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美食 / 正文

原肠动物(漆黑的子弹里的原肠动物)

时间:2022-04-15 17:32:03 浏览:18次 作者:环球科学猫 【我要投诉/侵权/举报 删除信息】

早期胚胎发育关乎生命本源,一直是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哺乳动物胚胎在输卵管中经一系列卵裂和分化形成囊胚。随后,囊胚迁移至子宫进行着床。着床前后,胚胎中部分细胞开始移动、重排和分化,启动原肠运动(Gastrulation),形成内、中、外三个胚层,为胚胎体轴建立和器官发育奠定基础。早期胚胎发育和原肠运动发生异常往往导致妊娠失败和出生后器官缺陷等重大疾病。英国著名发育生物学家路易斯·沃伯特曾说:“人一生最重要的时刻不是出生、结婚和死亡,而是原肠运动”。

受限于伦理和研究技术等,灵长类动物胚胎原肠运动的研究非常有限。灵长类着床后胚胎发育对母体的依赖程度仍不清楚。10月31日,《科学》(Science)杂志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的一项体外重现非人灵长类动物胚胎原肠发生的工作,为研究灵长类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建立了重要的研究基础。这项研究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王红梅课题组和李磊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郑萍课题组共同合作的研究工作:In vitro culture of cynomolgus monkey embryos beyond early gastrulation。该研究中,作者借助该团队深耕多年建立的非人灵长类动物胚胎体外培养系统,将食蟹猴囊胚体外培养至原肠运动出现,并进一步发育至受精后20天。该研究从形态学、标记分子染色和单细胞转录组等多个角度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证明体外发育的食蟹猴胚胎高度重现体内胚胎发育,包括原肠运动在内的多个重要事件;第一次提供了灵长类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羊膜细胞的基因表达特征,并重新定义了多种灵长类动物早期胚胎细胞类型。

原肠运动作为胚胎发育最重要事件之一,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研究领域。早期的发育生物学家们对原肠运动的阐述各不相同,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原肠运动才有了较为统一的定义,即“细胞经有序的迁移后分化形成三个胚层”。模式动物的应用对于人类认识原肠运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发育生物学家最初以结构简单的低等无脊椎动物,如海绵、水母、海胆、线虫和果蝇等研究原肠运动,揭示了该过程中细胞运动、细胞极化、细胞连接和细胞间通讯等基本细胞生物学事件;继而采用高等脊椎动物,如鱼类(斑马鱼)、两栖类(非洲爪蟾)和哺乳类(小鼠)等为模型探索原肠运动,原肠运动发生机制的神秘面纱被逐渐揭开。然而,上述模式动物与人类存在很大差异,即使同为哺乳动物的啮齿类,其早期胚胎也与灵长类动物存在显著不同,比如小鼠胚胎着床后上胚层形成杯状结构,而灵长类动物胚胎则形成双层胚盘状结构。因此,很难将小鼠有关原肠运动的研究结果直接推演到人类等灵长类动物。最近,科学家尝试将人类胚胎体外培养至受精后14天,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以与人遗传与进化较为接近的食蟹猴作为模式动物,避免了人类胚胎培养14天的伦理限制,首次证明灵长类动物胚胎可以在没有母体支撑的情况下体外发育至原肠运动,并重现了灵长类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几个关键事件。本研究对探索灵长类动物早期胚胎发育和原肠运动开辟了崭新研究平台,为人类早期胚胎发育异常等重大疾病的临床药物研发和再生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新工具,为人类深入认识胚胎发育机制和体外孕育生命(非人)探索提供了重要数据。

该研究由动物所、昆明动物所和中科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合作完成。动物所和昆明动物所联合培养博士生马怀孝(现为昆明动物所助理研究员)、动物所和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博士生翟晶磊、助理研究员万海峰和博士后蒋祥祥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王红梅、李磊和郑萍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这项工作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和***基金委等的支持。

原肠动物

图:食蟹猴胚胎在体外培养至20天。(A) 体外培养第13-14天和第19天的食蟹猴胚胎分别用细胞谱系标记抗体OCT4(绿色)和 GATA6(红色)进行染色。(B) 培养20天的胚胎用苏木精和伊红(H&E)进行染色。收集不同时期的胚胎进行单细胞测序,并解析不同细胞谱系的发育轨迹。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因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5304928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