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探究了秦始皇的身世之谜和叛乱之谜,今天,我接着探究秦始皇的其他谜团,尤其是我们众所周知的焚书坑儒,看一看,世人究竟是不是误解了他。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大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他也因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千古一帝,他觉得,“王”已经不能衡量他的伟大,所以他借用三皇五帝的名号,把自己称为皇帝。从此,这个称号就诞生。
秦始皇统一六国。而一国,就后宫佳丽三千,那么六国呢?所以,我们先要研究一下秦始皇的后宫。
自秦始皇确定皇帝制以来,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共有四百多位皇帝,每一位皇帝的后宫都是有记载的,但除了秦始皇。从皇后到普通妃嫔,史书中的记载几乎为零,这就不太正常了。后宫向来是一个帝王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皇后,母仪天下的国母,是必须大书特书、立碑立传的。而秦汉时的皇后更是如此,她们的地位要比后世的皇后更加尊崇,然而这一切在秦始皇这里毫无表现。
秦始皇
秦始皇有子女,所以,不可能没后宫全是私生子。从史料记载来看,《史记》中写道“九月,葬始皇骊山……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
从这则记载我们可以确定,秦始皇死后,他的后宫中没有子嗣的妃嫔都殉葬了,而且数量不少。
所以秦始皇有后宫,可是为什么关于他后宫的记载几乎无迹可寻?连最重要的皇后都杳无音信?
一直以来,都流传着一种说法,“由于母亲赵姬的私生活不检点,在家里养鸭子,所以使秦始皇留下了心理阴影,导致他仇恨女人,迟迟没有立后”。
可实际上,在当时,太后养小白脸不是什么新鲜事,这点事不至于给秦始皇留下这么大的心理阴影,毕竟秦始皇从小就是见过世面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至于这么差劲。所以,必然是由于某些原因,让秦始皇的后宫没有被记录。
秦始皇后宫
那么,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他的后宫都有谁。而在没有直接史料的情况下,我们就从他的子嗣入手,同时也可以讨论一下他的立嗣(sì)之谜。自古立嗣都与后宫密切相关,我们正好双管齐下。
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子女,最出名的就是长子扶苏和幼子胡亥,剩下的几乎没有姓名,而且在胡亥继位后一并被杀了,所以没什么讨论价值。我们就直接通过扶苏和胡亥这两根藤,去摸一下关于秦始皇后宫和立嗣的瓜。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且一直颇有贤名。但是,颇有贤名,就能笃定,秦始皇应该立扶苏为继承人么?未必。贤名也需要靠山。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那么他的母亲很有可能就是秦始皇的正妻,结合当时王室婚姻的习惯,秦始皇的正妻应该是由当时的太后决定的。秦始皇即位后,太后共有三个,分别是华阳太后、夏太后、赵太后。在秦始皇二十岁时,夏太后过世,二十二岁的时候,赵太后因为嫪毐之乱被驱逐出咸阳,虽然很快就被接回来了,但是也基本丧失了对秦国国政和对嬴政的影响力,只能冷宫泡茶了。那么这个时候,华阳太后就是一枝独秀。到了秦王政十年,秦始皇23岁,依照秦国的规矩,将要行大婚选定王后,这时候,唯一能左右这件事的人就是华阳太后。作为楚系在秦国的元老级人物,华阳太后为嬴政选定的王后应当是楚系夫人,而这位楚夫人就应该是扶苏的生母,这意味着扶苏的背后是楚系。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陈胜吴广起义,会打着项燕和扶苏的旗号,因为从一开始扶苏就和楚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现在,后宫一号确定,接下来就是二号,胡亥的生母。
胡亥
提起胡亥,我们最熟悉的故事应该就是指鹿为马,这个故事的另一个主角是赵高。赵高是赵国人,而且是胡亥的老师,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给胡亥选一个赵国人做老师,赵高已经优秀到秦国无人能比了么?当然不是。
其实,恰恰就因为他的赵国身份。战国时期,各国语言文化差异不小,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更方便,比如吕不韦给赵太后找的鸭子嫪毐就是赵国人。所以,给胡亥找了赵国人做老师,很有可能是因为胡亥很熟悉赵国文化,这样更方便。
胡亥生于秦王政18年,这时候赵太后还在世,这也许就是胡亥与赵国关系密切的原因之一,不过,在这之间还有一个人物,就是胡亥的母亲。华阳太后做主给嬴政娶了个楚国正妻,赵太后做不了正妻的主,但侧室的安排应该是不难的,所以,胡亥的母亲很有可能就是一位出身赵国的女子。可惜这时候的赵系外戚已经一蹶不振了,并不能给他提供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反观扶苏,楚系外戚在秦国朝堂上仍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种联系在一开始就是扶苏的助力,正如《史记》中所说: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盖亦有外戚之助焉。
这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君王的即位跟外戚有着莫大关系,尤其是楚系在秦国的政治舞台上始终十分活跃。现在,扶苏的背后,后宫有华阳太后,朝堂上有我们上期讲到的昌平君,双重保障再加上自身也十分优秀,他几乎就是秦始皇的内定继承人,可是这一切随着华阳太后的过世和昌平君叛秦,发生了转变,使得扶苏的继位之路不再一帆风顺,或者说秦始皇此时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要知道外戚干政,对于秦始皇这样一个志在一统天下的雄主来说,绝对是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嘴上不说,心里却始终不满。被外戚左右,对秦始皇来说应该是政治生涯的黑历史,所以,即便外戚始终活跃在秦国政坛上,但秦始皇时期关于外戚的记载反倒不如他曾祖父时代多,毕竟外戚带给他的是一次次的牵制与背叛,这也间接解释了,他的后宫几乎没被记载的原因,处处都是外戚的影子,提都不想提。
秦始皇炼丹
外戚势力崩塌后,秦始皇开始了他的考察之路,考察对象就是种子选手扶苏和新晋选手胡亥。扶苏由于楚系势力的崩塌而失去了一部分优势,后来又因为对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提出异议,被贬上郡,离开了政治中心咸阳,这一举动是秦始皇关于继承人的又一次摇摆。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扶苏就此丧失了继承人的资格呢?并没有。被贬上郡是一次警告不假,可同时也是秦始皇给这个大儿子的一次机会,上郡扼守边关,地理位置至关重要,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屯兵于此,扶苏到了这里虽然远离了咸阳,但却是一次立功的好机会,因为在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军功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上期我们就说过,秦国是以军功授爵。而且,有蒙恬在侧,这是张王牌。所以,扶苏被贬上郡,除了是秦始皇在敲打他,也是在给他一个机会。
后来,秦始皇在临终时,下遗诏令扶苏“与丧会咸阳而葬”,就是让他从上郡回咸阳主持葬礼,这就意味着秦始皇要传位给他,可惜这份遗诏并没有送到扶苏手上,他收到的是一封让他自尽的假圣旨,那么谁假传圣旨呢?我们一会儿再说。而扶苏这孩子,也确实很听话。当时,蒙恬极力劝他,说这份诏令可能有假,但他不听,乖乖地自尽了,就这样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那么,扶苏由内定继承人到最终的指定继承人,是否意味着胡亥自始至终都没有任何机会?事实也并非如此。前面说到,在楚系势力垮台后,扶苏的优势被削弱,虽然他仍然是种子选手,但之一和唯一是有着天壤之别的,除了他,胡亥也是待定人员,这一点可以从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看得出来。
秦王政三十七年,秦始皇开始第五次巡游,这次巡游,他带上了幼子胡亥同行。有人说可能是因为他喜欢小儿子所以带着他,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到的一点是,这时的秦始皇已经五十岁了,已经在等着长生不老丸续命呢,他很清楚自己必须考虑继承人问题。而这个时候把胡亥带在身边无疑是一种政治讯号,他在考察胡亥,看看这个小儿子有没有做君主的才能。不然他那么多儿子为什么偏偏只带胡亥。我们结合秦始皇的性格,要说只是因为宠爱那是不可能的。
并且胡亥曾经与秦始皇的亲信大臣蒙毅,发生过这样一段对话。胡亥即位后,下令将蒙毅赐死,胡亥令中说,先帝曾经打算立朕为太子,而你从中作难。如今丞相弹劾你不忠,罪当诛灭宗族。朕不忍,赐你一死,也算恩遇有幸,你自己决断吧。
蒙毅
蒙毅的申辩中有这样一段话:先帝巡游天下,独有太子跟从,先帝亲爱太子之情,远较诸位公子深厚绝远,臣下是尽知而无所怀疑。先帝举用太子,不是一时之转念而是多年之积虑。
这段对话,就足以证明秦始皇确实是把胡亥纳入考虑范围之内,然而,很不幸,考察结果是不合格,这才会有那封,命扶苏回咸阳主持葬礼的遗诏,虽然没能派上用场。
秦始皇死后,胡亥、赵高、李斯一边隐瞒始皇死讯继续东巡,一边假传圣旨,命扶苏***,并且此时蒙毅受命在外,再加上胡亥本来就是候选人之一,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了,所以,这场影响中国历史的继位风波就此尘埃落定。
那么,我们回头再捋一下,关于后宫,秦始皇的正妻是扶苏的母亲楚夫人,是秦王后,但未必加了皇后尊号,并且死后,并没有按照秦国以往的传统,与皇帝合葬骊山;侧室或者说妃嫔之一,是赵夫人,也就是胡亥的母亲,应该是在胡亥即位前就过世了。
扶苏
关于立嗣,扶苏早期占有绝对优势,后因为楚系势力崩塌而受影响,但最终还是成为秦始皇唯一指定继承人,可惜自己太老实被骗***了。而胡亥最开始也有希望成为继承人,然而考核没通过,最后通过作弊手段一步到位,即了位,所以胡亥的继位是阴谋吗?是。但是,并不是从头到尾就是,因为他本来就握有入场券。
那么接下里,我们聊一下大家耳熟能详的焚书坑儒,秦始皇真的进行了文化大屠杀吗?
焚书坑儒是什么?顾名思义,焚书,就是把书烧了。坑儒,就是把儒生给活埋了,听起来十分残忍。这一点之所以会成为秦始皇最大的争议,就在于这不仅是对人的残害,还是对文化的极大破坏。可是,这真的是一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化大屠杀吗?我们慢慢来解密,先说焚书。
秦统一后,在制度、法律、经济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变革。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实行郡县制,一改过去周朝的旧例。
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这绝对是历史的进步,然而对于当时的各国人民来讲,并不会有这种认识,他们还是希望回到以前的状态,回到没有灭国从前的日子,可如今灭国之痛尚未平复,改革又接踵而来,这对很多人来讲,就好像你扒了我家房子,还想抢我媳妇儿。
焚书坑儒
其实在这种时候,正常人的思维,肯定是笼络民心,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推进改革,可是众所周知,秦始皇什么都会就是不会温柔,所以面对这种情况秦始皇仍然拿出了征战六国的架势,你接不接受我不管,反正我大铲车推出去就不会停。
尤其是在废分封、改郡县的问题上,更是得到了丞相李斯的全力支持,并且向秦始皇提出了焚书的建议,目的是,要改变一个社会的风俗风貌,说到底就是要改变人们的思想认知。帝国需要全新的社会系统,那么人们的思想就需要全面革新,而从作为传播载体的书籍入手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
焚书,是秦帝国君臣间经过议论之后,颁发并执行的。史记的纪事中,时间、地点、人物、事情都有明确交代,诏令的产生和下达也符合秦代政令的程序,这件事是司马迁根据《奏事》这本书写成的。
《奏事》是记载秦国大臣上奏的内容的史料集,是可信的第一手资料。所以,焚书是板上钉钉的事了,秦始皇在这件事不冤。可问题是,焚了什么书?焚了多少书?后世几乎一致认为,焚书和坑儒一样,是针对于儒家的一场人为的文化浩劫,并且在这场浩劫中儒家经典遭受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也为我国的文化传承带来了不可逆转的伤害。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关于焚书一事,《史记》里写道:“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这段话说的是,李斯建议秦始皇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于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内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用历史故事抨击当前的政治的人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得知,烧得渣都不剩的是六国史书,儒家的《诗经》和《尚书》虽然也烧,但是烧的是民间收藏的,朝廷博士官那里的是留着的,有副本保存,不过后来这些副本倒是被项羽一把火烧了个干净。而且对于医学、农牧这些实用性书籍,秦始皇并未焚烧,对于各种文件,秦始皇在统一后也是小心收集保护。所以,说到底,所谓的“焚书”针对的根本就不是儒家,而是民间私学,儒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罢了,而其目的也不在于打击儒家,而是为了形成学在官府的社会风气,本质上,就是为了巩固统一。然而到了汉代,焚书就变成了秦始皇针对儒家的一场典籍浩劫,因为汉代自武帝以来就是儒家的天下,
儒家文化
当然,我们这并不是说秦始皇这场焚书行动是正确的,这当然是一场对文化的摧残,但并非像后世所传的那样是针对儒家,并且也不是见书就烧,所以,也并不是后世所想的,那是什么毁天灭地的灾难,毕竟,纵观整个中国历史,秦始皇的焚书作为多场焚书运动中的一个,在恶劣影响方面,跟一些其他时期的焚书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的。只是,受秦始皇本身在历史中的形象和知名度影响,他比较冤的被认为是千古第一毁文化罪人,而反倒是像南朝梁元帝,就很少有人提及。因为梁元帝是谁,你知道么?
所以,焚书是确凿无疑的,只是他烧的数量和影响方面,不足挂齿。
那么残暴的坑儒呢?
从字面来看,坑儒是指活埋儒生,这和焚书焚的是儒家经典一样,都是将儒家作为针对对象来看的。然而实际上,坑儒的起源是秦始皇问仙求药,以求长生不老。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委派的一些人,比如侯生、卢生,非但没能完成任务,还在背后骂他,这秦始皇能忍吗?肯定不能啊,于是便派人去审讯他们。这些人听到风声之后,相互转告,准备跑路,不过逃跑未遂,最后被抓回咸阳一块活埋了,共计460人。所以,所谓的坑儒其实并不是坑杀儒生,而是坑杀了为秦始皇研究长生不老的方士。
扶苏劝诫
《史记》明确地记载了这件事。《史记》里,扶苏曾劝谏秦始皇“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后世,常用这段话,来作为秦始皇坑杀的是儒生的证据,然而,仔细思考我们会发现,这里面其实并未提到坑儒,而且扶苏进谏的不只是针对坑儒,也针对焚书。
扶苏说“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意思是如今天下都重视孔子的思想,您却用重刑来处决人,我担心天下人会不安。孔子的思想是什么?仁和礼,讲究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而秦始皇是法家的坚决拥护者,讲究严法重刑,这就说明了秦始皇这种行为和当时的天下人是相悖的,扶苏这段话的目的在于,提醒秦始皇考虑下社会现实,而不是说劝秦始皇不要杀儒生,扶苏这段话只能证明当时儒家思想在社会上比较盛行,而秦国崇尚法家,所以,扶苏这个乖孩子只是善意提醒,这并不能成为秦始皇坑杀儒生的证据。
可是,为什么后来坑杀方士,最终会演变成坑杀儒生呢?而且这个说法一流传就流传了两千多年。我们细查史书就会发现,坑儒事件中,提及姓名的都是方士,没有儒生。而坑杀对象的称呼也是几经变化,由方士到文学术士再到诸生,而坑儒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汉班固的《汉书》中,“燔(fán)燔诗书,坑儒士。”
小说集《说苑》
坑儒的故事原型,最初起源于西汉刘向的小说集《说苑》,是方士杜撰故事以美化自己,其出发点是带有宗教性的献身精神,后来故事几经转变,儒生色彩不断加深,到最后直接把现实和故事一结合,按到了秦始皇头上。
汉朝接着秦朝而建,本身对秦的看法就带有很强的情绪,尤其是自汉武帝罢黜百家,以儒独尊之后,儒家在整个汉代堪称绝对老大。但西汉时期也仍未出现坑儒一说,转折点发生在东汉,东汉经学的兴起,让很多的文史内容都被按照经学传统进行了新的编写和解读,把秦始皇的坑杀对象由方士换成儒生。这既暗示了儒家的强大影响力,也为儒生增加了一抹悲剧色彩,将儒生们塑造成殉教的圣徒,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焚书坑儒正式出现在了官方认证的史书《汉书》中。所以,从此秦始皇开始了他漫长的背锅之旅。
今天,我们站在后世看历史,原本就是事后诸葛。很多事情,我们在今天看是不对的,但如果放到彼时彼地,也许并没有更好的选择。至关重要的历史人物总是主动或被动地承担着一个时代的历史使命,秦始皇就是那个承担了统一使命的人,而他的使命也完成了,但他的功业也在历史中结束了,而接力棒交到了下一个完成历史的人的手中。所以,看视频的你,有没有想过,在千年之后,你希望自己在历史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互动交流。
好啦,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给大家的内容,喜欢的朋友还恳请您点赞分享,我们下期不见不散,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