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前面说到,由于刘备安插在刘璋手下最高级别内应张松的暴露,使得刘璋对刘备有了防备,这让刘备攻取益州的过程尤为艰难,尤其是在围攻雒城(今四川广汉市区)的战役中,庞统意外战死,更让刘备对拿下益州毫无信心,刘备没有办法,只好派人去荆州让诸葛亮带领张飞、赵云前来援助,反正刘备自己是没招了。
诸葛亮认为,现在急急忙忙跑去雒城没有什么意义,雒城久攻不下,就是因为刘璋父子与益州本土派还抱有幻想,认为刘备久啃不下硬骨头就回退回荆州。所以诸葛亮决定率军沿长江而上,把成都外围城池都拿下,这样刘璋和益州派自然不战而降,可以和平解放成都这座历史古城,不亦乐乎。
诸葛亮他们率军北上后,重点要拿下的就是巴郡郡治江州,江州就是今天的重庆市,是益州第二大城市,其汇聚川蜀之众水,为自荆州进入成都最重要之战略地带,拿下这里就好办了。负责主攻江州的是名将张飞,而刘璋方面负责守城的是巴郡太守严颜。在这两个人之间发生了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史实、传说与演义互相交错,让整个事件如一团乱麻,不知何处是真,何处是假,真真假假混杂在一起,连分清都很难,更别说分析了。
我们先来看史实的部分。
据《三国志 张飞传》记载,张飞不愧是威震长坂坡的一代名将,一通猛攻便拿下了江州,并擒获了巴郡太守严颜。
张飞大概是要摆威风,当场就叱问严颜道:"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
这话说的,这江州好歹也是益州第二大城市,如果打都不打就投降,严颜这个巴郡太守也当得太扯淡了,所以严颜义正词严地反驳道:"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
张飞被下了面子,大怒,就说来人哪拉下去砍啦!
严颜没有被吓到,反而揶揄张飞道:“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砍头就砍头,你生啥气啊!
张飞觉得严颜不怕死,有个性,我喜欢,于是把严颜给放了,然后引为座上客,好吃好喝招待。
史书的部分,说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严颜后来如何,一概没有交代。按说严颜乃巴郡太守,应算是整个益州排名前五的首脑人物,若是投降刘备,至少也应是这个级别的官员,不可能从此在史书中消失了踪迹。事实上,刘备平定益州后,把严颜巴郡太守的位置给了成都人张裔。张裔由一个小小的帐下司马被提拔为大郡太守,从此以后便对季汉政权忠心耿耿,后来还成为诸葛亮的心腹亲信。
而史书中既然没有交代严颜的结局,那这就是说书人最好的发挥空间了。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张飞给严颜一解绑,严颜就立刻成了带路党,说道:“从此取雒城,凡守御关隘,都是老夫所管,官军皆出于 掌握之中。今感将军之恩,无可以报,老夫当为前部,所到之处,尽皆唤出拜降。”然后严颜就一路劝降过去,并以自身为榜样说:“我尚且投降,何况汝乎?”于是益州望风归附。最后严颜还成了黄忠的好搭档,号称蜀汉二老,在汉中之战中立下大功。
这些当然是罗贯中瞎编的,而且编的相当扯,竟然还说刘备拿下益州后,以严颜大功,拜其为前将军。刘备自己也只是个左将军,竟然还能封拜比自己还大的前将军,真是让人笑掉大牙。
总之,不管是从正史,还是从常理来看,严颜都是不可能投靠刘备的。据《华阳国志》记载,当初刘备入蜀之时,严颜曾捶胸顿足的说道:"此所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也!"严颜是刘璋亲手提拔的铁杆益州派,他是不可能加入刘备政权的。那么,严颜为何会在史书中神秘消失呢?这样一位重要人物,陈寿怎么连个交代都没有,随便加一句“后住江州,病卒”会很费墨水吗?
在重庆忠县当地的民间传说,可能会提供给我们另外一个答案。民间传说,严颜被张飞释放后,并没有投降,而且在听说刘备最终取得益州后,横剑自刎,完成了自己的忠烈之名。所以,到了唐贞观年间,严颜被唐太宗李世民追谥为“壮烈将军”,其老家临州(今重庆忠县)也被改名为忠州,严颜还被追封为忠州刺史。
图:忠县两大忠烈将军,严颜与巴蔓子
这就对了,在《三国志》的记载之中,张飞表现的粗中有细,颇具政治大局观,知道严颜是益州当地贤达与知名人士,不仅不能杀,还要表示敬重。而严颜虽然表现得不错,但毕竟没像张任那样真被砍了头,李世民用“忠烈”两个字来表彰他就不太适合了。但如果严颜按民间传说那样后来自刎了,这事迹就够分量了!而后来苏轼在经过严颜墓时,也为严颜写了一首赞歌,顺带还把刘备诸葛亮给批了一通……
先主反刘璋,兵意颇不义。孔明古豪杰,何乃为此事。刘璋固庸主,谁为死不二。严子独何贤,谈笑傲碪几。国亡君已执,嗟子死谁为。
何人刻山石,使我空涕泪。
吁嗟断头将,千古为病悸。
国亡君已执,嗟子死谁为。显然,苏轼认为严颜最后壮烈殉国了。而宋末文天祥在就义前一年写的《正义歌》里,也将严颜比作四大忠烈之首,说:“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这后面三位嵇绍、张巡、颜杲卿都死得极其壮烈,严颜应该也不会差过他们才对。
当然,到了元末明初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传播越来越广,严颜的忠烈之名也就越来越淡了,他一般只作为张飞与黄忠的配角出现,目的只是为了衬托张飞的国士之风与黄忠的老当益壮。但是,这位忠烈的断头将军,却在民间传说中持续以他的忠烈之风,一代代影响着巴渝人誓死不屈的抗战精神。特别是在抗日时期,国难当头,内斗不休的川军将领们立刻尽弃前嫌,一致抵御外侮,先后有数百万人奔赴抗日前线,战死的军队有六十多万人,阵亡的川籍将领多达三十余人。多少巴渝男儿,慷慨赴死,正所谓有断头将军,无投降将军,这才是中国人的脊梁。
图:汪逆跪像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位于今重庆市磁器口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