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末代君主帝辛史称商纣王,与夏朝君主桀并称为桀纣,用以代指暴君,“纣”也在后期被作为暴君的谥号。《吕氏春秋·功名》汉高诱注:“贼仁多累曰纣”。
但是商朝时期并无谥法,那么商纣王的“纣”是谥号吗?他的政治举措是否真的如传言一般不堪?
一、“纣”的含义
1、“纣”为帝辛的谥号
谥法制度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时期君王死后,时人会根据先君的生平功绩为其评定谥号。
如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军事力量强大,开疆辟土抵御外敌方面均有卓越功绩,所以谥号为“武”,唐哀帝李柷为帝时大权旁落,且年幼早逝,谥号为“哀”。汉代蔡邕在《独断》卷下记载:“帝谥……残义损善曰纣”,所以对于“纣”的含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是谥号。
目前没有确切的证据可以表明商朝时期人民已经开始使用谥号,但是根据后世对谥号的定义以及使用方法的规定,“桀”、“纣”等均带有一定的评判标准,可以作为谥号使用,考虑到现有客观事实,再逐渐建立完善制度的基本逻辑。
“纣”可以被认为是谥法出现前的谥号雏形,因为商纣王的种种暴虐无道行径,“纣”这个字后面成为了暴君的代指,被赋予恶义,所以将其认定为谥号也有一定的道理。
2、“纣”是“受”的的谐音
司马迁再《史记》中记载:“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纣”是天下人对帝辛的一种称呼,再加上汉代以前的文字记载中,对于帝辛的称呼有两种,《尚书》中称为“受“,《周易》、《礼记》、《论语》等典籍则称为“纣”,著名学者郑玄也认为,“纣”本名为“受”,根据这种推论,“纣”可能只是“受”的误读,并非谥号。
我国古代时期讲究君权神授,君是天子,权力交接时新帝继位属于受天命,因为商王帝乙比较中意儿子辛继位,所以赐予其“受德”的名字,根据汉代学者郑玄的研究,当时“纣”与“受”读音相似,因为后世的误读,导致其被称为商纣。
《史记》中的檄文中,也有“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的记载,所以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纣”本为误读,其本质跟人名一样,后世之所以用“纣”做谥号中的恶谥,是因为商纣王风评欠佳,后世用以警醒。
3、“纣”字在不同时期拥有不同的含义
“纣”究竟是人名的误读,还是实实在在的“谥号”,这个问题我们只能根据种种证据去判断,无法完全还原当时的史实,但是无论是那种含义,最终都汇聚为一点,商王帝辛在位期间,赋税严重且改变了好多之前的惯例,例如改变用人政策,严格祭祀制度、推行严刑峻法等,并且还多次对东夷的各个部落用兵。
这种种举措引起了内部的不满,矛盾逐渐突出,且长期用兵导致了***实力减弱,各种不利因素综合作用下,削减了商朝对各封地的统治,也引起了***以及臣民的不满,例如帝辛当时的一部分政治举措,虽然有先进性和发展性,但是侵害了贵族的既得利益,所以最终也变成了一条条罪状被记录。
朝代更替之后,周王室为了降低商朝遗民的反抗心理,必然会对前朝王室进行抹黑,这是惯例,通过夸大前朝的恶劣事迹增强新朝统治的合法性,表明新朝替代前朝是顺应天意、顺应民意之举,属于“义”的范畴。综上所述,个人认为“纣”在商朝时期更倾向于是字音误读,后期则逐渐演变为谥号的一种。
二、商纣王的为政举措在历史上商纣王有八大罪状,分别为酗酒、乱用小人、为妇人言用、不按时祭祀、不用贵族、信有命在天、比干谏而死、剥妇人腹看婴儿,被认为是昏庸无道的暴君典型,最直观的证据便是商王朝在帝辛的手里直接亡国。
1、私德不修但并非一人之过
比干谏而死、剥妇人腹看婴儿可以说是商纣王不善用人和处事荒唐的证明,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纣王的暴行大多来自于《周书》以及《尚书》的记载,而《周书》内将王朝的灭亡归咎于自身怠慢上天,所以最终被天命诛灭。
虽然在整个商王朝的统治时期,历代君主迷信天命,有着绝对的神权论,但是根据现代科学去判断,并没有所谓天命,得民心者得天下,商朝的灭亡主要是因为其常年征战、突然改变用官战略而导致的内忧外患,以及帝辛不善内政导致的民众反抗,与天命并没有任何关联。
“我用沈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今在商纣,昏忧天下,弗显上帝,昏虐百姓”等都是对商纣王荒淫无道的描述,虽然商朝的灭亡与末代君主的个人修养和政治素养有一定关联,但不能排除周王朝统治者为了弱化与商朝遗民之间的矛盾,故意夸大其词。
毕竟就嗜酒这一行为而言,在当时社会并非什么大的过错,毕竟根据出土的商周时期酒器就可以判断,那个时期嗜酒文化盛行,非一人之故,而是整个社会风气如此。
顾颉刚先生曾在《古史辨》中言道:“纣王并不是过这种奢侈生活的唯一人物,他仅仅是穷凶极奢的奴隶主统治阶层当中的一个”,残暴是统治阶层维护统治、贯彻其意志的一种必然反应。
任何统治都离不开强权高压,只是奴隶主社会这种强权的压迫更加严酷,“刑名从商”不是指酷刑出自于商纣王,而是历代商王时期的刑罚都比较暴虐,所以将所有的弊端都放在商纣王身上有点言过其实。
2、政治方面功过并存
乱用小人的真正含义是使用身份地位不高的人做官,属于政治变革和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举措,商纣王在位时提拔了一大批非氏族的官员,史书上留下姓名的有飞廉、恶来、费中等人,重用身份地位不高的人,虽然有一定的弊端,但是也改良了政治生态和阶级间的流动。
在帝辛之前,我国的选官制度主要是从世家大族中选任,身份地位普通的人极难得到为官的机会,而商纣王打破了这一政治格局,也促进了阶级间的人员流动。
不用贵族而启用平民,虽然在整个人类***选官用官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划时代意义,但是没有前期的铺垫贸然使用无从政经验的人甚至从未接受过教育的人是有着一定的弊端的。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时期不仅做官是世袭,世家大族也垄断了教育行业,从孔子开始大众化教育才逐渐开始兴起并普及。
在此之前,平民接受教育的概率极低,没有一定的认知基础贸然从政,所以必然产生缺乏自主判断唯帝王之命是从的现象,破坏了政治体系的稳定性。
此外,纣王在位时,严格推行周祭制度,固定并缩小祭神灵的范围、疏远旧贵族是改革旧俗和反对神权意识的萌芽。固定并缩小祭祀神灵范围,一方面能节省***的财政开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所以每次祭祀必然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的发展弊大于利,并且旧贵族由于长期处于统治地位,为官从政多为自身利益考量,且思想僵化陈旧,不利于***的长期发展,所以纣王这些举措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军事方面,郭沫若在其主编的《中国史稿》中认为,帝辛承继帝乙的战功并最终平定了夷方,获得大批俘虏的行为,虽然有着极大的掠夺性,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和人民都有着负面影响。
但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将先进的中原文明推广传播到了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对后期中国大一统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
政治方面,商纣王有功有过,不能一言以蔽之,单纯的说残暴不仁、荒淫无道不免言过其实。我国古代的朝代更替中,一直存在着后朝贬低前朝的现象,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加新朝统治的合法性。
虽然描述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但必然会做一些渲染夸大前朝的负面事件。帝辛在政治方面的创新以及在军事方面的功绩虽然一定程度上对商朝是不利的,但是就整个历史的发展进程而言,是有着极大积极作用的。
三、结语商纣王的“纣”最开始或许不是谥号,当时还没有谥法的存在,但是跟后期的谥号制度中“纣”有着必然的联系。
后世用“纣”作为暴君的谥号,便是有将其比作为商纣王的意思,不仅仅是要对其他君主起到警示作用,更是有利用贬低词汇去表明不接受暴君统治的一种反抗思想。严谨的去考究,商纣王的“纣”并非是谥号,后世的“纣”,则是一种恶谥。
帝辛在为政治方面虽然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但如重用身份地位底下的人,对我国选官制度的改变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商纣王或者说商朝的悲剧并非是残暴统治这么简单片面,其灭亡是多种因素累加而导致的必然结果。
商纣王期开始“重用小人”可以说是我国选官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为后期推举制以及科举取士的出现埋下了种子,对外的常年征战也是***解决对外矛盾的必须举措。
商纣王历史风评较低的原因,除了因文明发展而导致的差异化评价之外,还有来自于周王朝为增加其统治合法性而进行的刻意渲染,不能简单的归咎于其个人问题。
参考文献:
1.《尚书》
2.《周书》
3.《古史辨》
4《中国史稿》
5.对商纣的重新评价
6.商纣亡国原因平议
7.重新认识商纣王的历史功绩
8.浅议商纣王的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