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生活 / 正文

周晔(周晔的简介)

时间:2022-04-23 13:22:03 浏览:21次 作者:誓言心语 【我要投诉/侵权/举报 删除信息】

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残疾人群体。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东城区特教学校校长周晔关注的重点仍然是残疾人特殊教育。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她表示,经过多年的发展,特殊教育的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学前教育和特教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仍不乐观。

周晔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东城区特教学校校长周晔。受访者供图

她认为,幼儿期是残疾儿童康复干预的黄金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能够提前介入,对于残疾儿童全过程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职业教育方面加大投入和课程的开发力度,完善特教职业办学体系,帮助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更好地融入社会。

周晔从1995年开始做央视的手语主播,因在十九大开幕式上创下三个半小时的手语直播纪录走红。她表示,手语不应该只是聋哑人士间交流的语言,应该加大普及***通用手语的宣传力度,尤其在服务行业应加大手语的培训,便于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更好地帮助聋哑人士解决问题。

周晔

周晔与学生交流。受访者供图

■谈提案

健全“送教上门”,保障残疾人教育事业

新京报:今年两会你带来了什么提案?

周晔:我带了两份提案上会,一份是尽快健全“送教上门”工作规范的提案;另一份是在智能电视上增加内置字幕功能的提案,方便聋哑患者收看电视节目。

新京报:“送教上门”存在哪些问题?

周晔: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已形成了以融合教育为主体,特教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的发展格局。“送教上门”是我国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途径之一,保障无法到校学习的重度或多重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数据显示,我国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在2020年底达到95%以上。在此过程中,“送教上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选择“送教上门”的人数过多。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我国“送教上门”在校生分别占当年特教学校学生总数的17.48%、21.5%、23.0%。本来只是一个补充手段,却成为目前残疾儿童教育安置的主要形式之一,严重违背了这一制度的设计初衷。

二是“送教上门”的实施标准缺失,送教对象被泛化。一方面特殊教育发展水平和资源供给无法满足更多残疾儿童进入学校的需求,另一方面教育安置评估标准缺失,导致很多可以入校的残疾儿童,特别是部分中轻度残疾、具备自主能力的残疾儿童被动成为“送教上门”对象。

三是送教内容不明确、时长过少,送教效果打折扣。有存在以送关怀、送物资代替送教学的现象。

四是送教的队伍建设不足。目前,送教队伍普遍以特教学校和个别普校的专任教师为主,特教学校教师编制不足;普校教师又普遍缺乏特殊教育专业知识,“送教上门”对他们来说是日常教学之余的额外工作,既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还面临交通、意外等安全风险,缺少相应的工资报酬、专业支持和社会支持。

周晔

周晔与学生谈论素描作品。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目前东城区特教学校“送教上门”工作开展的如何?针对健全“送教上门”工作规范有哪些建议?

周晔:东城区提出对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做到“零拒绝、全覆盖”。我们学校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展了“送教上门”工作。学校会为老师和家长安排固定对接时间,先上门为孩子做评估,再根据评估内容制定适合孩子的教学计划。在“送教上门”过程中,不仅一些孩子的认知得到了进步,老师在教学中和孩子沟通的方法也启发了家长。

健全“送教上门”工作规范,我认为,首先要尽快明确送教上门到底送什么、送给谁、送多少、谁来送、怎么教、如何评价等一系列核心概念及内涵;其次进一步明确评估标准,压缩送教上门人数和比例。同时,加强送教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送教上门质量;教育部门应统筹协调不同部门和社会力量中特殊教育教师和康复医疗人员等专业资源,建立专(兼)职服务、购买服务、志愿服务相结合,固定与临时相结合的动态性的送教上门专业队伍,为重度残疾儿童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加大特教学校教师编制投入,研制“送教上门”相关培训课程,组织开展“送教上门”相关研讨与培训等。

周晔

周晔主持针对特殊教育的研讨会。受访者供图

■谈特殊教育

建议特殊教育向学前和职业教育两端发力

新京报:你从事特殊教育近40年了,在你看来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情况如何?

周晔:我从1983年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在改革开放40多年间,我国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可以看到,从“十七大”到“十九大”,三届党代会的报告中都提到了特殊教育,足以证明我国对残疾人群体的关怀和重视。

从2014年以来,已经连续实施了两期(每期三年)的特殊教育行动计划,今年年初教育部出台《“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这些都是针对特殊教育的顶层设计。有了这样的顶层设计,才能更好地带动各省市特殊教育的稳步推进和发展。

另外***部门对特殊教育的资金支持和投入力度也非常大,特殊教育学校(班)的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远高于普通学校学生标准;从学前教育到大学,特殊教育的办学体系建设也比较完善。也有专门针对特殊教育师资力量提升的“国培计划”,可以说,方方面面的成绩是显著的,特别是“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计划的出台,给我们特教人很大的自信和鼓舞。

周晔

2021年4月6日,周晔就2021年全国政协会议谈收获与思考。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与前两期行动计划相比有哪些变化?

周晔:刚出台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比之前已经实施的行动计划时间上从三年延长到五年,正好赶上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十四五”规划,应该说也是与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行动计划从特殊教育的体系建设、队伍建设、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都非常全面。作为一个从事特殊教育近40年的特教人,我的感触比较深,可以说,随着***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关怀和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政治生态,包括人文环境,都非常有利于特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新京报:你认为特殊教育发展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强?

周晔: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首先是特殊教育的办学体系方面还有待完善。目前特殊教育的基础教育阶段,也就是九年义务教育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作为一个残疾儿童来讲,他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如何去融入社会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周晔

周晔手把手教学生做饭。受访者供图

此外,如果能在残疾儿童康复的“黄金期”,即幼儿期就能得到康复干预的话,对于他们全过程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听力障碍的幼儿康复学前教育比较普遍,但像一些智力障碍、自闭症儿童,包括综合残障的儿童学前教育还是一个短板。

所以我建议,特殊教育办学体系应该在义务教育基础之上向两头延伸,一是对3岁至6岁的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要扩大招生,比如让残疾儿童进入到普通幼儿园学习;在特教学校开设学前班。二是在职业教育方面加大投入,比如加大课程的开发、开办职业培训班、完善职业学校的办学体系等,为残疾儿童融入社会找到出口,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方便更好地融入社会,真正实现作为一个社会人的价值。

周晔

周晔与其学生的合照。受访者供图

另一方面,目前我们对融合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增加,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能够进入到普通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普通学校要应收尽收。我认为这是从人的发展规律出发,是对生命尊重的一种体现。但是现在普通学校的教师,对于残疾儿童缺陷的基本认知,包括对残疾儿童的评估以及教育策略等,是一个专业短板。

所以我认为要加大普通学校的教师对残疾儿童的专业培训。一方面是校本课程的培训要跟上来;另一方面区域的研修部门或者教研部门要承担起对普通学校教师的特殊教育专业的培训;我们还建议高校要在普通师范生当中增加特殊教育的课程,并且列为必修课。这也是我曾提过的提案。

我也很欣喜地看到,《“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高校的师范生要把特殊教育的课程作为必修课而不是选修课。可以说从顶层设计层面已经有了对融合教育教师培养的计划。

周晔

周晔与学生一起听课。受访者供图

■谈履职

通过呼吁与宣传,让全社会来关注特殊教育

新京报:你有二十多年手语主播的职业经历,那么对于手语推广你有何建议?

周晔:手语是聋哑人之间互相交流的一种工具。日常使用手语沟通的,主要是聋哑群体,还有从事聋哑教育的老师。但我认为,手语应当有权在与其他人平等的基础上获得承认和支持。从社会这个层面来讲,应该加大普及***通用手语的宣传力度,营造非聋哑也能够利用手语和聋哑人士交流的氛围。因为聋哑人士也不能固定在一个圈子里生活,越是这样的特殊群体,越应该为他们融入社会创造条件。尤其是能够接触到聋哑人士的服务行业,更应该去学习一些基础的手语,便于在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也能够让聋哑朋友们感受到社会的平视和接纳。

周晔

周晔与其学生以“爱·梦想”为主题开展活动。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你希望通过这个身份实现哪些价值?

周晔:我认为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呼吁,一个是宣传。

因为我从事了多年的特殊教育,首先希望能够为***做决策提供一些最基层、最现实、最急需的意见和建议。比如前面提到,我提出过关于特教教师专业培养的提案,其中的措施就提到高校的师范生一定要将特殊教育课程纳入必修课。当然这个建议我们很多的同行通过不同的渠道呼吁过,最终汇集到决策层,所以我们看到,《“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就把这个建议纳入到教师队伍建设整体当中。

其次,应该大力宣传特殊教育领域改革的成果,让社会各界、包括***部门关注残疾人群体,了解这个领域现在关注的是什么、改革的点位是什么、我们的需求是什么?能够让***给予更多的支持帮助,最终解决我们在工作当中存在的一些难点和痛点。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陈荻雁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因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5304928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