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一位50岁的教授收到2封学生的来信,刹时引起世人关注。
因为这两位写信者,是同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李政道。
培养出这么厉害的学生,那杨振宁、李政道信中提及的“大猷师”——吴大猷,该有多牛?
是的,吴大猷很牛。
他培养了一大批蜚声国际的知名物理学家,被称为中国物理学之父,物理学界的“孔子”。
他为什么能这么牛呢?
一切都源于“认真”二字。
走上物理学求真探索之路
1921年,一个14岁的瘦弱少年跟着伯父,从广州来到天津,跨进南开中学的大门。
此后,开启了他长达10年的南开生涯。
这个来自广州番禺的学生就是吴大猷。
他5岁丧父,靠母亲抚养,伯父资助完成学业。
从小聪颖好学、认真勤奋的他,轻松读完高二,于1924年,以同等学历考入南开大学矿科。
大一开学后第一次月考,一贯成绩优异的他,却在物理科上,只得了一个“C”。
虽说情有可原,因为南开中学高二才开物理,他只学了一年,基础自然薄弱。
但吴大猷却不甘心,他暗下决心,要迎头赶上。
大一期末考试,他的物理成绩上升为“B”。
虽然这仍是他所有科目中最差的,但他对物理学的兴趣,却日益浓厚。
恰逢此时,他就读的矿科,因投资人不再投资而停办。
于是,吴大猷转入物理系。
很快,老师们发现,吴大猷在物理学上的惊人才华和潜能。
他不满足于课堂学习所得,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和高年级的学长一起,组成读书研讨会。
他自选题目,自学探讨交流,并养成了记学习笔记的习惯。
因为这股认真劲儿, 1929年,吴大猷大学毕业,便因“极其杰出”被留校任教。
两年后,他申请到奖学金赴美深造,到密歇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按照密歇根大学规定,入学者要先学习基础课程。
而吴大猷说,“这些课,我都学习过”,并拿出厚厚的一摞学习笔记。
密歇根大学物理系的教授们将信将疑地检查笔记后,纷纷惊叹不已:很多课,这位学生确实不必再上了。
就这样,吴大猷1931年9月进入密歇根大学,1933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创下不到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最快速度。
因为足够认真,吴大猷在求学路上才比大家快了一大步。
遇上忠贞不渝的爱情
吴大猷不仅对学业认真,对感情也是如此。
1928年冬天,在南开大学物理系的一次联欢会上,念大四的吴大猷对正在上大一的阮冠世一见钟情。
吴大猷正苦于无法表达感情时,没想到,他得以留校任教,两人交往逐渐增多。
很快,阮冠世和她的家人们,都喜欢上质朴真诚的吴大猷。
但吴大猷的亲友们,却极力反对。
因为阮冠世从小身体病弱,两人刚交往不久,她还患了肺结核病。
那个年代,肺结核病被称为“痨病”,有“十痨九死”之说。
阮冠世本人也怕拖累吴大猷,含泪提出分手。
吴大猷一概毫不理会,他对规劝他的亲友们坦言,如果生活里没有阮冠世,他不会幸福。
为了增强女友的身体抵抗力,吴大猷每天去菜市场买瘦牛肉,他按母亲常做的广东食疗滋补方法,煲隔水文火炖牛肉汤,再托工友送到阮冠世宿舍。
也许是吴大猷的满心爱护起了作用,阮冠世身体渐渐好转。
后来,两人双双留学美国。
那时,阮冠世经常生病,吴大猷靠自己微薄的奖学金,支付2人的生活费后,根本没钱支付医药费。
为了改善经济状况,吴大猷利用假期一切时间打工,然而当时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找工作十分不易。
有一次,吴大猷找了一份兼职,到某个单位搞突击工程研究。
他每晚8点到实验室,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6点;稍作休息,他又匆匆赶到学校上课;
下午,他再回住所休息,可房间热浪滚滚,根本无法入睡;挨到吃完晚饭,他又进实验室开始干活。
这样连续干了3天,他几乎没合眼睡觉,挣了15美元的“巨款”。
这让他高兴不已,很长一段时间不用担心医药费了。
1933年,吴大猷受邀回北京大学任教,阮冠世当时正在疗养院休养,两人商量好,吴大猷先行。
吴大猷一走,阮冠世身体稍有好转,就不顾病体回国了。
但长途旅行的劳累,使阮冠世患上了肋膜炎,病了几乎整整一年。
为了照顾好女友,吴大猷希望尽快结婚。
但当吴母得知未来儿媳身体病弱,无法生育时,这位守寡20多年的广东母亲,泪流满面地反对,觉得无颜面对过世的丈夫和吴家祖先。
儿子却郑重地告诉老人:他的未来,如果没有阮冠世,再大的功名,又有什么幸福可言?而结婚,是自己能够照顾她的唯一方式。
闻者无不动容,母亲最终接纳了新媳妇。
1936年9月,这对有情人终于结为伉俪。
此后,两人携手相伴、不离不弃,数次共历生死。
1980年,71岁的阮冠世去世,吴大猷悲痛地说,“失去73年生命中52年的伴侣”。
少女时就身患“绝症”的阮冠世,能得享天年,不能不说是吴大猷的认真守护,创造了爱情和生命的奇迹。
艰难困苦中更上层楼
认真的人,即使身处困境,也总能得到命运的青睐。
苦难和磨砺,成就了吴大猷和妻子,忠贞不渝的相守之情;还为他的工作,交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日军全面侵华后,1938年,吴大猷几经辗转,来到位于昆明的西南联大任教。
那时,日军空袭频繁。
某天,吴大猷上完课,正遇上空袭警报,警报解除后,他赶回家,发现家中被丢了4枚炸弹,满目狼藉。
他和妻子不得不把家安到了学校在郊区的安置简易房。
这里距学校五六公里,每天往返要2个小时。
但比起路途的遥远,战火威胁、贫病交加,更令吴大猷头疼。最窘困时,他要靠养猪和摆摊、变卖家中物品度日。
但就是在如此险恶困苦的环境下,吴大猷的教学科研工作却从未止步。
他会在泥墙泥地的简易实验室里,将三棱镜架在木架上,做成一个最原始的分光仪,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工作。
他还会在学校西北角的一扇小门外,在一条长长的铁路旁,和一群学生讨论物理学问题。
这群学生中,有马仕俊、郭永怀、杨振宁、黄授书、李荫远、朱光亚、黄昆、李政道等,他们后来都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物理学家。
尤其是杨振宁、李政道,更是在15年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吴大猷不仅用心指导学生开展科研,自己更是以身作则。
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成《多原子之结构及其振动光谱》,此书一经出版,便获得多个国内大奖。
后来,这本书流传到美国,多次被翻译出版,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赞誉,他由此成为享誉国际的物理学家。
直至上个世纪70年代,这本书还在各国流传和使用,作为经典著作,如今仍被学术界所重视。
直言社会时局和风气
吴大猷并非一个只顾教学科研,与妻子过小日子的科学家,他也以同样认真的态度,关心社会时局和风气。
1978年,吴大猷开始长居台湾。
对台湾社会的种种不良风气,他数次直言。
他会批评台湾当局不重视基础科学研究。
他提醒人们:要始终抓住基础科学研究,“因为它是***科学知识和人才的源泉”。
他还会对看不惯的社会风气直言讥讽。
一天,他读报纸,看到一位政坛人物乱拍马屁,他当即在这个人的照片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屁”字。
随后,他对身边人说:“政坛马屁虫一直繁殖,我们可以去申请一个‘马屁虫奖’,每年选拔出50位,给他们颁发奖状、奖牌及一只马的屁股,以嘉勉他们对马屁文化的贡献。”
更有甚者,台湾新闻局曾给他的新书《科学与科学发展》颁奖,他认为对方不够资格颁奖。
他直接在奖状上将“大猷君”的“君”字改为“先生”,批注“一点礼貌都不懂”,又将“以资鼓励”改为“以资侮辱”,后来干脆把奖座拿来砸核桃。
在看待社会时局上,他坚持文人“风骨”,这点让他颇为自豪。用他自己的话说,“对得起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
1967年,他向蒋介石上书长信,“台湾发展原子弹的目标只有大陆,这甚不妥”,并列举大量详实数据,力劝台湾当局放弃核武器计划。
1988年,台湾当局开放两岸探亲之后,他又六度上书李登辉,力争同意他访问大陆。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1992年,促成了首批台湾学者成功访问大陆,打破了海峡两岸科学界40多年的坚冰,此后,两岸学术交流常态化。
吴大猷本人,更是不顾年迈体衰,于1992年、1998年两次重游大陆故地。
留下无憾人生的宣言
2000年,吴大猷在台大医院逝世,享年93岁,他说,“我这一生没有遗憾”。
追悼会上,李政道评价他:“真人真知吴大猷,巨鹏飞舞逍遥游”,大猷老先生不仅是世界级的大物理学家,是物理学界的大鹏,也是庄子笔下的真人。
纵观吴大猷的一生,他认真负责,真情真性,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吴大猷自言人生无憾,在于他能一直以认真的态度,面对人生。
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没有卓越才华,但却可以学习吴大猷的认真劲儿。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没有什么困难和问题,是“认真”无法克服的。
人生在世,我们每个人难免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以“认真”的态度,活在当下,做好眼前事,珍惜身边人,普通人的人生,同样精彩。
因为“认真”,是我们可以掌控的内在强大力量。
更因为“认真”,虽仅仅指向改变自我;而最后改变的,却可能是整个世界。
参考资料:
1、丘宏义:《吴大猷-中国物理学之父》,新疆人民出版社;
2、吴大猷:《回忆》,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END .
【文| 陌桑】
【编辑| 林小白】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将军吃饭发现一只鸟,立即停筷命令:马上撤退,否则大难临头
楚青发现粟裕经常头疼,却查不出原因,粟裕死后骨灰里发现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