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旅游 / 正文

旄(旄牛道)

时间:2022-04-14 01:28:04 浏览:11次 作者:用户投稿 【我要投诉/侵权/举报 删除信息】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141课,讲三个汉字,即《说文解字》解字“犛”部汉字的三个字。其中犛是部首汉字,“氂”与“斄”是部属汉字。这三个汉字,字形复杂,但字义相对简单,分别如下:

1、犛。是《说文》540部部首之一,现在这个部首已经取消。犛字201部首检字检字法归在“牛”部。这个字有两个读音:

(一)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注了读音máo,《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犛,西南夷长髦牛也。”形声字。《玉篇.犛部》:“犛,兽如牛而尾长,名曰犛牛。”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牦牛。后来犛写作“牦”。犛的本义就是牦牛,牦牛属于哺乳纲、真兽亚纲、偶蹄目动物,是以中国青藏高原为中心,及其毗邻高山、亚高山高寒地区的特有珍稀牛种之一,草食性反刍家畜。牦牛叫声像猪鸣,所以又称猪声牛。因其主产于中国青藏高原藏族地区,也称西藏牛,牦牛尾巴如马尾,所以又名马尾牛。样子如图:

旄

(牦牛)

《山海经.中山经》:“东北百里,曰荆山……其中多犛牛。”郭璞注说:“旄牛属也,黑色,出西南徼(读jiào,义同边塞的“塞”)外也。”《国语.楚语上》:“巴浦之犀、犛、兕、象,其可尽乎!”指巴浦之地,这些不同于中原的动物非常多。

犛牛外在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尾毛蓬生似帚,下腹、肩、股、胁等处密生长毛,因此人们据此多长毛的特征另造了一个从牛毛声的“牦”字,毛同时兼表义。以代替字形复杂的“犛”字。

另外,文献中也用“旄”(《说文解字》有旄字,也读máo)字指犛牛,旄的本义是指用牦牛尾在旗竿上做装饰的旗子。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称:“旄,以犛牛尾注旗竿,故谓此旗为旄,因而谓犛牛尾曰旄,谓犛牛曰旄牛,名之相因者也。”现在通用的牦字也有可能是旄引申出旄牛的意义后制作的一个分化字。古代旄也用于使节出使时符节,用的也是牦牛尾毛。比如《汉书.苏武传》“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大意是:(苏武)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于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掉落了。

旄

(傅抱石画《苏武牧羊》)

(二)犛字的第二个读音读lí。专用于“犛靬(读jiān)”这个词。是汉代西域国名。就是大秦国。也指汉代张掖郡县名,也写作驪靬,在现在的甘肃省永昌县。

犛的小篆写法如图:

旄

(犛的小篆写法)

2、氂。现代汉语201部检字法在“毛”部。这个字有两个读音:

(一)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了一个音máo。给的解释是:“氂,犛牛尾也。从犛省,从毛。”王筠的《说文句读》称:“‘犛省’及‘毛’皆其声也。许君于会意字而两体之声皆谐者,例不言声。”朱骏声的《说文解字通训定声》称:“从犛省,从毛,会意,毛亦声。”因此,这个字是形声兼会意字。本义就是牦牛尾。清代徐侃《游李氏松园记》:“有长松数百株,皆偃蹇屹立,枝樛曲上向,叶如氂,团簇满林中。”;也用来指马尾。《淮南子.说山训》:“执而不释,马氂截玉”高诱注说:“氂,马尾也。”。执着而不放弃,就是马尾也能截断玉石。

本义之外:(1)氂还指长线或长毛。《广雅.释器》:“氂,毛也。”《列子.汤问》:“(纪)昌,以氂悬蝨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纪昌(为了学剑练眼睛)用长线拴住一只虱子,吊在窗口上,天天面朝南方目不转睛地盯着它看,十多天之后,虱子在眼中渐渐显得大了起来;到了三年以后,竟显得有车轮那么大。有的译本译为马尾巴,似乎并不准确。

旄

(纪昌学射)

(2)通“犛(牦)”。牦牛。《集韵.爻韵》引《说文》称:“‘西南夷有长髦牛也。’或作氂。‘”如《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七》:“其地多氂牛,尾大而有力,亦能负重。”徐霞客在云南见到了牦牛。

旄

(香格里拉的牦牛)

(二)氂的第二个读音读作lí。有三种用法:

(1)用作量词,后来写作釐,就是厘。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三:“十毫曰氂,今皆作釐。”《集韵.之韵》:“氂,十毫曰氂”。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二:“按毫厘本权度之数。《孙子算术》:‘蚕吐丝为忽,十忽为杪,十杪为毫,十毫为厘,十厘为分,十分为寸。’”后人又移之于称(秤),是权度皆以毫毛起数,其字本应从毛。”毫、厘是重量和长度单位。平常我们说的“差之毫厘”,其中的“厘”,到底微小到什么程度呢?看上面这段话,它最初就是从蚕吐的丝开始算起的。

旄

(蚕丝)

(2)同“斄”。硬而卷曲的毛。下面第三个字会专说到这个字。(3)同“剺”,割;划。

氂的小篆写法如图:

旄

(氂的小篆写法)

3、斄。现代汉语201部检字法在“攵”部。这个字也有两个读音:

(一)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注了一个读音lí。给的解释是:“强曲毛。可以著起衣。从犛省,来声。”斄的本义就是硬而卷曲的毛。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著同褚,装衣也。”王筠的《说文句读》:“强者倔强也,屈者屈曲也。”这里的“装褚”,典出《汉书.王莽传》。

《小尔雅.广训》:“杂毛曰氂(上面氂字第二意思)。”胡承珙《小尔雅义证》称:“《汉书.王莽传》‘莽好以氂装衣’注云:‘毛之强曲者曰氂,以装褚衣中,令其张起也。’”这个记载称王莽喜欢自制衣服,把硬而卷曲的毛絮到衣服里去,应当是能起到更好的保暖作用,他的这个原理,基本上相当于现代羽绒服保暖原理。

旄

(王莽)

此外,斄还通“犛”,就指牦牛。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斄,假借为犛。”比如《庄子.逍遥游》:“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成玄英疏称:“斄牛,犹旄牛也,出西南夷。其形甚大,山中远望,如天际之云。”

(二)斄的第二个读音读作tái。有两个用法:(1)古邑名。传说为后稷封地。在陕西省武功县南。也作“邰”。(2)古县名。秦代所置,治所是同一个地方。

斄的小篆写法如图:

旄

(斄的小篆写法)

犛部汉字只有今天讲的这三个。“犛”部在现代汉语里已经取消,部属三个汉字打散分别归入其他部首之下,检字时注意。

(【说文解字】之141,图片引自网络)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因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5304928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