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公众号“尼伯龙根工厂”授权发布
鉴于社会上的缺德人士数量庞大,而且还远远不如动物可爱,所以动物园是现代大都市必不可少的园林景观设施之一,人们在这里近距离接触和观赏动物,放松心情,增长见识,在科学家和饲养员们的努力下,很多珍稀动物也在这里得以繁衍。动物园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承载了很多人的幸福记忆,譬如儿时和父母一同出游,以及学生时期学校组织的参观活动等等。然而,今天在动物园里悠然观赏珍禽异兽的我们有没有想到,假如战争来临,人类自身尚且朝不保夕,那么动物园里的动物又会遭受什么样的命运?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尼伯龙根工厂的各位同仁今天暂且放下钢铁制成的虎豹,来带大家看一看二战期间的柏林动物园究竟发生了什么。
柏林动物园战前简史
柏林动物园(Zoologischer Garten Berlin)坐落于柏林市中心的大型城市绿地动物园区(Tiergarten),是德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座动物园。该园由喜爱动物的弗雷德里希·威廉三世皇帝下令兴建,一开始只有相对简单的孔雀岛和兽栏,这位君主四处收购珍禽异兽充实自己的收藏,很多别人赠送给他的动物也被饲养在这里。1840年威廉三世去世时,传给他的儿子威廉四世的已经是一座初具规模的动物园了。
1844年8月,在皇家顾问,非洲专家利希滕施坦(Martin Hinrich Lichtenstein)、生物学家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以及建筑学家伦内(Peter Joseph Lenné)三位大师历时三年的努力之后,柏林动物园被改造一新,重新开放,第二年又从皇家园林改成了公共设施,但当时的老百姓却对它不怎么买账。1869年,之前担任科隆动物园园长的海因里希·博迪努斯博士(Dr Heinrich Bodinus)成为了新任园长,他向社会公开募股,对动物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在购买了更多动物的同时,又新建了富有异域风情的馆舍,以及用于娱乐的音乐广场、舞池、餐厅等,使得动物园一下子变成了一个时髦的好去处,游客接踵而至,门票收入也水涨船高。
1884年博迪努斯博士去世,他的继任者表现平庸,而且也就比他多活了四年而已。1888年,年仅28岁的新任园长路德维希·赫克(Ludwig Heck)上任了,他担任园长几十年之久,直到1931年才让位给自己的儿子。在他的领导下,柏林动物园成为了当时收藏动物种类最多的动物园。博迪努斯和老赫克在任期间,柏林动物园的建筑成就也同样显赫,象门、大象馆、鸵鸟馆、猛禽馆和猴馆等风格各异的建筑纷纷建立,给游客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1***3年,水族馆的建立使得动物园的展出范围又拓展到鱼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等。
鸵鸟馆,古埃及建筑风格。
羚羊馆,北非清真寺风格。
北美野牛馆,印第安长屋风格。
东南亚风格的象门是柏林动物园的正门。
印度风格的象馆,犀牛也被养在这里。
1***3年建成的水族馆,门前立着恐龙塑像,外墙有恐龙浮雕装饰——当时的人们已经对恐龙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
动物园餐厅中豪华的大理石厅。
1932年,路德维希的儿子卢茨·赫克博士(Dr Lutz Heck)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他再次对动物园进行了改造。棕熊、狮子、猴子、狼、野山羊等动物的展出区域都被改成了带有壕沟的半露天开放样式,更接近于现代动物园的布局。1939年,柏林动物园拥有1400余种共计4000余只动物,是德国规模最大的动物园。
熊馆。
从北极熊舍向外拍摄的照片。
改造后半开放的动物展示区。
柏林动物园饲养的爬行动物。
游人如织的动物园给周边地区带来了繁荣,附近建有地铁站、铁路经停站、威廉皇帝纪念教堂等公共设施,全球电影公司动物园大厦(Ufa-Palast am Zoo)更是人们夜生活的好去处。银行、商铺、餐馆、舞厅云集,灯红酒绿的景象一直持续至今。
晚间依然人声鼎沸的布达佩斯大街,远处是威廉皇帝纪念教堂。
柏林动物园火车站和地铁站出口。
全球电影公司动物园大厦,里面有一座专用的大型影院。。
随着纳粹党上台,乌云开始笼罩在这块柏林市民的乐园之上。首先这里不再欢迎犹太人了,犹太股东也遭到驱逐,被迫低价出售了自己手里的股份。全球电影公司动物园大厦外面插满了万字旗,开始放映《意志的胜利》,游人当中,穿着黑色、土褐色和原野灰色制服的家伙们一天比一天多。虽然如此,动物园里面还是天天爆满,人们挤在一起或是观赏憨态可掬的动物,或是坐在广场和绿地上高谈阔论,丝毫不知一场无差别的浩劫即将降临。
早上守在动物园门口,等待开门的妇女和孩子们。
1939-1940年,爆满的柏林动物园。
参观动物园的游人,在最后一张中可见几个穿着制服的人。
佩戴纳粹党徽的卢茨·赫克博士,除了担任柏林动物园园长之外,他在纳粹执政期间干的另外一件出名的事情就是致力于复原原牛。
30-40年代柏林动物园饲养的一些动物,最后一张是大猩猩“波比(Bobby)”一度在德***喻户晓。
动物园象门外悬挂着不欢迎犹太人进入的告示。
柏林动物园导览图,1940年版。
从上至下:柏林动物园的导游手册、门票和股权证明。
修罗场
1940年,柏林市区遭到英国空军的轰炸,希特勒下令修建三组防空塔(战斗塔与指挥塔)保护城区与重要设施,其中第一组就修建在动物园北边不远的地方。1941年9月8日,柏林动物园首次遭到轰炸,6枚250磅航弹导致林中餐厅严重损毁,牛馆也被燃烧弹引燃,因为抢救及时,这次轰炸没有造成什么严重后果,建筑很快就得以修复,又恢复了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表象。其后两年,除了有5枚250磅炸弹落在牛馆和狼馆之间的空地上之外,动物园基本没有受到空袭的影响。
希特勒参观柏林动物园。
抱着小狮子的戈林。
一位女士推着婴儿车经过昏昏欲睡的牛。
陪同家属参观柏林动物园的德军装甲兵。
在动物园里进行拍摄的电影摄制组。
1943年11月22-23日,英军出动轰炸机对柏林西部实施大规模轰炸行动,随后又进行了差不多一周的袭扰,导致3700余人死亡,1万多人受伤,50多万人流离失所,动物园一带几乎被夷为平地。11月22日晚间19:15-19:30间,包括1000多枚燃烧弹在内的大量炸弹被倾泻在柏林动物园上空,很多场馆建筑都被烧毁或炸毁,由于供水系统受损,园内的火势无法控制,也无法抢救动物,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们被困在馆舍里“深度烧烤”,差不多30%的动物在15分钟之内纷纷丧生。23日晚上20:00,水族馆又被炸弹命中摧毁,第二天,动物园外面布达佩斯大街(Budapesterstraße)上的行人们看到了街上躺着四条僵硬的鳄鱼尸体,都被吓得够呛——这些倒霉的鳄鱼可能是被爆炸时的冲击波从水族馆里抛到了马路上,然后被夜间的低温给冻成了冰棍。
“动物园的动物跑出来了!”谣言很快在柏林蔓延开来,人人自危——谁都不知道外面的瓦砾堆里都藏着些何方神圣,有人甚至声称看见大象和老虎在街上转悠,但事实上逃出来的动物并不多,倒霉的大象几乎灭门,只有一头叫作“暹罗(Siam)”的公象幸存——除了被抓回来的澳洲野犬和狼之外,其他逃跑的动物都是些猴子、小型动物和鸟类。一位好心的女防空志愿人员看到“一条狼狈不堪的牧羊犬”在她的值班房废墟外头转悠,正在她拿出面包想喂这“狗”的时候,两位饲养员出现了,把它拖回了狼馆——这其实是在空袭时候跑出来的狼。经过统计,在此次轰炸期间。柏林动物园损失了包括7头大象、1头黑犀牛、两头倭河马、两只长颈鹿、1头海象在内的大型动物,以及包括半数的羚羊、1头黑猩猩、1头红毛猩猩以及7只猛禽在内的其他动物。共计721只哺乳动物和1212只鸟类幸存下来,其中包括曾经出现在游览手册上的长颈鹿“雷克(Rieke)”、红毛猩猩“布西(Buschi)”以及大猩猩“庞戈(Pongo)”等明星动物。
在空袭中被炸毁的象馆和烧焦的大象尸体。
被毁的羚羊馆。
鸵鸟馆的废墟。
动物园建筑和动物园火车站的废墟,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全球电影公司动物园大厦等建筑也在1943年11月的大轰炸中被一锅端了。
被毁的河马馆,站在池子边上的是母河马“格雷泰尔(Gretl)”。
1943年11月的大轰炸前后,赫克园长曾经让部下们将部分动物转移到其他城市,例如维也纳、布雷斯劳、美因河法兰克福、哈勒、科隆和柯尼斯堡的动物园。一些牛科动物被转移到柏林东北的朔尔夫草原(Schorf- heide),这里的活动区域宽敞,比动物园更适合它们生活。大轰炸过后,阿尔萨斯的穆尔豪森( Mülhausen)接收了来自柏林动物园的大批动物,其中包括1944年2月时候分两批运来的237只哺乳动物和149种鸟类。战争期间,柏林动物园共计有247种750只动物被转移他处。战后,只有长颈鹿“雷克”被维也纳动物园在1953年归还,其他转移出去的动物要么死于战争,要么已经老死,战争几乎席卷了整个欧洲,即使离开柏林,动物们也难逃厄运。
在11月大轰炸掀起的烟尘散尽之后,驻守在动物园防空塔里的德军官兵、***、帝国林业局(Reichsforstamt)工作人员、一个排的技术救援队(Technische Nothilfe)、国防军工兵部队和战俘们被动员起来,前往动物园的废墟抢救动物,清理废墟。由于死掉的大象过于庞大,人们只得让兽医把大象尸体切成小块,方便搬运。为了喂饱这些饥肠辘辘的人,死于非命的动物被临时食堂做成了菜。
“我们吃肉吃得要撑死了。”赫克园长后来回忆道。“被炸死的动物,只要是还能吃的,就全都进了锅。鳄鱼尾巴的味道鲜美极了,放在大锅里炖得烂烂的,吃起来就像育肥的鸡肉。死掉的鹿、水牛和羚羊让这群老爷们儿和食肉动物们吃了好几百顿,后来,用熊肉做成的火腿和香肠受到了热烈欢迎。”
这场大轰炸并不代表灾难的结束,在1944年1月29日、30日、2月15日、3月24日,5月8日、10月、12月31日,以及1945年2月24日,柏林动物园又多次遭受轰炸,这座柏林建筑史和园林建造史上的杰作已经彻底沦为一片废墟,但它还在坚持向公众开放,直至1945年4月22日才彻底关闭。在此期间,工作人员想方设法为幸存的各类动物寻找饲料,并采取保暖措施,让一些不耐寒的动物熬过了寒冬。许多场馆已经不再适合动物居住,工作人员对它们进行了程度有限的修理,至少能让它们可以遮风挡雨,某些动物被因地制宜的养在了别的地方——例如倭河马被转移到实验室里,鲸头鹳被塞进了卫生间里。
被转移到卫生间中饲养的鲸头鹳,柏林动物园的工作人员是一群可敬的人,在战火肆虐的年代,他们对饲养的动物倾其所有,可谓尽职尽责。
1945年4月的柏林战役期间,动物园区沦为战场。从22日开始,动物园就开始遭受苏军连续炮击,惨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30日方止。开战之后,为了防止动物跑出去伤人,猛兽和猛禽都被工作人员们杀死了。工作人员还在动物园入口处准备了一处小型防空洞,用于收容伤员,工作人员的家属和女性志愿者们在这里对伤员实施救治。5月2日,柏林德国守军向苏军投降,动物园区的战斗也随之结束,留下的只有断壁残垣,武器残骸和双方将士们横陈遍地的尸体。
几乎被完全夷为平地的柏林动物园,只有若干动物雕塑幸存。
5月31日的统计数据显示,战前的4000余只动物到此时只剩下***只,其他的要么死了,要么被转送外地,要么逃跑了,要么被苏军和难民们吃掉了。幸存者中包括大象“暹罗”、公河马“克瑙特舍克”、两只狮子幼崽、两头鬣狗,10只狒狒、1只黑猩猩和1只黑鹳。动物园区的森林损失也同样严重,除了在炮击和轰炸中毁坏的树木之外,幸存的树木被难民砍伐,当作过冬取暖和做饭的燃料。
战后概况
1945年6月2日,军管当局决定重建动物园区,按照“修旧如旧”的方针进行。战后的首任园长是卡塔琳娜·海茵罗斯博士,她是德国第一位女动物园长,柏林动物园包括羚羊馆、水族馆等诸多建筑都是她的丈夫设计的,在她的领导下,柏林动物园的建筑得以重建,植被也得到恢复,逐渐重现了往日的繁荣。
战争结束后,人们来到柏林动物园看望大象“暹罗”,它的一生实在难说是幸运还是不幸。
在两德分立期间,柏林动物园成为了西柏林市民重要的休闲场所。几经扩建和改造之后,如今的柏林动物园是欧洲最受欢迎的一家动物园,每年参观人数达到330万人次,园内饲养着1500余种20000余只动物,在动物保育和研究方面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06年降生的小北极熊“克努特”一度是世界范围内的明星,它的英年早逝也同样令人扼腕叹息。从2017年开始,从中国租借的两只大熊猫再次把全欧洲观众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了柏林动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