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旅游 / 正文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意思)

时间:2022-04-09 17:16:20 浏览:5次 作者:用户投稿 【我要投诉/侵权/举报 删除信息】

16.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前两章孔子总结了交友和个人爱好的原则。指出了“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交朋友要结交那些正直、诚信、见闻广博的人,而不要结交那些歪门邪道、逢迎谄媚、花言巧语的人。孔子又指出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告诫我们个人爱好跟修行仁德关系密切。修行之人要喜欢以礼乐节制自己;喜欢称道别人的好处;喜欢多交贤能贤德之友。不要喜好骄纵作乐;不要喜欢安逸游乐;不要喜欢宴饮取乐,这三种爱好对修养仁德是有害的。

与君子交往时说话的原则

本章孔子讲解与君子交往时的说话艺术。我们强调学者必须有语言功底,语言功底又分为文字功夫和说话的艺术。文字功夫解决的是一般人都认为困难的书面表达能力问题。有能力把各种事件及思想形成文字以便于立言。说话的艺术是解决口头表达能力问题。把话讲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既关系到我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又涉及到思想传播的能力。要想成为大家学者,或者成为某一方面的领袖,无论文字功底还是口头表达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孔子给了我们三条与君子交往时的说话原则。愆(qiān):过失。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躁:急躁。隐:隐瞒。瞽(gǔ):盲人,引申为盲目,不懂得察言观色。孔子指出:话没到该说的时候就说,叫做急躁;到了该说的时候却不说,叫做隐瞒;没有察言观色却贸然说话,叫作盲目。“君子,有德位之通称。”(《论语集注》)与有德位之人说话要特别注意选择时机,察言观色,视情况而决定该不该说。不该说的时候要闭得住嘴巴;该说的时候要适时开口;说话时要察言观色决定所言之深浅。

对事还是对人的问题?

孔子所总结的侍奉君子时的这三种情况都可以有两种理解。一说针对事,一说针对人。

就事而言跟是谁说无关,要判断的是该不该说这件事的问题,比如大家都在兴头上,是不是该说那件让大家扫兴的事情呢?是不是不要急躁,等个合适的时机再说呢?还有,这件事是不是该在今天这个场合说呢?应该单独个人交流还是在大家面前来说?不该说却说了就叫做急躁。大家都讨论到这件事情了,我是不是该发表自己的看法呢?这个时候不说出来就是对君子有所隐瞒,是对君子的不敬。我在说这件事情的时候对方脸色不好看,是不是该点到为止呢?对方脸色很好,很高兴听下去的样子,是不是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呢?总之,就事而言,我们要把握一件事情该不该说,什么时候说,以及说出来的深浅。

就人而言就跟说什么事情无关,关键点是“我”这个人。要判断的是轮没轮到我说呢?不该我说我却抢着说就叫做急躁。这也有可能给人留下爱出风头、抢功、不稳重的印象。到了该我发言的时候却又不发言就是对君子隐瞒观点。这是对君子的“不忠”。发表个人意见时不顾君子脸色,而只管自己畅所欲言,说得过瘾,就是不懂得察言观色的盲目。中国人特别在意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的能力。一个不会说话的人不会有太大的成就。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意思)

时然后言,则无三者之过矣。

《论语》中关于说话艺术的论述很多。《卫灵公》篇中,孔子曾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可以同他说却不同他说就会失信于人;不可以同他说却同他说了,所说的内容就失去了价值。智慧的人既不失信于人,又不让话语失去价值。也就是说聪明人懂得该说则说,不该说就不说。这个该不该说,既是内容问题,也是时机问题。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意思)

《宪问》篇中,孔子向公明贾打听公叔文子是不是真的不爱说话,不爱笑,也不索取财物。公明贾这个人太会说话了,他说“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意思是我们这个老先生在该讲话的时候才讲话,所以别人不会讨厌他讲话。尹氏曰:“时然后言,则无三者之过矣。”(《论语集注》)尹氏引用了“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中公明贾的观点。说话最重要的是把握时机。该说的时候说,不该说的时候不说,一般情况下就能够做到不躁、不隐、不瞽。

道客村曰:

与君子言勿急躁,该说之时别隐瞒。

察言观色定深浅,时然后言无遗憾。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因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5304928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