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自我,是每个人这一生中必须要完成的功课。认认真真把这功课做了,并且持之以恒,天道自会酬勤;吊儿郎当让这功课废了,自是碌碌无为,甚至会导致你生活处处不如意。
怎么修炼自己,使自己往积极向上的方向前进,抵达梦想的彼岸?古人把他们的人生经验与智慧都蕴藏在诗词里,告诉后人,什么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修炼自己,把自己变得强大,你才拥有向这个世界叫板的底气。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如何有效地提升自己,从而达到修炼自我的效果?其中最简单也是很难坚持的方法,就是常怀一颗求知的心,并付诸努力去学习。朱熹是这么跟我们讲道理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半亩方塘能维持明镜般澄澈的诀窍,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加以补充,使其清澈到能见天光云影。朱熹观书有感,以比喻的方式,形象生动地告诉我们,学无止境,人只有保持不断学习的习惯,注入知识的“活水”,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社会里,不会被轻易淘汰。
但一个人光有学识还不够,最重要的是,人品要过关,这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唐代诗人虞世南认为,品格高尚的人,自会得到他人认可: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蝉》,表面上是写蝉的习性以及蝉声清脆,实则是托物言志,以蝉喻人。蝉声远播,并非借秋风传送,而是本就声音高亮,引人注目。正如品格高尚之人,无须凭借外在力量的相助,美好名声自能远扬。唐太宗曾称赞虞世南:“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可见,虞世南以身作则,修身养性,方得到众人的肯定,这是人格之美呈现出来的强大力量。
保持清醒,与难斗争在修炼的道路上,往往有很多打怪升级的关卡在等着你。这时候,能否保持清醒,提高警惕,勇敢与困难作斗争,从而取得新的收获与蜕变,是考验一个人能力的时候。苏轼认为,客观全面地看待分析问题,能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题西林壁》,是苏轼在一次游庐山时的感想。他发现,游客在不同的位置看庐山,眼中所见的庐山形态是千变万化的,欣赏到的美景也各不相同。苏轼以深入浅出的语言阐明一个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要跳脱出思维的桎梏,保持清醒不受眼前表象迷惑,多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更加接近事物的真相和全貌,有效解决难题。
当然,有全面周到的思维角度,更要有行动力。光靠想只是空画蓝图,并无作用。修炼之路,关键在于执行,抵抗困难: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宋代诗人杨万里一次路过松源的时候,看到群山环绕、层层叠叠的景色时,心生感慨,于是写下了《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组诗。很多人以为从山岭上下来没有难度,但其实在群山包围的环境中,刚下了一座山,立刻又会有一座别的山等待你去攀爬。
杨万里的感慨,与其个人经历息息相关。他一生力主抗战,不愿意与金人屈膝议和,因此不受重用。在他看来,人生就是布满重重难关,我们一生都要与困难作斗争,这才是生活的真面目。
登高望远,开拓视野当我们渐渐夯实基础之后,怎样能让自己的眼界更加开阔,从而欣赏到更多旁人看不到的美丽风景,就是我们要再继续拓展完成的功课。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在一次登上鹳雀楼游览的过程中,被眼前大自然气势磅礴的美景所震撼,情绪一激动,心生灵感,吟诵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我们: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一个人若要有所作为,就要具备与众不同的视野,目及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才能拥有高远立意,开拓出崭新境界。
宋代诗人王安石也曾在《登飞来峰》中,讲过与王之涣诗类似的道理,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安石不过三十岁左右,正是人生施展抱负的大好时光。众所周知,在随后的岁月里,王安石推行了新法,可见他志向远大,不畏艰难。
登上高塔,王安石写出登临高处的感受,认为要做到不被浮云遮蔽眼睛,就得高瞻远瞩,放眼大局,目光长远。斗志满满的语句,展现了一位年轻政治家胸怀大志,自信自强的昂扬面貌。这也成为他日后人生历练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信念。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人生漫漫修炼路,就是在点滴积累中,在与困难的斗争中,逐渐成长为拥有高远视野的人,从而实现一个个小目标,筑梦前行。
-作者-
小柴,喜音乐美食,爱电影品茗,只想快快乐乐过日子,不想唯唯诺诺度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