鲷鱼烧
提到“鲷鱼”,有些朋友可能首先想到一种叫“鲷鱼烧”的日本点心。正如老婆饼没有老婆,鲷鱼烧也没有鲷鱼,但它却是按照鲷鱼的形象来制作的。这里所说的“鲷鱼”,指且仅指真鲷。
真鲷
真鲷/Pagrus major名字中有个“真”字,不说明别的都是赝品,这只是鱼类命名的习惯,然而把真鲷当成鲷鱼之正宗也未尝不可。日本人推崇“鲷鱼”,有“花之樱,鱼之鲷”之美誉,其意犹如“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说的就是真鲷。此鱼体色微红,整饬的鳞片好似武士的甲胄,故受到武士阶层和社会名流的追捧。传闻德川家康临终前最后一顿吃的就是鲷鱼天妇罗。
真鲷
不但日本人对真鲷青眼有加,青岛人对它的喜爱亦不遑多让。民间通常呼为“加吉鱼”,因体色绯红,又叫“红加吉”。此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确实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上等海鱼;加上身体鲜艳喜人,俗名又颇有吉庆之意,故民间常用于节日筵席。真鲷的人工养殖技术成熟,规模不小,价格也较便宜,但野生海捕的大规格真鲷还是相当贵,一尾鱼在八九年前就能卖到六七百元。
黑鲷
狭义的鲷鱼特指真鲷,广义的鲷鱼则可泛指鲷科的种类,应该提到的第二种鲷鱼必然是鲷科黑鲷属的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此鱼和真鲷体型略相仿,通体灰黑色而有银色光泽,故俗名曰“黑加吉”,有时也把小个头的黑鲷称为“海鲋”。虽说黑加吉红加吉都叫加吉,但黑加吉的地位可比真鲷差多了,矶钓和地笼网经常可以捕获到它们,价格也便宜不少。
黄鲷
金头鲷
产于青岛海域的鲷鱼,主要即真鲷和黑鲷二种。不过茫茫大海中也有其他种类分布,比如黄(牙)鲷/Dentex tumifrons,和真鲷外形酷似,好比一对塑料姐妹花,其名声在料理界虽不显赫,但仍不失为一条好鱼。另外还有大西洋鲷/Sparus aurata,也叫“金头鲷”,原产于地中海和东北大西洋,近来在青岛沿海频频被捕获,常被钓友误认为是真鲷。应是网箱养殖逃逸,有入侵风险。
松鲷
除鲷科的正宗鲷鱼之外,还有几种以鲷为名但并非鲷科种类的鱼,嗯,这些都是赝品。比如傻大黑粗的松鲷/Lobotes surinamensis,松鲷科的唯一物种,俗名“唇唇”,高级刺身材料,熟食味道一般。胶东谚语曰“加吉头鲅鱼尾刀鱼肚子唇唇嘴”,指此鱼的嘴很好吃,显然是无稽之谈。
横带髭鲷
斜带髭鲷
横带髭鲷/Hapalogenys mucronatus,石鲈科。暖温性种类,但分布可北达渤海。舟山一带俗称它为“十六枚”,传闻此名源于其背上硬硬的鳍棘的数目,其实根本对不上。某度百科说,该种也叫黑鳍髭鲷,误矣,黑鳍髭鲷是近缘种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gripinnis的别名。这两种鱼都不错,肉质颇为细嫩。
斑石鲷
条石鲷
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石鲷科,“矶钓之王”。其肉质Q弹透明,较适合薄切刺身。近年来,此鱼在北方市场上渐多、甚至在黄渤海都变得更常见,与莱州一个养殖场有很大关系。另外,青岛海域有原产的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幼鱼体侧有6~7黑色横带,十分漂亮,但成年时雄性横带消失,吻部变黑,雌性横带变淡。
细条天竺鲷
介绍最后一种,细条天竺鲷/Apogon lineatus,小型鱼类,天竺鲷科天竺鱼属。体侧具9-11条灰褐色细横条纹,故胶东一带称为“九道箍”,因传统经济鱼类资源的衰退减轻了其生存压力,使其种群一度十分繁盛。因体小且不易储存,并不受重视,一般制鱼粉作为饲料。新鲜度高的也很好吃,据说特别适合做馅料,制成的鱼丸、水饺味鲜嫩滑。
总之“鲷”是一个意义模糊的名词,同样叫“鲷”的鱼,可能从目这一分类阶元就已经分道扬镳了。本篇算是关于“鲷”的小杂烩,把青岛海域常见的“鲷”鱼捋了一遍,供各位海鲜老饕参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还是挨个吃起来吧(松鲷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