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房产 / 正文

商路(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2 10:44:19 浏览:14次 作者:用户投稿 【我要投诉/侵权/举报 删除信息】

来源:经济日报

商路

西藏昌都市贡觉县养殖大户多贡的阿旺绵羊群正在草原上吃草。群山连绵、草场繁茂,成群的阿旺绵羊成为贡觉县靓丽的风景。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代 玲摄

商路

2008年,传承千年的井盐晒制技艺被列入***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曾是茶马古道“明星盐产地”的芒康县,人们正在努力尝试将电商经济、旅游产业、文化创新等新元素融入古老盐田。图为村民在千年盐田里劳作。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覃皓珺摄

商路

在纳西乡洛松次仁的葡萄园里,负责质量监控的吴昌丽正在取样。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代 玲摄

古时的西藏昌都,是“茶马古道”重镇,从云南、四川而来的马帮在这里集散物资,再深入西藏腹地。昌都解放70年来,这座藏东大地上的商路节点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在深山峡谷中建成了四通八达的路网,而且迈步走上了产业发展的坚实之路、电商发展的数字天路,兼具古老与现代发展元素的新型城市正在崛起。在昌都采访的一个个故事中,记者逐渐描摹出这座古镇新城的清晰样貌。

昌都是哪里?它是西藏的东大门,历史上茶马古道的重镇,位于川滇藏青四省区交界的横断山区。

昌都的山有多高?谷有多深?民间的歌谣说得清楚:“上山云里钻,下山走江边,对山喊得应,走路要几天。”

昌都的路有多难多险?以前,人们经常说要考验车技,就去跑川藏公路。“四壁云山押半空”“重叠川原道路长”是川藏公路的真实写照。昌都就是川藏公路上的重要节点。

古时,一条茶马古道演绎着藏东大地商贸往来的故事。今天,以现代化路网为基础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发展给昌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昌都解放70年来,在党和***的关心支持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昌都市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走上了发展的康庄大道。

司机“跑运输”不再心悸

1950年10月,解放军成功渡过金沙江,将五星红旗插在了西藏江达县岗托镇岗托村的土地上。从此,“西藏解放第一村”成为岗托人的自豪。

横跨金沙江的317国道从岗托村旁经过,南来北往的车辆吸引了一个少年的目光。1971年,这名叫贡松格来的岗托村14岁少年终于有机会走上了自己与汽车的结缘之路。

跟着亲戚学习开车5年后,19岁的贡松格来东拼西凑了4000元,购买了他人生中第一辆汽车——一辆二手的解放牌卡车,成为岗托村第一个跑运输的人。

贡松格来开着解放牌卡车走出岗托村,往来于昌都与拉萨、成都等川藏地区。从运输大米、面粉、日用品再到运输钢筋水泥,40年来,贡松格来一趟又一趟地穿梭于拉萨和成都之间,见证了路的变化。

“刚开始跑运输的时候,路面极窄,时刻都要盯着对面来车,如果有车,老早就要选好会车的地方。不仅如此,坑坑洼洼的土路对轮胎磨损也很大,常常一天要补两次胎。”贡松格来回忆,当时经常遇到塌方堵车,最长的时候一堵就是一个月,带的干粮吃完了只能饿肚子。

海拔4200米的矮拉山横亘在江达县和岗托村之间,成为贡松格来必须要翻越的大山,每次翻山都让他胆战心惊。

“山上气候多变,风雪一大,只有沿着别人的车辙小心翼翼行驶才能确保安全。”贡松格来说,现在矮拉山通了隧道,原来翻山20多公里的路程被4.8公里长的隧道代替,不仅路程大大缩短,也更安全了。

昌都山高谷深,常常路的下方就是悬崖陡坡,江流奔腾,天险无数。以前在这样的路上,贡松格来每跑完一趟都心有余悸。现在,随着交通状况改善,贡松格来很享受这段行程。

60岁后,贡松格来不再跑运输定居拉萨了。他买了一辆皮卡车代步,每年从拉萨往返岗托两三次。

“以前从村里到拉萨顺利的话要一周时间,现在只要一天半就到了。天险路段被一个个改造,路越修越好。”贡松格来说,如今他盼着高速公路能早日修到岗托村。

近代以来,一条茶马古道沿着昌都三江流域的深山峡谷蜿蜒而行,各种物资全靠人背畜驮、栈道溜索运输。川藏公路通车前,昌都几乎没有一米现代公路。解放70年来,从中央到西藏自治区都持续加大对昌都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规划实施了一大批重点项目。

“‘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投资1100亿元,相当于昌都全市2010年前固定资产投资总和的4倍,极大改善了昌都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昌都市副***卫强介绍,截至2019年底,昌都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836万公里,县(区)通畅率达到100%,乡(镇)通达率、通畅率分别达到100%、93%,行政村(居)通达率、通畅率分别达到100%、68.8%,彻底改变了昔日出行全靠人背马驮、走骡马驿道的落后状况。1995年昌都邦达机场通航并先后开通了昌都至拉萨、成都、重庆、西安4条直达航线,每周航班达到80余架次,架起了连接祖国各地的空中走廊。

随着土路变油路、架桥通隧道……贡松格来家跑运输的车更新升级了7次。最后一辆运输车为40多万元的东风天龙卡车,无论车身和载重都远超从前,贡松格来家的致富路越走越宽广。

走南闯北让贡松格来见多识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如今,他的几个孩子都通过越来越好的道路找到了致富门路,做起了服装、珠宝等生意,过上了富足生活。

路已经从昌都的发展瓶颈,成为了发展的重要机遇。像贡松格来一样的岗托村人有的承包修路工程,有的跑运输,大家通过越修越好的路走向了小康生活。

昌都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江世国介绍,“十三五”期间,昌都市完成交通投资336.37亿元,比“十二五”同期增长202.98亿元,是“十一五”的15倍。贯穿昌都境内的317、214、318国道改造升级,年拉山隧道、贡芒路等一大批重大交通项目相继建成通车,让广大人民群众步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快车道。

阿旺绵羊与高原葡萄酒

从贡觉县到芒康县的公路铺油通车后,将国道317和318连接了起来。公路沿线群山连绵、草原繁茂,成群的阿旺绵羊像一朵朵紧贴地面的“祥云”成为贡觉县靓丽的风景线。作为***地理标志产品,近5年来,阿旺绵羊成为昌都市重点打造的特色农牧产业之一。贡觉县成立了藏东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运营在莫洛镇幸福村建设的阿旺绵羊繁育基地,收购全县的阿旺绵羊并进行短期育肥后统一销售。

今年5月,阿旺乡的养殖大户多贡刚刚把300多只一岁多的阿旺绵羊以每只1800元的价格卖给了基地。“卖给基地,我不用再操心市场,可以甩开膀子养羊。”多贡说。

在基地,20余栋现代化羊舍整齐排列,饲料加工厂、肥料发酵车间、兽医室一应俱全。

为了打造品牌,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效益,藏东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与天津奥群牧业有限公司合作,从技术上降低阿旺绵羊的死亡率,以更营养的饲料配比和科学化养殖方式,提升阿旺绵羊的成品率和品牌价值。

“虽然贡觉县养殖阿旺绵羊的历史长达千年,但过去采用游牧方式养殖普遍是一年一胎、一胎一羔,繁殖速度慢、死亡率高,即便羊肉品质优、味道好,却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化规模。”贡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格桑次仁介绍。

近年来,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贡觉县投资1.6亿元,逐步建成了集“培训、科研、育种、扩繁、加工、物流、冷链、销售”于一体的阿旺绵羊产业链,辐射带动6200余名群众参与到阿旺绵羊产业链建设中。截至目前,贡觉县阿旺绵羊基地养殖规模达到3700只,繁育15569只,产值3088万元;生产有机肥600吨,产值198万元。

规模上去了,销售也不能落下。2018年之前,当地没有冷链运输,阿旺绵羊产品虽好却难以远销。

“随着冷链卡车的引入和稳定冷链承运商的合作。从贡觉县到成都形成了阿旺绵羊规模化生产和产业输送的‘新路’,阿旺绵羊销售额持续增长。”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援藏干部、贡觉县常务副***李敬说。

在昌都市区最繁华的地段,由贡觉县与昌都市餐饮品牌联手打造的“阿旺绵羊”主题餐厅成为地标。下一步,贡觉县计划在成都等城市开设“阿旺绵羊”主题餐厅。

高原秋风清凉,山间云烟如幕。跋涉于芒康县的纳西民族乡近3000米的高山之间,只见一片片果实累累的葡萄园向山间延伸。“80后”创业者洛松次仁在这里创办了西藏第一家葡萄酒企业。

从开着拖拉机运货,到立下决心创业,将家乡和家族古老的酿酒手艺变成改变生活的“收益”,洛松次仁时常在思考,纳西乡发展产业的优势在哪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根据本地特色做到“因地制宜”,才有机会实现商业上的“适者生存”。这是洛松次仁的答案。

葡萄酒的手工酿制工艺,在纳西乡已经传承了百年。但“酒香也怕山大沟深”,洛松次仁开拓出500余亩高品质酿酒葡萄园区,立志与合伙人共同打造出世界海拔最高、带有高原独特风味的有机葡萄酒。

2015年,在西藏自治区科技厅、昌都市科技局帮助下,洛松次仁在企业开设了“西藏高原葡萄栽培与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投入精力和财力钻研最先进的葡萄酒酿制工艺。随着品质不断提升,其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在国际上斩获了一个又一个酒业荣誉。

“我们创业的初衷,是将芒康县传承百年的葡萄酒手工酿制方式,转变为现代化企业模式,让大家致富,从茶马古道走出时代的新路。”洛松次仁将企业发展与精准扶贫、产业化扶贫相结合,每年帮扶农牧民临时就业700余人,帮扶百姓每人年增收达8000元以上。

2019年,芒康县葡萄种植规模1.17万亩,年产量达7200余吨,葡萄加工产值达7000余万元。截至目前,相关产业共带动种植户1459户9720人增收,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13户1039人,人均增收达6018元。随着芒康县葡萄酒产业的品牌升级和销路开拓,更多当地乡民将投身这份浪漫事业中,用古老技艺酿制出甜蜜未来。

茶马古道的数字天路

距芒康县城120公里的加达村内,一片片盐田波光荡漾,凭借传承千年的井盐晒制技艺,勤劳的盐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每逢高原上春暖花开,伴随着桃花的芳香,当地人引以为傲的“桃花盐”由此踏上古道、销往远方。

虽然位于川、滇、藏文化交融的核心区域芒康县内,在过去是“茶马古道”入藏第一站上的“明星盐产地”,芒康县加达村的手工井盐却一度因为沟深路远、产量不足,而在商业化制盐大发展中陷入存续艰难的困局。

2008年,井盐晒制技艺被列入***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和了解井盐文化。

“要想打破僵局,把老手艺推广出去,必须用适合新时代的新办法,我们年轻人也要给家乡出力。”来到加达村的游客时常能看到一位身着传统服饰的姑娘,一边直播着盐田风光,一边讲解着古法制盐技巧,她就是扎西拉姆。作为“90后”井盐晒制技艺传承人,扎西拉姆告诉记者,电商经济、旅游产业、文化创新等新元素正融入古老的盐田。

加达村全村共有2775块盐田,年产白盐、桃花盐约20万斤。昔日“盐民们”辛勤地凿井、背卤、晒盐……工艺复杂、费时费力却始终卖不出好价钱。扎西拉姆开始琢磨,怎样才能为故乡的井盐增加附加值,进一步打开销路。她开始尝试通过网络直播吸引关注、推广井盐文化,同时,通过与盐类相关的保健品生产等商家合作,为井盐增加附加值。

同样在芒康县,56岁的昂旺邓吉手捧着印有自己头像的“青稞饼礼盒”载歌载舞,录制着充满激情和正能量的民族舞蹈。这位活泼热情的藏族大叔,不仅在抖音平台上拥有40多万粉丝,更是当地创业致富的领军人物。

“我的祖辈都以种青稞为生,青稞就是我们的宝贝。”昂旺邓吉告诉记者,他希望通过提高青稞附加值让更多乡亲一同致富。昂旺邓吉坦言,如果没有电商平台,他这个老头子可火不了。通过平台互动,他把相关产品放到了商品橱窗,不仅向粉丝们展示着积极乐观的形象,更将家乡的青稞产品推向全国。“我还打算学习更多电商知识,让全世界知道我们家乡的好产品!”昂旺邓吉对未来充满信心。

随着村级电商服务站的建立、电商业务培训的增加,电商正在改造着这条“茶马古道”。截至目前,昌都市已建成县域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3个、O2O展销中心5个、乡村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116个、县乡物流配送中心2个。全市现有电子商务企业15家,从业人员242人。2019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4644.84万元,其中企业间电子商务交易额2864.78万元,网络零售交易额1780.06万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代 玲 覃皓珺 翟天雪)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因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5304928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