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我骨子里是个和平爱好者。小时候,看到电视里的战争场面,捂着眼睛。上初中学历史,看到为了适者生存而起的厮杀更不喜,高中果断选择了理科,高一历史会考结束就丢下了历史,好像丢下包袱一样如释重负,这么多年一直逃避、拒绝电视、电影中的战斗牺牲。
跟着一群优秀的人,读了几年书,浮躁少了些,可以沉静下来面对历史中的杀戮、饥饿状态下的人吃人。2022决定重启历史,直面自己的胆怯,一月读了李开元老师的《楚亡》、《秦崩》,彼时浑浑噩噩,只记住了大人物,战争、战线、战术一筹莫展、一窍不通,读着读着好像有些进步,2月读了这本隳三都,有点感觉,试着梳理一二。
一、作者其人
周思成是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编审,1984年生于湖南长沙,同为80后,心理上更易接受。他主要研究领域为蒙元史、民族史和军事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通晓英语、法语、德语,能阅读日文、俄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拉丁文、波斯文、阿拉伯文、藏文、维吾尔文和蒙古文,真是优秀到无与伦比。
此书视野广阔,立意别出心裁,描述战争采用古今对比,名人著作信手拈来,读完对作者的博学更加崇拜!
二、三都其地
最先接触的是孔子的隳三都,堕三都的"堕",通“隳”(huī ),意为毁坏城墙。三都是季孙氏的费邑(今山东费县西北)、孟孙氏的郕邑(今山东宁阳东北)、叔孙氏的郈邑(今山东东平东南)。
春秋时期鲁国孔子执政期间,按照周礼,天子、诸侯、大夫筑城的高度、广度都有定制。被称作“三桓”的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三族之家臣势力渐强,经常以下犯上,侵凌“三桓”,甚至越过“三桓”而干预国政,孔子为鲁国的大司寇兼摄相事,为了加强君权,为防止家臣据“三桓”之私邑反叛,这年夏天,建议鲁定公拆毁“三桓”私邑郈、费、郕,堕毁三桓。
此书中的三都,指的是金国末期的中都(北京)、南京(开封)、蔡州三个都城。1211年起,由“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带领的蒙古铁骑军团在欧亚大陆纵横,势不可挡。而作为当时的龙头老大金国女真族,却在建国不到百年间被安逸同化,从最初强悍的顶级武力跌下凡间落后挨打,处处受制。最终被迫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经过中都(北京)、南京(开封)、蔡州三场惨烈的围城战,最后的最后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下覆亡于蔡州。
三、历史镜鉴
有句网红话说“屁股决定脑袋”, 通过周思成的分析和笔触,字里行间感受到一个君王决策、判断、管理等诸多内力对***,对老百姓的影响。乱世需要杀伐果决之才,平庸的金哀宗守成不足,却屡屡受制于贵族,让我们回忆一番:
金国建国时,武力值满血的女真族骑兵,虎虎生风的杀出了一个崭新的***。打的宋朝称臣进贡,彼时四方来朝,威风八面。可惜这片江山维持不足百年,定居中原的女真族开始享乐,随着不断的学习汉文化,曾经的开国元老以及他们的后代们开始诗词歌赋,安逸太平盛世,导致文不成武不就,在《隳三都》的第一章射弓宴上“皆脱箭”成绩大败丢脸……。
如果此时,大金朝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奋起改进,也许历史的车轮会转个方向,但历史并无新事,许多时候更像是轮回。曾经以2万击败70万辽军的女真人,在他们横扫中原,吞辽灭北宋,攻陷东京汴梁,屠戮殆尽,劫掠一空时,是否会想到他们的子孙后代,有一天,也会坐守孤城,亲眼目睹着另一群野蛮人攻陷、屠戮、劫掠?!
到最后:围攻、大疫、兵变、饥荒、外援不至成为了主旋律,尽管金哀宗等人尽了最大努力,南京、蔡州城内已经沦落到“人相食”的悲惨境地,最终还是无可挽回地滑向当年中都的宿命,进入了轮回!
管理者的抉择和判断力,是一个团体的基础,读完此书,恰如周思成在书中所写,金国后期的历代君王,都没有大奸大恶,没有太多的差错,却最终还是在中庸守成中丢了国。
以史为鉴,安乐致死、骄兵必败、落后就要挨打,有时候该出手时就要出手,误了时机大罗神仙也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