鏘湧(锵涌),◆清越激揚。○[明][陸采]《懷香記‧欽賜异香》:“追蹤[周][召]奏膚功,四海音徽鏘湧。”
白鏘(白锵),◆見“白鏹”。
轟轟鏘鏘(轰轰锵锵),◆象聲詞。形容大火燃燒聲。○《敦煌變文集‧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案案難,難振鐵,吸岌雲空,轟轟鏘鏘括地雄。”
濟濟鏘鏘(济济锵锵),◆濟濟蹌蹌。○[漢][劉向]《說苑‧建本》:“有昭辟雍,有賢泮宮,田里周行,濟濟鏘鏘而相從。”○《平山冷燕》第一回:“一日,天子駕臨早朝,文武百官濟濟鏘鏘,盡來朝賀,真個金闕曉鐘,玉階仙仗,十分隆盛。”
戛玉鏘金(戛玉锵金),◆見“戛玉敲金”。
鏗鏘(铿锵),◆1.形容金玉或樂器等聲洪亮。○《漢書‧張禹傳》:“優人筦弦鏗鏘極樂,昏夜乃罷。”○[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永寧寺》:“至於高風永夜,寶鐸和鳴,鏗鏘之聲,聞及十餘里。”○[唐][陸龜蒙]《奉和襲美二游詩‧徐詩》:“插架幾萬軸,森森若戈鋋,風吹籤牌聲,滿室鏗鏘然。”○[聞捷]《海燕》:“那聲音很脆,很亮,使我馬上聯想到列車進站以前,有人敲擊那懸挂着的鋼軌所發出的鏗鏘之音。”◆2.形容人聲洪亮或深沉堅定。○[晉][郭璞]《山海經圖贊‧西山經‧神耆童》:“[顓頊]之子,嗣作火正,鏗鏘其鳴,聲如鐘磬。”○《舊五代史‧周書‧盧文紀傳》:“[文紀]形貌魁偉,語言高朗,占對鏗鏘,健於飲啖。”○[清][蒲松齡]《聊齋志异‧白秋練》:“生乘父出,執卷哦詩,音節鏗鏘。”○[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八章:“[道靜]的聲音雖然很低,然而一字一句卻异常鏗鏘有力。”◆3.形容作品音節流暢,言語有力。○[唐][孟郊]《答盧仝》詩:“君文真鳳聲,宣隘滿鏗鏘。”○[元][辛文房]《唐才子傳‧殷堯藩》:“今有集一卷傳世,皆鏗鏘薀籍之作也。”○[清][葉廷琯]《鷗陂漁話‧吳山尊敏捷》:“[山尊]學士,天資敏捷……所作或瑰麗鏗鏘,或寄倔排奡,無不各得其所。”
鍞鏘(鍞锵),◆亦作“鏗鏘”。亦作“銵鎗”。◆象聲詞。
密鏘鏘(密锵锵),◆亦作“密蹡蹡”。◆形容刀劍等兵器密集的樣子。○[明][張鳳翼]《紅拂記‧華夷一統》:“莫不是密鏘鏘劍戟把你相攔當。”○[明][邵璨]《香囊記‧起兵》:“只見忽喇喇箭鋒似雨,密蹡蹡戈戟如麻。”
凄鏘(凄锵),◆象聲詞。多形容有節奏的聲響。○[南朝][齊][謝朓]《七夕賦奉護軍命作》:“迴龍駕之容裔,亂鳳管之凄鏘。”○[南朝][梁][沈約]《樂將殫恩未已應詔》詩:“凄鏘笙管遒,參差舞行亂。”○[唐][黃滔]《奉和翁文堯員外經過七林書堂見寄之什》詩:“定恐故園留不住,竹風松韻漫凄鏘。”
淒鏘(淒鏘),◆象聲詞。多形容有節奏的聲響。○[南朝][梁][沈約]《樂將殫恩未已應詔》詩:“淒鏘笙管遒,參差舞行亂。”淒,一本作“凄”。○[唐][權德輿]《祗命赴京途次淮口因書所懷》詩:“彪炳睹奇采,淒鏘聞雅音。”○[前蜀][韋莊]《村笛》詩:“《簫韶》九奏韻淒鏘,曲度雖高調不傷。”○[清][李重華]《貞一齋詩說‧<論詩答問>之一》:“如洞簫長笛各有竅,一一按律調之,其淒鏘要眇,莫不感人之深。”
鏘鈜(锵鈜),◆象聲詞。形容聲音洪亮清越。○[南朝][梁][沈約]《郊居賦》:“始則鐘石鏘鈜,終以魚龍瀾漫。”
鏘金(锵金),◆1.撞擊金屬器物而發聲。○[南朝][梁][費昶]《詠入幌風》:“鏘金驅響至,舉袂送芳來。”○[唐][劉商]《山中寄元二侍御》詩之二:“拖紫鏘金濟世才,知君倚玉望三台。”○[唐][李敻]《恒岳晨望有懷》詩:“從官叨佐理,銜命奉珍羞,薦玉申誠效,鏘金諒有由。”◆2.比喻音節響亮,詩句優美。○[唐][黃滔]《魏侍中諫獵賦》:“蓋以詩也中律鏘金,成章璨綺。”○[唐][沈傳師]《次潭州酬唐侍御姚員外游道林岳麓寺題示》詩:“鏘金七言凌[老杜],入木八法燔高軒。”
鏘金鏗玉(锵金铿玉),◆見“鏘金鳴玉”。
鏘金鳴玉(锵金鸣玉),◆金玉相撞而發聲。比喻音節響亮,詩句優美。○[唐][駱賓王]《帝京篇》:“繡柱璇題粉壁映,鏘金鳴玉王侯盛。”亦作“鏘金鏗玉”。○[五代][齊己]《讀<李白集>》詩:“鏘金鏗玉千餘篇,膾吞炙嚼人口傳。”◆补义条目■比喻声音清脆悦耳。○唐皇甫冉《杂言无锡惠山寺流泉歌》:“寺有泉兮泉在山,鏘金鳴玉兮長潺潺。”■补证条目■比喻音节响亮,诗句优美。亦作“鏘金戛玉”。○元黄溍《题平章康里公春日杏园西即事诗后》诗:“鏘金戛玉音聲古,抉石奔泉氣勢雄。”
鏘鏗(锵铿),◆鏗鏘。○[唐][柳宗元]《與衛淮南石琴薦啟》:“願以頑璞,上奉徽音。增響亮於五絃,應鏘鏗於六律。”○[太平天國][洪秀全]《御製千字詔》:“廷闕瓊瑤,鐘罄鏘鏗。”
鏘鎯(锵鎯),◆象聲詞。形容金屬響聲。○[王汶石]《蠻蠻》:“[蠻蠻]一眼就瞧見爸爸站在架子底下,同另外三個人,把着粗繩和橫棍,一起一蹲……井管裏發出鏘鎯的響聲。”
鏘鳴(锵鸣),◆形容聲音清越。○《禮記‧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後玉鏘鳴也。”○[清][朱仕秀]《重游靈應峰記》:“清泉雜其間,鏘鳴可聽。”
鏘鏘(锵锵),◆1.象聲詞。形容金石撞擊發出的洪亮清越的聲音。○《詩‧大雅‧烝民》:“四牡彭彭,八鸞鏘鏘。”○[鄭玄]箋:“鏘鏘,鳴聲。”○[漢][秦嘉]《留郡贈婦》詩之二:“肅肅僕夫征,鏘鏘揚和鈴。”○[宋][梅堯臣]《和永叔<柘枝歌>》:“鏘鏘雜珮離芳渚,珠帽紅靴振金縷。”○[清][袁枚]《新齊諧‧玉梅》:“滿房帳鉤箱鎖之類鏘鏘有聲。”○[丁玲]《某夜》:“‘鏗鏗-鏘鏘-’,鐵的鐐銬在他的手上和腳上討厭的響着。”◆2.象聲詞。特指詩文音節清越響亮。○[清][杜芥]《<楝亭詩鈔>序》:“徒賞其詩淵淵爾,鏘鏘爾,非[曹子]所以命予者已。”◆3.象聲詞。樂聲。○[三國][魏][曹丕]《于譙作》詩:“獻酬紛交錯,雅舞何鏘鏘。”○[唐][宋若憲]《和御製麟德殿宴百僚》:“御筵多濟濟,盛樂復鏘鏘。”○[清][劉大櫆]《賁趾堂記》:“良朋四五人自遠而至,相與觴詠其中,鏘鏘然金石之聲交發於四座。”◆4.象聲詞。鳥蟲鳴聲。○《左傳‧莊公二十二年》:“鳳皇于飛,和鳴鏘鏘。”○[清][惲敬]《釋蟪蛄》:“似蜓蚞而復小,黑黃色,其聲鏘鏘,如舞鐃,如鈴,故曰螿,非蟪蛄也。”◆5.美好貌。○《管子‧形勢》:“鴻鵠鏘鏘,唯民歌之。”○[南朝][梁][沈約]《為臨川王九日侍太子宴》詩:“靡靡神襟,鏘鏘群彥。”○[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司空曙》:“鏘鏘美譽,不亦宜哉!”◆6.盛多貌。○[漢][劉向]《說苑‧建本》:“田里周行,濟濟鏘鏘,而相從執質,有族以文。”○[隋][王通]《中說‧述史》:“子將之[陝],門人從者鏘鏘焉被于路。”○[唐][溫庭筠]《雉場歌》:“彩仗鏘鏘已合圍,繡翎白頭遙相妒。”◆7.高貌。○《後漢書‧張衡傳》:“命[王良]掌策駟兮,踰[高閣]之鏘鏘。”○[李賢]注:“鏘鏘,高貌也。”◆8.步伐整齊貌。
鏘鏘濟濟(锵锵济济),◆莊敬貌;敬慎貌。○[唐][元稹]《盧均等三人授通事舍人》:“鏘鏘濟濟,進退以時,名為侍臣,以贊導吾左右者,通事舍人之任也。”參見“濟濟鏘鏘”。
鏘鏘翼翼(锵锵翼翼),◆恭敬謙和地行走。○[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教》:“每從兩兄,曉夕溫凊,規行矩步,安辭定色,鏘鏘翼翼,若朝嚴君焉。”○[唐][宋之問]《太平公主池山賦》:“行軒即水,去馬騰雲,鏘鏘翼翼兮旋丹闕。”
鏘然(锵然),◆1.形容金寶珠玉等聲音清脆。○[唐][蔣防]《幻戲志‧葉法善》:“金翠珠玉,間廁其內,樓高百五十尺,微風所觸,鏘然成韻。”○[宋][蘇軾]《石芝》詩:“忽驚石上堆龍蛇,玉芝紫筍生無數。鏘然敲折青珊瑚,味如蜜藕和雞蘇。”○[清][蒲松齡]《聊齋志异‧畫壁》:“忽聞吉莫靴鏗鏗甚厲,縲鎖鏘然。”徐遲《大場的一夜》:“挺一挺胸,甲上的冰柱迸落,鏘然有聲。”◆2.形容書聲琅琅。○[宋][葉適]《朝奉郎致仕俞公墓志銘》:“入其塾,誦讀之鏘然,覃思之悠然,人雅多公父子不窮於儒也。”○[清][曾國藩]《仁和邵君墓志銘》:“飢餓圍城之中,猶著《禮經通論》。誦聲鏘然,徹於巷外。”
鏘如(锵如),◆形容玉聲清脆。○[隋][王通]《中說‧周公》:“衣裳襜如,劍珮鏘如,皆所以防其躁也。”○[阮逸]注:“帶劍示威,垂珮合節。鏘如,響聲。”○[明][宋濂]《羅氏<五老圖詩卷>序》:“當風日和美之時,婆娑中庭,衣冠偉如,佩玉鏘如,于于而趨,雍雍而語。”
鏘聳(锵耸),◆雄辯傑出。○[明][李東陽]《尹公進墓志銘》:“公風裁清操,論議鏘聳。”
鏘羊(锵羊),◆見“鏘洋”。
鏘洋(锵洋),◆亦作“鏘羊”。◆1.德音,美好的名聲。○《文選‧王儉<褚淵碑文>》:“怊悵餘徽,鏘洋遺烈。”○[劉良]注:“鏘洋,德音也。”○[王闓運]《常公神道碑》:“鏘洋遺烈,悽愴圖徽。”◆2.金玉碰擊發聲。○[唐][魏徵]《奉和正日臨朝應詔》:“鏘洋鳴玉佩,灼爍耀金蟬。”○[宋][王禹偁]《繳連壽寧節功德疏表》:“鐘梵鏘洋于四水,香花煥耀于六街。”◆3.泛指發出美好的樂聲。○[唐][薛元超]《奉和同太子監守違戀》:“欲應重輪曲,鏘洋韻《九韶》。”◆4.喻指文辭華麗,韻律優美。○[金一]《文學上之美術觀》:“質實者忌其野,鏘洋者防其淫。”◆5.廣大、盛多貌。○[唐][黃滔]《御試良弓獻問賦》:“今吾皇播聲教以鏘洋,濬恩波而浩汗。”○[清][龔自珍]《阮尚書年譜第一序》:“海內之士,懷觚握槧之倫,介景者鏘羊,祝延者漎萃。”
鏘鉞(锵钺),◆大斧。鏘,通“斨”。○[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六經‧五正》:“[黃帝]于是出其鏘鉞,奮其戎兵。”
鏘金戛玉,◆见“鏘金鳴玉”。
趨鏘(趋锵),◆形容朝拜、進謁時步趨中節。○[宋][梅堯臣]《送唐紫微知蘇臺》詩:“[吳]娃結束迎新守,府吏趨鏘拜上官。”○《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此時不及寒暄,便恭肅趨鏘,上堂給父母請了安。”參見“趨蹌”。◆补义条目■指朝拜;进谒。○《魏书·高祖孝文帝纪》:“今諸邊君蕃胤,皆虔集象魏,趨鏘紫庭。”
森鏘(森锵),◆謂嚴整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