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0年8月22日太子李贤被废,第二天,李治和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李哲(原名李显),就被立为了太子。
和李贤刚刚被立为太子时一样,李治对李哲也是抱满了期望,当即就委派了一批重臣去辅佐他。
但是,很快李治就发现,这个儿子与前面俩儿子的聪明伶俐很不相同。24岁的李哲堪称平凡一哥,不仅智商平庸,为人窝囊,还喜欢公款旅游吃喝。
李哲的第一任老婆叫作赵氏,是他老爷李渊的第19个女儿的女儿,也就是李治的表妹,他的表姑。
表妹成了儿媳,姑姑成了亲家母,亲上加亲让李治非常高兴。所以,他闲着没事就经常往姑姑家跑,动不动就赏赐姑姑一点东西。
没想到,这件事竟然让武则天火冒三丈。她可能是觉得李治又看上了自己的亲姑姑,所以就把所有的怒气都撒到了儿媳赵氏的身上。
从此以后,武则天每天都在李治面前说赵氏的坏话,例如昨天没问安,今天没端洗脚水等等。
没过多长时间,武则天就以赵氏对自己不恭为理由,把赵氏给废了,关进了女牢。至此,武则天还不泄愤,又别出心裁的虐待了儿媳一番,让狱卒一天三顿只能给她提供生米和生肉。
结果可想而知,从小就娇生惯养的姑娘哪里受过这种虐待,没过几天,赵氏就被活活饿死在了牢中。李哲知道以后,也不敢替老婆伸冤,转过身就又娶了一个。
如果说这是李哲为了自保的委曲求全,那就是高看了他,因为这位仁兄几十年后,大权在握的情况下,依然很窝囊,到时候我们详细再讲。
赵氏的母亲常乐公主倒是一个很有血性的女人,后来武则天准备自立时,越王李贞起兵勤王,写信给常乐公主要求响应。常乐公主二话不说就同意了,并且还说了几句让众多李唐皇室都为之汗颜的豪言壮语:
宗社所托,不舍生取义,尚何须邪?人臣同国患为忠,不同为逆。
后来李贞兵败***,常乐公主也被杀害,武则天又用改名大法,把她的姓氏改为了虺(huǐ,一种毒蛇)氏。
不久之后,李治又带着武则天去洛阳游玩,让李哲在长安监国,锻炼一下他的执政能力。结果李哲没有了人的管束之后,立刻就放飞了自我,上班迟到,下班早退,吃喝嫖赌变着花样的折腾。
看到儿子如此不堪,李治一口老血差点喷了出来,对李哲彻底死了心。但是时间和精力都已经不允许他再废掉一个儿子了。
因为这个时候,李治已经被高血压折磨的死去活来了。没人能保证老四李旦不是个混蛋,也没有人能保证李治还能再活几天。所以,他不得不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武则天身上。
过去的30年里,这个女人对自己忠心耿耿,如影随形。
作为皇后她爱惜百姓,上书建言十二事,提倡节俭、劝课农桑。
作为女人她乖巧懂事,打压外戚,编纂《外戚训》、《列女传》。
***大事,她处理的妥妥当当,文武百官,对她服服帖帖,帝国在她的帮助下蒸蒸日上。
最重要的是,武则天此时已经是一个年近六十的岁老人了,即便李治死后武则天做吕后第二也无大碍,过几年她挂了,权力还是李哲的。
所以,在生命最后的几年里,李治一改提防武则天专权的态度,开始为自己死后,武则天能够顺利掌权做铺垫。
李治先是用各种理由,把明确反对武则天的宰相郝处俊、李义琰罢了官。
还记得这两个人吧?当年他们因为坚决反对李治把大权交给武则天,而被李治相继提拔重用。现在李治却把他们全部罢了官,意思显而易见,天要变了。
682年,李治又把一些四品官员提拔了为了宰相,如郭待举、岑长倩、郭正一、魏玄同、刘景先等人。
唐朝原来的宰相只允许三品官员担任,名字叫同中书门下三品,如今把四品官员也提拔上来,主要目的就是要稀释老宰相们的权力,让武则天有足够的权威控制宰相。
但是为了防止老宰相们对此不满,所以李治就给这群人起了个新名字——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此以后,这个头衔就逐渐代替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了真正的宰相。
随后,李治又把废太子李贤流放到了巴州(今四川),防止自己死后,李贤可能在京城做乱。
这三招下来,即便是傻子也看出了李治的心思,更何况那些久混官场的老油条。
所以,从此以后大部分宰相开始放弃所谓的忠义节操,向武则天的身边靠拢,反正是你李家的天下,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伺候吕后第二总比让自己断后强。只有小部分死硬分子,仍然坚持信仰,做了最后的抵抗。
有一天,已经80岁高龄的宰相刘仁轨拄着拐杖,微微颤颤地陪同李治去参观一个新竣工的宫殿。
刚刚进入宫殿,李治还没来得及欣赏,刘仁轨看见了几面镜子,就大喊了一声,腿也不拐了,手也不颤了,拐杖一丢,撒开丫子就跑了出去。
李治被吓了一大跳,以为刘仁轨在镜子里看见了鬼,提起龙袍就赶紧往外窜,问他到底咋回事。
刘仁轨这才拐弯抹角的说出了原因:
空中没有两个太阳,地上没有两个皇帝,我刚刚看见了好几个天子,觉得十分不祥。
面对这种别具一格的劝谏,李治长叹一声。许久之后,他终于后悔了当初的错误决定。是啊,地上真不应该有两个皇帝,那就把殿中的镜子全拆了吧。
刘仁轨一听,被李治的装傻充愣搞的哭笑不得,从此以后他也是心灰意冷,再也不劝李治一句。
良言不劝该死鬼,慈悲不渡自绝人,既然你自绝于路,那也就只能这样了!
682年春天,原本富饶的关中平原,又一次发生了大规模的旱灾。
干燥的环境有利于蝗虫的孵化,所以大旱之后又有了蝗灾。农民颗粒无收,就开始吃草根、树皮甚至老鼠,而老鼠身上又是各种病毒的宿主,所以蝗灾之后又引发了瘟疫。
三种灾害接连而至,关中的米价没过几天就暴涨80倍,到了400钱一斗(李世民时为5钱一斗),一时间饿死在路上的百姓,从长安一直排到了洛阳,没饿死的人,也开始了自相残杀,或者易子而食。
李治和武则天作为一代明君,十分心疼百姓,不愿看到如此惨状,所以转过身就跑到了洛阳,眼不见心不乱,死哪都行,别死在自己眼前。
到达洛阳以后,他们也没有全力赈灾,而是让人在嵩山以南大兴土木,建了一座奉天宫。准备宫殿建成之后,就到嵩山举办封禅大典,以告太平于天。如果嵩山封禅顺利的话,那就继续封禅,一直到封遍五岳为止。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治置百姓于不顾,一心只想告诉老天爷自己有多牛的虔诚,终于感动了苍天。
第二年冬天,李治带着武则天从洛阳出发,一路上旌旗招展,锣鼓喧天的到达了嵩山南麓的奉天宫,准备热热闹闹的筹备次年的封禅大典。
老天在这时候终于开眼了——你也不用搞封禅这一套了,直接上天喝茶得了。
原来还颇有精神的李治,就在这个时候突然之间病情急剧恶化,甚至到了失明的地步。
御医秦鸣鹤见状拿起大针,就往李治的脑袋上招呼了两针,李治这才慢慢的恢复了视力。但是,放血疗法只能缓解一时,却不能将李治从鬼门关拉回来。
趁着最后的力气,李治急忙下诏,停止封禅嵩山,废除奉天宫,匆匆忙忙地往洛阳狂奔而去。
11月24日,李治终于在临死之前返回了洛阳,十几天之后,就崩在了贞观殿,享年五十六岁,谥号“天皇大帝”。
关于李治,两唐书的作者都给予了很负面的评价。
《旧唐书》说他:“古所谓人国为一人兴,前贤为后愚废,信矣哉!”
《新唐书》更是毫不客气的说他:“以太宗之明,昧于知子,废立之际,不能自决,卒用昏童。”这里的“昏童”指的就是李治。
但是这20多篇写下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他并不是一个昏庸的皇帝。虽然与李世民相比,无论是在政治方面还是军事方面他都有很大的缺陷。但是,古往今来数百个帝王又有谁能够与李世民相提并论呢?
如果与一般的君王相比,李治甚至可以称得上一代雄主。
他杀功臣,并不是因为头脑昏庸才杀,而是为了争夺权力,而且他并没有大开杀戒,而是将杀戮控制在了较小的范围之内。
他用奸佞,并不是因为不辨是非而用,同样也是为了权力,而且他没有放任奸臣横行,而是将危害控制在了较小的危害之中。
如果抛开权力斗争,只看文治武功的话,他的成绩完全配得上辉煌二字。
在他统治大唐的34年里,唐朝的名臣良将层出不穷,苏定方、刘仁轨、裴行俭、薛仁贵个个堪称人杰。
在这些名将的开拓之下,唐朝灭西突厥、定百济、平高句丽,疆域史无前例的达到了1200多万平方公里,至今为后世所傲。
唐朝的人口也从1000多万爆炸式增长到了3000万左右,百姓们虽在大灾之年困苦不堪,甚至自相残杀易子而食,但在平常的岁月里,百姓们还算安居乐业,并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动乱。
可以说他在最大程度上,延续了大唐帝国的强盛与辉煌。如果他能多活几年,或者武则天早挂几年,我相信历史关于李治的评价超越文景不在话下,甚至还会被作为典范而流传于后世。
可惜的是,他的丰功伟绩全都毁在了武则天的手里,可是这一切又能怪他吗?
谁能想到,在古代那种糟糕的医疗条件下,一个60岁的女人还能再活22年?
谁能想到,在天天宣讲忠孝仁义的年代里,一个母亲会杀儿子、废儿子不择手段?
谁能想到,在重男轻女如此严重的封建社会,一个女人会石破天惊悍然称帝?
谁也想不到,不仅李治想不到,甚至几千年后的我们,也会为武则天的种种暴行而不可思议。
李治也许不是一个好人,也许不是一个好皇帝,但放在守成之主里,他绝对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有此一生,或有遗憾,但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