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毛主席著作《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报告》后,昨天发表了一篇文章《读书笔记:从毛泽东的这篇文章中,了解中国百年前的农民运动》,对伟人在34岁时发表的这篇文章作了一个简单介绍,再次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大力支持,在此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定当再接再厉。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文章中的方言俚语。因为湖北和湖南仅以洞庭湖为界,古时又都从江西迁过来大量人口,都称江西老表,湘鄂赣三省地理位置紧密相连,所以有着相似甚至相同的方言俚语。下面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开卷有益
两公婆原文:连两公婆吵架的小事,也要到农民协会去解决。意思:夫妻两个人拓展:也叫两婆佬。比如夫妻二人吵架,关系好的人会说:“两公婆一天到黑吵么崽肉撒!”再比如看见夫妻二人出门,打招呼问到哪里去的时候则说:“两婆佬到哪气?”作保原文:我到各处,常常遇到这种人,这样向我求情:“请省里来的委员作保!”意思:对某件事或某种行为作出担保。拓展:也叫担保。比如借钱给某人而不信任,就会说:“要借给你可以,必须有人作保。”打零原文:摈在农会的门外,好像无家可归的样子,乡里话叫做“打零”意思:将某人、某事或某物摈弃在群体之外。拓展:也叫落单。比如小朋友走得慢就会这样吓唬他:“来不走快点,要是打零了,后面有鬼的!”糟得很原文:从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曰:“糟得很。”意思:很糟糕的口语拓展:近义词“拐得痛”“拐得熬”等。比如别人问一件失败的事情时,回答:“糟得很。”再比如说孩子很乖时,无不揶揄道:“哪里乖,拐得痛。”农民收获
好得很原文:农民的举动,完全是对的,他们的举动好得很!意思:非常好的口语拓展:有时也叫“的把好”。比如买衣服的时候不太满意,老板会说:“自家看罗,好得很。”有时候也会这样说:“自家看,的把好,又合身,又洋气。”乱来原文:的确的,农民在乡里颇有一点子“乱来”。意思:不按规矩办事。拓展:更深层次叫“瞎卵搞”。比如告诫小孩不要偷别人地里的黄瓜,温柔时会说:“别人家的东西不能要,不要乱来!”,严厉时会说:“别人家的东西也要?简直是瞎卵搞。”打流原文:全然无业,即既无土地,又无资金,完全失去生活依据,不得不出外当兵,或出去做工,或打流当乞丐的,都是“赤贫”意思:原意为流浪的人群,衍生意思为不务正业和做坏事的人群。拓展:严打时期抓捕了一些无所事事,不务正业的人员。后来“打流”一词从中性变迁为贬义,比如骂别人很坏时说:“这你个打流崽”,揶揄自己无职业时回答别人:“现在冇得事做,在到处打流啊!”角暗里原文:几乎没有哪一只“角暗里”的农民没有起来意思:每一个地方拓展:也叫“角落插”,比如鸡丢了,问到处找都没有找到,就会这样回答:“找了啊,角落插都找到了,出了鬼。”都团原文:旧式的都团(即区乡)政权机关意思:旧社会时乡一级行政机构的称呼拓展:虽然旧建制改变了很多年,但是现在还用来区别小范围地域,比如同一县的人问你是哪里的,回答:“一都哪里哪里”。我老家是二都,上二都和下二都口音不尽相同,下二都跟一都近,口音一致,下二都人说话,上二都人一听就说:“讲话打起生来。”长上原文:农民对***如总统、督军、***等还比较不留心,这班乡里王才真正是他们的“长上”意思:受人尊敬的长者拓展:老长上。比如宴席时,一般请受人尊敬的长者上坐,就会说:“老长上,请上坐啊!”巧得很原文:土豪劣绅形容你们农会的话是:‘巧得很啰,如今是委员世界呀,你看,屙尿都碰了委员。’意思:口语,很古怪,很稀奇拓展:也有说“真巧来”。比如不想让别人管你的事情,就会说:“巧得很,我的事管你屁事?”;比如别人占了你的车位,就会说:“真巧来,在别人的车位乱停。”摆格原文:一个绅士模样的人在路上碰了一个农民,那绅士摆格不肯让路,那农民便愤然说:“土豪劣绅!晓得三民主义吗?”意思:自我感觉高人一等,想受到别人尊敬。拓展:也有叫“摆谱”,比如农村请客,一般会请长者陪席,不请长者就会摆格,说别人不自重,会说:“真摆谱。”煮酒原文:普遍禁止用谷米煮酒熬糖,糟行糖行叫苦不迭。意思:蒸酒拓展:方言不叫蒸酒,叫煮酒,也属古汉语,如煮酒论英雄。春客原文:醴陵东三区只准吃五碗,北二区只准吃三荤三素,西三区禁止请春客意思:新春期间,请亲戚吃饭。拓展:现在还保留了这种规矩。比如一个家庭请岳父岳母,内兄内嫂吃春饭,请高爹高婆舅爷吃春饭。放爆竹赔礼原文:株洲商会冒失地杀了一头牛,农民上街问罪,罚钱而外,放爆竹赔礼。意思:犯了礼法赔礼认错。拓展:也叫放炮赔礼,这种说法现在在农村还流行。比如跟舅爷开玩笑:“外甥哪里错了?该放炮赔礼就得放炮赔礼好吧。”看不惯原文:“洋学堂”,农民是一向看不惯的。意思:看不顺眼拓展:这句口语一直沿用,比如在街上看见穿着暴露的女性,老人就会说:“胸跟屁股都露在外面,真是看不惯。”好的,今天梳理了文章中的16个方言俚语,下面就不一一展开了。其实文章中还有很多湘鄂赣地区的方言俚语,如一些观念“积阴功”、“杀牛的来生变牛”,一些风俗习惯“打春”、“赞土地”、“打莲花落”、“傩神游香”、“南货斋果”、“中元烧衣包”等等。
在文章中的方言俚语,并不因为大量使用而黯然失色,反倒是更加紧密地与群众联系在一起,愈发生动和有趣,普通群众都能够读懂看深,更是成为最广大革命者的精神食粮。
即使在百年后的今天,开卷看到这些方言俚语,不禁让人拍案叫绝。
如读到“的确的,农民在乡里颇有一点子'乱来'”一句时,把“乱来”配上方言的口气,“乱”字长音,“来”字快速落音,惟俏惟妙地表现出中派对农民运动的态度,同时将作者考察时的画面跃然纸上。
再如读到“土豪劣绅形容你们农会的话是:‘巧得很啰,如今是委员世界呀,你看,屙尿都碰了委员。’”同样联系到方言的口气,“巧”字来个拖音,把旧时富人的心态和嘴脸点缀得生动有趣,让人忍俊不禁。
今天特撰写此文,希望能帮助你增加阅读伟人作品的趣味性。
以上的方言俚语,如有不对,请湘鄂赣的朋友批评指正。其他省份的朋友,上面的方言俚语有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吗?请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告知,谢谢!
我是七零尾的高山,平凡的我喜欢写作,写一些身边的人和事。喜欢我的朋友请加关注吧,记得帮我点赞、评论和转发哦,下一篇将继续整理这篇著作的笔记《读书笔记:从毛主席的这篇考察报告中,欣赏伟人的幽默风趣》,希望到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