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旅游 / 正文

钗怎么读(虿怎么读)

时间:2022-04-16 13:46:04 浏览:24次 作者:图谋不规 【我要投诉/侵权/举报 删除信息】

文|刘瀛璐

说起“步摇”,人们常举白居易《长恨歌》“云鬓花颜金步摇”之语,《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这是一种从汉代以来便长久流行的首饰,历朝历代不断推陈出新。也是在唐代,从贵族走向了平民。1956年出土于安徽合肥西郊南唐汤氏墓中一支四蝶银步摇,在双股钗的钗头花上,斜立两根粗银丝,粗银丝上各接一朵银花,在银花之上,又各斜出一小段银丝缠的弹簧,弹簧头上,再接一只银丝结条蝴蝶,蝴蝶的银丝几乎细柔如线。巧合的是,《簪花仕女图》上也可以仿若见到同样的饰物。到宋代,花树钗已经不见,江西永新北宋刘沆墓出土银镶水晶步摇一支,与花树钗多有相似之处。

钗怎么读

银钗到了宋代,似乎已经成为妇女生活必备的消费品。陆游所撰《入蜀记》:“有妇人负酒卖,未嫁者率为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至六支。”卖酒的妇人尚能于发髻插银钗六支,可见当时银首饰的普及。唐代纯金纯银饰品的现象到了宋代也有所改变,浙江永嘉宋代银器窖藏出土的簪钗几乎均为鎏金银制品,相比纯金,价格自然低廉不少,而在外观上却可与纯金饰品相媲美,成为富民及以下阶层人们“装点门面”的首选。范成大《大丫隘》中描绘甚至川峡妇女仍能达到“人有银钗一双插”的程度。这种风气下,宋代的簪钗设计不断出新,各种花筒簪钗、花头簪钗、并头式、桥梁式皆是从传统中孕育出的新样式。1983年3月,浙江永嘉发现宋代窖藏银器,花钿式银簪、银花筒簪、银鎏金并头花簪各式各样,尤以一支银鎏金并头楼阁簪为妙。同样的银簪窖藏共出土5件,最重的一支长13厘米、重16.4克,纹样繁复但用材极简,簪体上分别刻“京溪供铺记”等字样以示出处。

以簪钗为主的发饰几乎涵盖了宋元之前的银饰概貌,唐刘禹锡《竹枝词》有云:“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银钏金钗,指代的便是当时的女性。钏,是女性常用的臂饰。单钏为“环”、多环为“跳脱”,曹植《美女篇》:“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说的便是女性佩戴金钏之姿。臂钏多中间宽向两端收窄,展开来形如柳叶,陕西扶风法门寺曾出土鎏金银臂钏,相比于一般臂钏光素之质,十分精美。《旧唐书·崔光远传》记上元二年(761)“将士肆其剽劫,妇女有金银臂钏,兵士皆断其腕以取之”,读来未免触目惊心。在唐诗中,也有不少对臂钏意象的描写,白居易《盐商妇》:“绿鬟富去金钗多,皓腕肥来银钏窄。”扬州小家女嫁给盐商后的日子令人艳羡,生活条件的提高,臂腕日渐丰腴,银镯反而变得窄小了。在诗人的笔下,臂钏与簪钗等共同构成了时代女性的附属意象。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因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5304928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