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潘石屹说,SOHO中国有两个项目永远不能出售:
“外滩SOHO是一个,位置太重要了;望京SOHO不能销售,太漂亮了我很喜欢。”
言犹在耳,才4年,潘石屹被自己打脸,而SOHO中国,被他打了折。
1.对于望京SOHO,潘石屹不能不喜欢,因为项目的建筑外观设计是张欣主导的。
她请来了伦敦的扎哈·哈迪德、日本的隈研吾,在北京的核心地段建起了“特立独行”的商业楼群。
SOHO中国的颜色和造型,如果在上海或者深圳,也许并不突兀,但是在600年的皇城北京,实在有些突兀。
宋丹丹作为北京土著,就曾经痛心疾首地发问:“长安街南边那么好的位置,你盖了那么一大片难看极了的廉价楼(建外SOHO),把北京的景色毁的够呛,你后悔吗?”
他们显然是不后悔的。
2002年,建外SOHO拔地而起,日本设计师最大限度呈现了张欣的理念。潘石屹专门发文:
“这组建筑,正是一组走出集权的建筑,它没有装腔作势的建筑符号,没有象征权力和财富的标志,甚至都没有广场、没有围墙。”
这时的潘石屹和张欣,还是很恩爱的,毕竟两人的二儿子潘让还不到2岁。
2.1994年,潘石屹31岁,张欣29岁。
精英都是时间控,非常讲究效率。潘张二人也不例外。从确定恋爱到确定结婚,他俩只用了4天。
在很多版本里,海归张欣与“土鳖”潘石屹的结合,似乎是张欣下嫁了。如果从家庭背景看,确实是。
张欣1965年8月24日出生于北京,相比出生在甘肃天水农村的潘石屹,实在是好太多。她的父母早年旅居缅甸,50年代回到中国,在外文局做翻译,她的母亲,还曾经给周恩来和邓小平做过缅甸语翻译。
(缅甸蒲甘)
1980年,一个特殊机会,15岁的张欣跟着母亲去了香港。
那时的香港确实是个花花世界,却没有想象中的遍地黄金。母女俩栖身在鸽子笼般的小房间里,惆怅着未来。
从15岁到20岁,张欣去过服装厂、电子元件厂,5年的花季,她是在工厂流水线上度过的,每月工资从800元涨到了1000元。
十几岁的张欣,最大的梦想就是,什么时候每个月能赚到1400元。
张欣显然不甘心一辈子做流水线女工。
她向往那些衣着光鲜、出入高档写字楼的白领,于是每天下工之后,她又开始了紧张的夜校学习。最终她从流水线工人,成为了信差,又跳槽做了一家贸易公司的秘书兼财务。
就在她为自己的进步感到满意时,发小来到香港,对她说了一句:
“你现在的生活太糟糕了,你应该去英国。”
听到这句话,张欣的内心一定受到了极大震撼。她努力了五年,才从一个流水线工人,变成她羡慕的衣着光鲜、出入高档写字楼的白领。
没想到,这一切在发小看来,竟然“太糟糕了”!
要强的张欣,决定去英国留学。
但是她没有香港户口,又只是初中学历,留学手续非常繁琐,并不是她在香港就能申请下来的。
张欣只好回到内地,寻求祖国的帮助。她用一口流利的英语打动了相关部门。毕竟在1985年,能说一口流利英语,那真是被***爱惜的人才。
于是相关部门主动帮她办理了出国手续,甚至还为她申请到了***资助,期盼她学成归国,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就这样,她带着5年攒下的3000英镑、一本英汉字典、一口炒菜锅,去了英国,半工半读地完成了高中学业,又进入了英国排名前十的苏塞克斯大学,就读经济学专业。
3.张欣很珍惜这个机会,她知道这是改变命运的时刻。
就像那时大部分的中国留学生一样,她完成了紧张的学业,最终不仅获得了经济学学士,还考入了剑桥大学,攻读硕士。
张欣运气不错,1992年从剑桥毕业后,进入了巴林银行,不久之后,巴林银行被美国高盛收购了,她就这样,阴错阳差,成了美国的华尔街精英。
顶着剑桥硕士的学历,还有华尔街金融精英的背景,张欣又开始思考新的人生:到底是在华尔街一辈子打工做高级白领,还是回国找机会做点事情?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一时间,全国有志之士欢欣鼓舞,跃跃欲试。
远在华尔街的张欣,敏锐地察觉到了国内的风向,时刻寻找着回国的机会。
海南的万通六君子,也在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
很快,大洋两岸的张欣和潘石屹,迎来了二人命运的交汇点。
张维迎,时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与张欣是剑桥同学。有一天,张维迎给张欣带来一份资料,万通的“宣言书”——《披荆斩棘共赴未来》。
这本小册子,有理想、有野心、有基于当下的思考,也有面向未来的展望。“万通六君子”,既关注政策走向,也保持着市场敏感度。六个人性格和能力互补,在海南风生水起。
这个小册子,是一份比商业计划书更加深刻全面的商业蓝图。
拜读之后,张欣可以说是激动万分。
在张维迎和冯仑的引荐下,张欣终于见到了“宣言书”的作者之一,潘石屹。
“我第一次见着他,穿了一个藕荷色的西装,戴一大花朵领带,戴一那么大个儿的眼镜,头发有点儿秃,弄在一边,巨瘦小的一个人。”
单从外形来看,潘石屹显然没有什么能打动张欣的。
然而在与潘石屹相处两周之后,二人确定了恋爱关系。4天后,二人闪婚。
4.英达主持过一档很火的电视节目,《夫妻剧场》。在节目里,张欣自爆,是她先追的潘石屹。
“我追的他,而且追得很艰难,他那时有女朋友,又有刚离开的前妻,简直困难重重。”
克服重重困难,也要把眼前这个瘦小微秃的男人拿下,张欣自然是有自己的打算。
虽然看上去,张欣的家庭背景要好一些,但她也是从流水线女工一步步爬到了华尔街的办公室。在华尔街,她不过是无数精英中的一个,算不上起眼。
潘石屹,当时已经是万通六君子之一,独掌万通财务,过手都是上亿资金,谈的都是上亿的大项目。就算穿着土气、其貌不扬,那也是如假包换的成功人士。
从年龄上看,潘石屹只比她大两岁,离婚后儿子跟他,也不过才七八岁。
还有一个好处,那时的潘石屹,在她面前是有些自卑的。回忆起相识之初,潘石屹说,“第一次觉得自己是个‘土鳖’”。
想象一下,你在一个人面前感到自卑,但是这个人偏偏表现出对你的崇拜,对你展开疯狂的追求。
这就属于高级攻略了。
很明显潘石屹扛不住这样的攻略,于是相识两周后,两人确定恋爱。紧接着4天后,潘石屹迎来了自己的第三次婚姻。
很多年以后,有人问张欣关于婚姻的秘诀。她说,
“任何选择,都是有利有弊的,女人尤其要想清楚,什么样的选择能够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将弊端最小化?
想明白了,就别犹豫,该放弃时就放弃,该出手时就出手。
婚姻的智慧,其实就是一种权衡的智慧。”
所以,对于张欣来说,从来就没有什么“被爱情冲昏头脑”。
对她来说,婚姻就像一道题。
5.2005年,两人结婚的第十年,婚姻这道题变成了一道难题:潘石屹有了婚外情。
这个时间节点非常微妙。
两人在婚姻最初两年里,磨合得非常痛苦。创业夫妻档遇到的所有问题,他们都遇到过。
那时候张欣为了挽救婚姻,决定暂时隐退生子。大儿子潘少和二儿子潘让相继出生,张欣也决定复出,回归SOHO。
这一次她学聪明了,与潘石屹分工合作。商业谈判、销售、与***打交道,这些交给潘石屹;建筑艺术、空间设计她自己来。
很快,张欣主导设计的“现代城”获得了“建筑艺术推动大奖”。这个奖还比较有分量,又是以张欣个人名义获奖,所以张欣可谓首战告捷。
而且在现代城,张欣还做了一个首创,就是现在看起来已经成为行规的“样板间”。
那时候还没有“场景感”“沉浸式体验”这些说法,就连潘石屹也不能接受样板间。但是等样板间交付,果然就像张欣预料的那样,引起了轰动,很多人排队来买房。
潘石屹也服了。
2002年,被宋丹丹痛斥的建外SOHO横空出世。潘石屹发长文力挺。
就在一切向好,SOHO在中国房地产界风头无两的时候,2005年,潘石屹出事了。
这时候,华尔街精英的精明之处就体现出来了。
张欣一度想把SOHO分家,跟潘石屹分开。那时SOHO内部人心惶惶,大家甚至都在考虑怎么站队?
张欣最擅长的“权衡的智慧”,在这个时候又起了作用。
张欣把潘石屹带到了以色列,两人在圣地找到了彼此共同的信仰,为这次危机做了极大缓冲。
经过深思熟虑地“权衡”,以及潘石屹的妥协,最终张欣没有分家。潘石屹被张欣严重限制出行,还把他持有的SOHO中国接近一半的股份,以馈赠方式转让给了张欣。
潘石屹想得很简单,不管是股份还是房子,反正只要不离婚,肯定都是夫妻共同财产。
可是华尔街精英张欣给了第二个方案:转家族信托,受益人是张欣。
2005年11月25日,张欣持有的全部SOHO股份都转入了离岸信托The Little Brothers Settlement。
离岸信托设立为不可撤销的全权信托,张欣是委托人、也是信托的保护人、酌情受益人,还是家族信托公司的唯一董事,能对信托和SOHO的决策都有重大影响。
而老潘,不拥有信托的任何收益。
潘石屹万万没想到还有这种玩儿法。到了后来,让他想不到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多。
老潘如果能预知最后的结局,也许当初就算天仙在他面前,他也不敢多看一眼了。
6.获得股份的张欣开始逐步将SOHO中国流程化上市。
2007年,SOHO中国在港交所上市,融资19亿美元,被誉为***最大的商业地产企业IPO。
张欣还定下了SOHO中国的发展战略,一如她本人坚持走的精英路线:
坚持做商业地产,只在北上广深一线发展。
2008年前后,万科和恒大崛起,下沉二线市场,快打快消。张欣还沉浸在用别致的造型改变北京的天际线,她甚至认为,SOHO中国一定能成为中国房地产的老大。
2010年,SOHO中国销售额达到了史上新高,卖出了238亿元。
张欣在部门会议上提出了战略目标:5年内一定要超越万科。
说是这么说,但是从2011年开始,张欣就主导通过家族信托投资投资海外资产,主要是美国的房产。
比如7亿美元买下纽约曼哈顿广场旁的港务局长途巴士站大楼;
6亿美元收购曼哈顿公园大道广场的49%股权;
7亿美元联合巴西财团收购美国通用汽车大厦40%的股权。
很明显,北上广深也不能满足张欣的“精英眼界”,美国才是她的终极梦想。
2012年,潘石屹当年的婚外情又爆雷,私生女已经7岁了。这次的雷成功地盖过了王石和田小姐的雷,被业内称为“拯救了王石”。
经历过2005年,这次张欣显然要淡定很多。从容不迫地发文,“每一次的考验,都让我们的婚姻更稳固”。
潘石屹随后转发并留言,“在我摔倒的时候,张欣总是把我扶起”。
婚姻是不是真的稳固不知道,但是张欣对SOHO的掌控,已然是越来越稳固。
自2012年起,张欣几乎接管了SOHO所有部门。
7.从潘石屹二度爆雷的2012年起,SOHO中国就解散了北京和上海的销售部。在大手笔购入美国房产的同时,也在大手笔卖出国内的SOHO。
SOHO通过张欣主导的家族信托,逐渐抛出了国内资产。SOHO的主业,早已从潘石屹熟悉的国内市场,转到了张欣熟悉的美国市场。
潘石屹的话语权越来越弱。
如果只是清空国内资产然后出逃,也许还不会被人如此诟病。
可是他们越做越过。
武汉疫情潘石屹就喊了一句“武汉加油”,一分不捐,再无下文;可是对美国的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捐款过亿,紧接着,他的两个小儿子分别进入了这两所学校。
潘石屹对外说,对这两所学校的捐款是为了资助在哈佛和耶鲁上大学的中国贫困生。
有没有人差点就信了?
张欣一个人,成功带偏了老潘家所有人。就连潘石屹跟前妻的儿子潘瑞,说话的腔调跟张欣不敢说很像,简直就是一模一样。
质疑国内抗疫、污蔑中印边界的戍边英雄。诸如此类的言论,时有发表。真的令人无法理解,为什么他对祖国会有如此之多的深仇大恨。
8.2018年,美国《名利场》专访张欣,主持人问:
“你觉得你是个重要人物了吗?被称作建造北京城的女人,你是那些真的帮助中国改变的核心人物之一了吗?”
张欣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觉得我是那些建造了北京的核心人物之一。”
SOHO最终被张欣打了个75折卖给了美国的黑石。徒留那些怪异的建筑,见证着她曾经的张扬和野心。