合标准后,不同阶级的建筑等级更是被严格区分开来。

《明史·舆服志四》中就记载了各个品级的官员对应的建筑规格:“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三品五品厅堂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厅堂三间七架,……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

百姓自用建筑在柱子、梁、屋顶高度、斗拱等都会受到严格的限制。因此百姓的建筑设计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性,拿通风方面来说,既要符合朝廷的规制,又要能达到舒适、通风、换气的效果。所幸作为建筑内主要通风的门和窗不在限制之内,清代的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吾观今世之人,能变古法为今制者,其惟窗栏二事乎”。

在严谨的建筑结构下,古代的工匠们就设计了如此众多的通风方式,仅《营造法式》中记载的窗的就有破子棂窗、版棂窗、睒电窗和阑槛钩窗等四种样式。能够在严苛的规章之内做出这么多的创新,可见古代匠人们的建筑水平是非常高超的。

瓦片层层并一起

屋顶

总结

古代并没有空调、风扇之类的降温工具,但是他们仍能够利用自己的经验、智慧提高生活的舒适度,这是很难得的。通过建筑结构通风换气,一些富贵人家还能够建造冰窖储存冬天放进去的冰块,用来夏季降温。所幸现在仍有大量的古代建筑完好地保留了下来,这对于以木质为主的中国古代建筑来说是极为不易的。古代建筑之美不仅仅在于其外形的美观,古代建筑在结构设计、材料运用、配合规格、尺寸比例上也值得现代建筑所借鉴。

参考文献:

1、《说文解字》

2、《鹧鸪天·云步凌波小凤钩》

3、《木经》

4、《营造法式》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因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5304928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