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介绍,公共场所是传播传染性疾病的重要环节。除了新冠之外,其他传染性疾病也是一样,只要是人群聚集的地方,都可能成为病原体的乐园。疾病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传播?又该如何预防?来看解答↓
01
什么是公共场所?
公共场所是指公众从事社会生活的各种场所,包括:
02
公共场所可能传播的病原体
公共场所传播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繁多,大致分为以下四类:
03
传染性疾病在公共场所的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
这是传染性疾病在公共场所传播的主要途径。空气中的粉尘或者气溶胶一旦携载病原体(如新冠病毒、军团菌病等),在人员聚集的公共场所极可能经由呼吸道进入人体,引发疾病或感染症状。如果病原体可以人传人,极易引发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
消化道传播
公共场所的食物、水一旦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会经由消化道进入人体,引发消化道感染症状,甚至消化道传染病的流行。例如:霍乱弧菌可引发霍乱流行,伤寒沙门氏菌可引发伤寒流行,甲肝病毒可引发甲肝流行。
接触传播
公共场所人群聚集,人员流动性强,公共用品、用具往往经多人接触,若不及时清洁消毒或更换,极易为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创造条件。例如:消毒剂浓度不达标,无法杀灭和抑制游泳池水中的病原体;公共浴室的公共用品、用具消毒不彻底,成为感染性皮肤病、甚至性传播疾病传播介质。
其他传播
若公共场所环境质量不佳或经营管理不善,旅客/游客还可能通过其他方式感染疾病。例如:因蚊虫叮咬引发虫媒疾病等。
04
公共场所如何预防传染性疾病?
主管部门
公共场所的主管部门应建立卫生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卫生管理人员,对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
经营单位
维护公共场所卫生、保护公众健康,是公共场所经营者的职责所在,经营者应遵守《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及相关卫生标准、规范,落实场所卫生管理。主要包括:
_1. 除公园、体育场(馆)、公共交通工具外的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应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卫生许可证”,“卫生许可证”每两年复核一次。
_2. 经营单位应落实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建立卫生责任制度,对本单位的从业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和考核。
_3. 公共场所因不符合卫生标准和要求造成健康事故的,经营单位应妥善处理健康事故并及时报告卫生行政机构。
_4. 公共场所的服务人员持有“健康合格证”方能从事本职工作。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期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公共卫生的疾病者,治愈前不得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
社会公众
资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辑:吴维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