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
芄兰枝上结尖夹,小小童子佩角锥。虽然你已佩角锥,但不解我情旖旎。
《诗经》这首小诗里有个生僻字“觽”,觽读作(xī),觽字并不常见,所以我们读起来虽觉很美,但是不免一头雾水。
不过从解释上看,觽应该是一个可以佩戴的锥子。
嗯?带个锥子在身上……?
寻思一下,古人一天天想啥呢,带个锥子在身上,还能写进诗词歌里,还起一个这么难写难认的字!
“觽”字背后的历史背景又是怎样的呢?
《周易·系辞》云:“上古结绳而治”。在还没有文字的年代,古人就运用先天智慧用结绳来记事,就是俗称的结绳记事时代。觽字从角,最早就是带尖的兽牙以及拿兽骨一端磨出尖的角锥,可随身携带,具有一定的动物崇拜精神,其主要目的是用来解绳的!
而现在多见的都是玉制的觽,名为“玉觽”,形状普遍为头部做动物装饰,其中以龙和凤为原型的最为经典,尾部是尖椎,保留了最初的情感发源。但是解绳结的功能已然消失,文字的出现结束了结绳记事时代,人们开始文字记录重大事件。这时候玉做的觽便成为了王权贵族的佩饰及代表。
觽从最早解绳子的工具一跃成为贵族代表,变成领导者脖子上挂的配饰,这中间的变故无疑是人们情感的需求。
西周晚期 龙形玉觽 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藏
西汉刘向《说苑》,提及了觿的象征意义——“能决烦乱者佩觿”。
觽既可以解绳,使用者就拥有解绳的能力,能解绳者被认为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引申为可解烦乱决烦之意。
而玉又是古代君子比德之物,玉觽就应运而生的成为英明决断的领导身份的象征。
春秋凤鸟纹玉觽观复博物馆藏
可是面对感情,再有决断的人,可能也无法解开女子心中的情愫,犹如诗中: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